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晨 吳君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新形勢下對化學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作者以核心素養為基點,提出了三點關于化學課堂教學微改良的途徑:一是構建以交流為主旋律的共同學習的舞臺;二是善用實驗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三是巧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
關鍵詞:核心素養;課堂教學;交流;實驗;生活情境
文章編號:1008-0546(2019) 11-0096-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 10.3969/j.issn. 1008-0546.2019. 11.027
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已經經歷了十數個年頭,課堂教育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從最初強調培養學生“雙基”轉變到“三維目標”的知識技能價值觀的全面培養,從以教師中心、教材中心的“舊式”課堂逐漸轉變成以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的“新式”課堂。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緊密聯系其生活經驗,把核心素養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化學的課堂教學理所應當地要進行深度改革[1]。
一、構建以交流為主旋律的共同學習的舞臺
在課堂教學中,對于教學的內容,問題的看法,師生之間難免會產生差異,學生會產生疑惑,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交流應該成為課堂活動的主旋律。通過交流,學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學習心得,教師與學生可以彼此了解,分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讓師生這個學習共同體在討論與交流中分享解決問題的觀念、方法和思路,做到教學相長。
[案例1]“金屬的化學性質”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實錄
師:金和銀通常被用來打造首飾,因為它們在空氣中不易被氧化,那么它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單質的形式還是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生1:單質。
師:但在自然界中,很少再有其他金屬以單質的形式存在了,這是為什么?
生2:因為其他金屬容易和氧氣發生反應。
師:這說明這些金屬比較活潑,那么為什么大多數金屬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呢?
生2:我認為這和金屬的最外層電子數有關。
師:那金屬的最外層電子數有什么特點?
生:小于四,易失去電子。
師:你說的很對,那么我們認同這樣一個觀點,物質的結構決定了它的性質。銅也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金屬,我們都吃過火鍋,最傳統的火鍋一般就是用銅這種金屬做的。那么在給它加熱后,會發現表面有部分的銅變黑。猜一猜這些黑色物質會是什么呢?
生3:銅和氧氣反應生成的氧化銅。
師:那么這個生活經驗就告訴我們銅在加熱的條件下,也被氧氣氧化。但在生活中經常用鋁來做加熱的器具,但這些鋁制品加熱之后,它們并沒有什么明顯的變化。為什么有這種情況出現呢?
(學生在提出了很多猜想后,教師播放所做的演示實驗的視頻)
師:我們可以觀察到什么實驗現象?
生4:鋁變紅了,變軟了。
師:有沒有燃燒起來?
生4:沒有。
師:那么為什么鋁會變軟?
生4:因為溫度超過了鋁的熔點,鋁熔化了。
師:大家思考一個問題,鋁受熱熔化后為什么沒有滴落下來?
生4:我看到鋁的表面有一層薄膜。
師:大家來做個假設,假如把鋁表面的這層膜撕開,我們將會看到什么現象?
(播放第二段演示實驗的視頻)
生4:哦,熔化的鋁流了出來。
師:但為什么鋁沒有滴落下來?
生4:可能是因為熔化的鋁又和氧氣反應,迅速生成了氧化膜。
師:這位同學回答中出現了“迅速”這樣的表述,很棒。那么你有沒有辦法可以讓鋁在空氣中燃燒起來呢?
生5:當溫度超過氧化鋁熔點時,鋁就能燃燒起來。
師:這個回答真的是太有才了,這個想法非常好。大家還有什么想法?
(學生默不作聲,教師展示面粉廠禁止吸煙的指示牌)
師:通過這幅圖,大家有沒有什么靈感?
生6:把鋁磨成粉。
師:這個答案很好。那么問題又來了,為什么要把鋁磨成粉?
