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英姿
摘要:作為啟蒙教學的初三化學教學,有意義的化學課堂對學生能產生更深遠的影響。讓化學課堂教學有意義可以從創設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落實真實而有意義的教學方式入手去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在化學課堂上能真正獲取未來更好地融入社會、更好地生活于社會所必備的價值。
關鍵詞:意義;真實;價值;學習情景;教學方式
文章編號:1008-0546(2019) 11-0039-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 10.3969/j.issn.1008-0546.2019.11.010
一、問題的提出
初三化學教學是學生學習化學的啟蒙教學,學生是否真正入門將對學生的后續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短期最直接的就是影響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態度和方法,間接的會影響學生對生活的認識,長期則會影響學生獲取未來更好地融入社會、更好地生活于社會所必備的價值。
化學課堂教學如何才能稱之為有意義?我覺得應該思考一下這個問題:“今天的教學能為學生的明天留下點什么?”。如果只是我們所能傳授給他們的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終將被遺忘在記憶的角落里。如果我們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主學習,進而引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那學生所收獲的將不僅僅是表面淺顯的知識,這應該才是有利于學生長遠發展的啟蒙教學。為此,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一直在不斷學習與實踐,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理論依據
實施有意義的化學課堂教學,目的就是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有意義的學習經歷。對于“有意義的學習經歷”,美國學者L·迪·芬克明確提出了“教學應為學生創造有意義的學習經歷”的教學觀[1],并分析了“有意義的學習經歷”的內涵,具有過程和結果兩個維度,各具特點。學生在課堂上享受投入學習、充滿活力的過程,其結果是課堂給學生帶來有意義的變化。學生所學的東西在課程結束后將在他們的生活中具有價值,還將提升他們的生活價值,使他們做好進入不同社會群體或進入工作領域的準備。
“有意義的學習經歷”理論主要強調課堂帶給學生的“影響和變化”應該是學生融入社會終身受益的價值,看似對初三學生當前而言意義不大。面臨中考升學壓力,立竿見影的成績提升顯得更有“意義”。但我們仔細想來,這樣的“影響和變化”所帶來的價值其實可以分為短期價值和長期價值,長期價值就是對學生融入社會終身受益的價值,而短期價值則是對學生正在經歷的每一天的明天都將有正確指導意義的價值。短期價值對初三學生保持學習興趣、提升學習動力必然是非常有益的。
三、實踐探索
通過在初三啟蒙化學課堂中不斷地探索實踐,我認為有意義的化學課堂教學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備課,容易操作且效果較好。
1.創設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
學生有學生的特點,也有他們的思維方式,我們習慣性地按自己的思路去安排教學內容,學生無法真正接受并融入其中,那自然無法獲取有意義的學習經歷。給學生創設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引發學生的興趣,主動參與并融入教學活動中,形成學生主動學習的“情境”,最終才能指向引發、維持學生的有意義學習。
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的創設不是簡單的引入,不是僅有個“花哨”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它的價值應該在于“學”,必須有明確的目的,緊緊圍繞本節課的核心內容、學習任務來進行。學生在學習情境中進行的是目標明確的學習,參與的是目標定向的活動。在學習情境中通過不同的學習活動能夠獲得不同的知識,形成不同的情感體驗,沒有知識蘊含其中的學習情境不論多么真實都是毫無意義的。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的創設實際上是以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為目的,以具體生動、發展變化的情境為基點,把知識、經驗、活動和情感價值觀等要素融合于一體,以取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如何創設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化學課程標準》提出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那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的創設就應該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因為共同關注的生活是真實的,也是學生所熟悉的,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這樣的課堂對學生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從課堂上獲得的知識還能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在課堂中經常創設以故事為載體的生活情境,故事的應用能使課堂教學具有強烈的現場感,學生的思維積極地運動且自然有序地流淌。以我們自身經驗來說,在學習某些新的教學理念時,如果只有枯燥的理論知識,首先從心理上就有畏難情緒,真的要認真投入去學也并不容易,最終學習的效果自然也不理想。如果這些新的教學理念呈現在教學的真實場景中,那無論是學習的勁頭還是學習的效果肯定都會完全不一樣。以下是我平時課堂上的兩個學習情境:
學習情境1:第八單元《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第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小鐵釘的故事”,小鐵釘生病了,通過初步診斷、病因探究、鐵制品銹蝕的危害和預防三個環節來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①初步診斷:小鐵釘生病了,請學生作為主治醫師來觀察一下鐵釘生病的癥狀。
記錄生病癥狀:小鐵釘不再呈___ 色,鐵釘表面有斑駁的____色物質附著,用硬物一碰會掉,比較____。
通過精密的化驗分析,小鐵釘身上的紅斑(銹)主要成分是Fe2O3·xH2O。請各位專家組討論:導致小鐵釘生病的原因,并完成診斷報告。
記錄病因猜想:A.可能是空氣中___ 引起的;B.可能是空氣中____
引起的;C.可能是空氣中___ 引起的;
②病因探究:請各位專家小組利用醫院具備的用品,針對A、B、C病因設計方案,真正查明病因。
③鐵制品銹蝕的危害和預防:請專家們介紹鋼鐵腐蝕的危害,討論如何幫助小鐵釘除鐵銹?既要治標又要治本,治標就是外塑形象,治本就是內強素質。
記錄治療方法:物理療法____;化學療法______。
預防措施:保持鐵制品表面____,可在鐵制品表面____,可把鐵制品制成___ 。
“小鐵釘生病”這樣的故事情境首先把學生吸引住了,因為生病要看病,還要針對病因治療、預防,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串聯起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整堂課學生作為給小鐵釘看病的專家一直在積極投入地解決一個個問題,不知不覺中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學習情境2:第九單元《溶液的形成》第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小梅同學的經歷”。故事的主人公小梅同學為了參加藝術節的表演,化了濃妝,然后卸妝的時候發現水不能卸妝,要用卸妝油,為此產生了疑惑,展開一系列探究。
探究一:溶液是如何形成的?
