合力政府、企業和人才的“中國心”,實現真正的“中國創造”、“中國芯”,我國才能在這場芯片領域的戰爭中,取得主動地位
在中國,“芯片”這個詞似乎還從來沒有像過去一年當中如此引發各方關注。“芯片之痛”觸碰到了中國通信產業核心技術缺乏的短板;讓我們認識到: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隱患。中興事件的現實警示我們,無論一家企業規模有多大,如果核心元器件嚴重依賴外國,供應鏈的“命門”就會掌握在別人手里。一個國家的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必須靠自力更生,芯片更是如此。
芯片,被稱作“現代工業的糧食”,是信息技術產品最重要的基礎性部件。從手機、計算機,到高鐵、電網,再到物聯網、大數據……這些領域產品的生產和更新換代都離不開芯片。從設計、加工到設備配套,芯片產業鏈很漫長,涉及領域很廣,尤其需要經驗的積累。中國“缺芯”現象非短期所能改變,必須“要有耐心”。
芯片產業的核心流程可以簡單描述為設計——制造——封裝,其中包括三個關鍵步驟:一是提煉出高純度的二氧化硅,做成比紙還薄的晶圓,二是在晶圓上用激光刻出數十億條線路,鋪滿幾億個二極管和三極管,三是把每片晶圓切割封裝好——目前指甲蓋大小的芯片里面可以集成150億個晶體管。每一個步驟都需要積累經驗、精工細作。
一位芯片從業者坦言,做芯片“投入幾十億也就是聽個響”,特別是制造芯片,需要大量時間,但實踐和試錯成本太大,往往一顆芯片就能決定一個公司的生死,如果投入和產出不能對等,耗資巨大的試錯和實踐就不能持久,而沒有持續的實踐,技術積累也就無從談起。
回顧芯片的自主研究和發展,中國科技界其實從來沒有放棄。
最近幾年迅速崛起的AI芯片就是中國產業界追趕世界領先水平的機遇期。在AI芯片領域,中國已經涌現地平線、寒武紀、杭州中天微、深鑒科技等一批明星初創企業。作為我國較早發展且產業鏈最完整的集成電路城市之一,2019年,中國芯與最強光、創新藥、智能造等被列為上海浦東聚焦的七大產業。隨著建設上海集成電路產業園區,推進華力二期、中芯國際新生產線等重大項目,浦東集成電路產業正迎來二次騰飛。
芯片興,科技興,國家強,民族興;民族興,需要各行業企業強有力的支撐。很多芯片企業為了更快取得眼前利益,逐漸縮減甚至放棄研發投入,直接復制別人的技術和芯片。如此這般,“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芯片企業需要明確自己的位置,找準發展方向,有更高的社會責任感,行業使命感和危機感,才能真正做大做強“中國芯”。
做強“中國芯”,留住高科技領域人才是重心。在芯片領域,很多身懷技術的專業人士,由于研發工資低,轉行做了其他工作。只有國家在重視人才培養的基礎上,有導向性的留住人才,出臺長效管理機制,合理的激勵機制,持續的工作平臺支持和繼續教育培養機制,則中國的芯片產業才能茁壯發展,科技強國的目標才能指日可待。
缺“芯”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要從中找到自己的短板,多一點沉下去的決心和創新科研的耐心;合力政府、企業和人才的“中國心”,實現真正的“中國創造”、“中國芯”,才能在這場芯片領域的戰爭中,取得主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