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瑞
摘? 要:青少年體育運動可以對生活質量產生重大影響。體育鍛煉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顯著。因此,每個青少年都需要找到一種方法來獲得這些好處。對許多青少年來說,中學體育運動是一種方便和愉快的運動方式。本文通過探討體育鍛煉對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來思考未來體育教育的走向。當前,我國正處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深化改革時期,不僅是學生的學習素養需要有一個質的飛躍,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體育鍛煉? 心理素質? 心理健康? 教育發展
中圖分類號:G806?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1(a)-0127-02
1? 研究背景
有關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狀況日益變差這一點已經成為全球所共同關心的一個重要問題。據報道,在資源受限的環境和資源豐富的環境中,中學生的抑郁或焦慮患病率也高于普通人群。在這些數據調查中,患有抑郁或焦慮患病率的報告數據超過了35%。了解中學生心理疾病的負擔是必要的,因為有證據表明,認知、行為和正面干預可以有效地減少這些群體的焦慮和抑郁癥狀。心理健康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心理健康像身體健康一樣,是整個功能的運轉比較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運轉正常跟身體的運轉正常不一樣,要更為復雜。心理健康還要涉及到跟周圍人的人際關系。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自己能感受到健康、幸福、快樂。心理健康表現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
2? 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這兩者的關系
我們經常聽到運動帶來的身體益處(如增強心臟健康),而運動對體育健康的促進作用則較少提及。然而,參加適量的體育活動會改善情緒和情緒狀態。運動既能促進心理健康,又能提高生活質量。以下是通過鍛煉獲得的共同心理益處:改善情緒;減輕壓力和提高應付壓力的能力;提高自尊;對身體成就的驕傲;增加對自己的滿足增加能量的感覺;增強對身體能力的信心;抑郁癥狀減少。當人們體驗到這些心理益處時,他們很可能也會有動力繼續鍛煉,從而繼續得到這些好處。每個人都知道有規律的運動對身體有好處。但鍛煉也是改善心理健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規律的運動可以對抑郁、焦慮、多動癥等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它還能減輕壓力,提高記憶力,幫助睡眠,減少情緒波動。研究表明,運動可以像抗抑郁藥物一樣有效地治療輕度到中度抑郁癥,當然沒有副作用。除了緩解抑郁癥狀,研究還表明,保持鍛煉計劃可以防止抑郁癥復發。鍛煉是對抗抑郁的有力武器,原因有以下幾點。最重要的是,它促進大腦的各種變化,包括神經生長、減少炎癥,以及促進平靜和健康感覺的新活動模式。它還能釋放內啡肽,這是大腦中強大的化學物質,能讓你精神振奮,感覺良好。最后,鍛煉也可以分散注意力,讓你有一些安靜的時間來打破助長抑郁的消極思想循環。
體育鍛煉對精神和情感的益處包括更敏銳的記憶力和思維。讓你感覺更好的內啡肽也能幫助你集中注意力,讓你對手頭的任務感覺敏銳。鍛煉還能刺激新腦細胞的生長,并有助于防止與年齡有關的衰退。更高的自尊:有規律的活動是對你的思想、身體和靈魂的一種投資。當它成為習慣,它可以培養你的自我價值感,讓你感到強大和強大。你會對自己的外表感覺更好,通過完成哪怕是很小的鍛煉目標,你也會有成就感。更好的睡眠:即使是早上或下午的短時間運動也能幫助調節你的睡眠模式。當面對生活中的精神或情感挑戰時,鍛煉可以幫助你以健康的方式應對,而不是訴諸更糟的消極行為。有規律的運動也可以幫助增強你的免疫系統,減少壓力的影響。一項前瞻性研究的分析發現,體育活動的基線指標可預測總體癡呆和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與最不活躍的人群相比,最活躍的人群癡呆風險降低28%,阿爾茨海默病風險降低45%。因此,在預防心理和生理疾病方面,合理的體育鍛煉活動有著顯著作用。
3? 如何提高中學生心理素質
還記得去年內地上映的電視劇《我的體育老師》——張嘉譯主演的中學體育教師。在戲劇中,這位體育教師不僅是一名在編體育教師,同時也是一名健身俱樂部的兼職健身教練,真可謂一專多能。倘若在這樣的體育教師的帶領下,學生的體質至少應該不會太差。可回到現實中我們卻發現學生的身體素質卻是逐年下滑,學校體育更是得不到重視,2016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在北京、上海、廣州、云南、陜西、遼寧6個省(市),在對小學四年級至初中二年級的學生進行的一項生活方式大調查中發現,在平日課余運動時間不足1h的比例超過6成。這是多方面的因素所導致的。
在人的心理品質素養里,最核心、最要培養的是自覺力、自律力、專注力、堅持力和耐挫力。這也是我們需要培養這樣的學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有專家的研究表明,那些在學校學習成績和生活中的各方面發展表現都非常優秀的學生,他們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共同點——學習的自覺性程度都比較高。而同樣地,當這批學生進入到社會,我們會發現工作中那些自覺性、堅持力程度比較高的人,他們能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堅持不懈的能力也遠遠強過過其他人。于他人相比較,很明顯他們更容易比較自覺地完成工作,也更容易取得足夠出色的成績。
還記得教科書上對于學校體育的最終要求: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與習慣。這是學校體育的最終目標。所以根據這一要求,學校應該為學生安排適合學生進行強身健體的體育課程,或者結合學生的興趣需要安排實用性較強的體育課程——也就是說離開了體育課堂,學生依然可以獨自進行控制與完成的課程,而不是所謂培養學生集體意識、團隊意識、責任與使命感的體育課程。這種課程在更多的時候只是在學校學生和家長面前走一個程序,不管是學生的綜合素質抑或是他們的技能都沒有能夠得到一個提高。所以這樣的課程應該更加具有特點與針對性,是學生日常生活所需要的。
4? 結語
體育教師作為學生運動技術的傳授者的角色是不會變的,但是它不再是教師唯一的角色。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掌握必要的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習慣,為學生終身體育學習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可見學生終身運動習慣的培養和心理素質的提高是體育教師的核心任務和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 范富強.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素質鍛煉的強化[J].學周刊,2019(9):148.
[2] 焦慶超.青少年體育鍛煉、人際素質、心理適應性的相關性分析[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心理學分會、中國心理學會體育運動心理專業委員會.第十一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會后版)[C].2018.
[3] 馮強.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心理素質鍛煉的途徑[J].當代體育科技,2017,7(28):69-70.
[4] 呂暉.加強體育鍛煉? 提高學生心理素質[J].體育師友,2016,39(1):45-47.
[5] 陳開春.體育鍛煉對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4,4(22):115-116.
[6] 萬從靈.初中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心理素質鍛煉的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2(S4):92-93.
[7] 萬叢靈.初中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心理素質鍛煉的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2(13):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