小梅百度查閱卸妝油資料,發現彩妝是溶于卸妝油形成了溶液,溶液究竟是如何形成?通過自主探究實驗——蔗糖溶液和食鹽溶液的形成建立溶液的概念。
探究二:固體都能溶于液體形成溶液嗎?
小梅想進一步探究彩妝能溶于卸妝油、不溶于水取決于什么因素,兩組對照實驗發現其他固體也存在類似于彩妝這種在不同的液體中不同的溶解情況,明確影響溶解性的因素。
探究三:溶質可以是液體嗎?
小梅在藝術節義賣活動中不斷尋找溶液的“身影”,卻因太投入摔跤磕破了膝蓋。在醫務室消毒時她發現了溶液——酒精消毒液,酒精液體也能溶于水形成溶液?通過實驗探究完善溶液中溶質和溶劑的概念。
探究四:液體都能溶于液體形成溶液嗎?
義賣活動結束,小梅與同學們一起清洗班級活動中所使用的餐具,因為油膩滴加了洗潔精,為什么加了洗潔精就能除去油污?通過自主實驗探究了解乳化作用。同時也解開了小梅心中的另一個困惑:為什么卸妝油留在臉上洗臉的時候不是油膩膩的,原來是里面添加了乳化劑。
溶液這節內容與生活聯系緊密,生活中溶液的例子比比皆是,都可以引入到教學中。但我覺得借助解決一個生活中的問題展開這節課,解開學生在生活中的一些疑問會更有意義。學習本節課內容時,恰逢學校藝術節活動火熱開展中,學生在藝術節活動中的經歷就是小梅同學的原型。一個真實的人物提出的一系列生活中真實的問題,并且聚焦在課堂上所要解決的化學問題上,這就是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
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其實就是基于真實情境下實際問題的解決,它不僅能正確引導學生在平時觀察生活、融人生活去思考問題,也能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知識來源于生活也將服務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學生所學的東西在課程結束后將在他們的生活中具有價值。
2.落實真實而有意義的教學方式
奧蘇貝爾基于建構主義思想提出了“有意義學習”,其強調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組織教學內容,促使學生主動讓新知識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在“同化”和“順應”中建構新的知識體系[2]。奧蘇貝爾告訴我們學習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我認為任何教學方式只要能螺旋式進階引導學生去學習,都應該是真實而有意義的。我們不能僅從表面形式去評價任何一種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師講授型如果也能真正實現螺旋式進階,那就是真實而有意義的教學方式,當下流行的各種教學方式如果只是“花架子”,那就是毫無意義的教學方式。
我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小組合作如果真正落實做好,不是留于表面的熱鬧形式,非常容易實現課堂教學的真實而有意義。通過學生自己思考一小組討論一教師提點,知識在螺旋式進階,學生也確實能真正投入其中。當然,不是說每節課必須要用小組合作,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合理選擇,我在實施的過程中發現分組實驗課和習題講評課非常適合。根據學情將學生分成A、B、C三個等級,每一個合作小組六人,A、B、C每個等級各兩人。若本節課需要用小組合作,學生小組圍坐,A同學坐中間,B、C同學坐兩邊便于他們互相討論與互相幫助。A、B、C學生的劃定根據學情進行階段性調整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積極性。
小組與小組之間要有競爭才能激勵他們積極主動完成任務,因此評價很重要。根據學生表現給予加分,這個加分要分檔次,比如習題講評若小組的A同學講評,則小組得兩分,B、C同學分別是四分和六分,這樣不僅有利于鼓勵落后的同學也要積極投入,還能帶動小組成員真正合作討論,會的同學教懂不會的同學。加分項目除了上課發言,還可以加入作業全對、主動提出問題、檢測成績優良等。當然,學生自己也會提出合理的加分項目,比如習題講評大家覺得某同學講得特別有條理、清晰明了,不僅要鼓掌鼓勵還要給該同學加分。
評價能有效驅動學生個人的自我激勵機制,但若要在學生心中產生更持久、更強大的學習動力,適當的獎勵也很必要。我會階段性總結小組得分,得分最高的小組給予獎勵。很欣喜學生能主動提出獎勵做實驗,在他們做獎勵實驗的過程中我也感受到了他們的快樂。通過小組合作努力收獲了獎勵實驗,在實驗中收獲了快樂,在快樂實驗中又有了知識與能力的收獲。
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收獲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各種能力的提升,這些都會慢慢積淀,成為將來他們融入社會的資本。
真正有意義的化學課堂教學應該是生命與生活的對話、生命與生命的對話。陶行知先生說過:“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因此有意義的化學課堂教學不是純粹的知識傳授,而是在教知識的過程和活動中讓學生綜合發展,包括知識的、心理的,享受性的感受。在有意義的化學課堂上,學生不僅能體驗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的學習過程,還能獲取實現自我、成功生活和融入社會最關鍵、最重要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化學教學是一門藝術,我們必須走出化學教學形式主義和實用主義誤區,立足學生根本,關注學生化學學習的體驗過程;我們必須不斷學習、實踐、反思,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優化教與學的方式。這樣才能實現“教師有意義地教,學生有意義地學”這一美好的教學效果,讓有意義的化學學習真正發生。
參考文獻
[1]宋善炎,丁向陽.基于“有意義學習”與“有意義的學習經歷”[J].教育科學研究,2010(3):63-65
[2]溫彭年,賈國英.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改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5):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