生6:鋁粉顆粒較小,可以增大和氧氣的接觸面積。
師:太棒啦,看來大家靈感都來了,那么我們就用實驗來說話。
(教師進行演示實驗)[2]……
在這節課中,教師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在學生的發言中把握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程度。比如大多數金屬為什么活潑?此過程中,培養了學生運用化學符號、化學用語正確描述物質的組成及變化;初步建立“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思想,建立“宏觀與微觀的觀念”。再如該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描述,培養學生準確客觀地觀察、收集、記錄實驗現象的能力,為培養探究和創新意識打下基礎。并且從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對話和交流,并且在交流中又滿含“很棒”“不錯”“很好”這些激勵學生的話語,做出及時和必要的正面反饋,并且有一系列的追問可以調控整個教學進程。
針對這個教學片段,教師并沒有按照教材的內容組織教學,整個教學循著“猜測一實驗一分析一總結”這一主線,著重強調了建立“結構決定性質”這一思想,培養了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以及通過已有認知提出合理猜想的能力,把核心素養滲透到了日常教學中。
二、善用實驗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
有效的學習情境,應在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都能引起、維持、促進學生學習,能呈現學習的課題,讓學生形成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探究氛圍。在化學課堂中,教師應該利用和發揮化學學科的自身特點,利用實驗創設情境
[案例2]在講授不同金屬和酸的反應時,筆者組織學生判斷鋅和鐵兩種金屬和酸反應哪個更劇烈。學生討論后進行實驗:在兩只試管中各放入一顆鋅粒和一個鐵釘,各加入稀鹽酸,觀察反應的劇烈程度。但實驗并不順利,有的小組做出來的實驗現象是鋅和酸的反應更劇烈,而另外的小組則是兩支試管的速度接近。教師組織學生思考并討論以下問題:鋅粒與鐵片的大小,鐵片上有無銹跡,酸的用量和濃度等不同時,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實驗現象?要怎么樣得到可靠的實驗結果?學生在討論中熱情很高,提出不同看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認識到在金屬和酸的實驗中,要比較金屬活動性,必須保證酸的種類、濃度、用量,金屬與酸的接觸面積,金屬表面是否潔凈等相關條件均要保持一致。而后改用鋅粉、鐵粉以及濃度為5%的稀鹽酸再次進行實驗,對比得到結論。
上述案例中,教師利用創設的實驗情景雖然花費的時間較多,但學生得到的收益和對科學本質的理解是簡單灌輸“控制變量法”所不能比擬的。讓學生養成對探究過程、探究結論進行反思的習慣;在探究過程中能尊重客觀事實,善于與同伴合作交流,敢于質疑,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不迷信權威,有批判精神。但要用實驗創設情境,不能如蜻蜓點水,只是將實驗現象和所要掌握的實驗結論掛鉤就萬事大吉了。應該用實驗現象巾發現值得思考的問題,通過分析和歸納,尋找現象背后所隱含的本質和規律,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深刻理解所學知識。
三、巧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
[案例3]在教授“空氣污染防治”的課題前,筆者組織學生在課外分組了解所在地區的空氣質量狀況。學生用鏡頭、文字、數據記錄工廠排放的黑煙,田間焚燒秸稈飄散的黑煙,到圖書館查閱空氣污染的資料,并匯總成調查報告。教師課前整理、歸納、概括學生的調查報告,設計課堂討論的幾個問題:哪些物質是常見的空氣污染物?這些污染物來自哪里?什么是PM2.5?它有什么危害?CO2是不是大氣污染物?為什么要減少CO2的排放量?為了還我們一個潔凈的大氣環境,我們該做些什么,你有什么建議?你對化學科學和環境問題的關系有什么認識?
上述案例通過討論學生自己所收集的來源于生活中的第一手資料,了解了有關大氣污染防治的化學知識,以及化學科學在防治大氣污染方面的貢獻,把信息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培養了學生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習慣;也能讓學生認識化學、技術、社會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具有保護環境、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意識,理解可持續發展和綠色化學的觀念;能關心并積極參與到和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能權衡利弊并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有社會責任感。
知識來源于生活,又用于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化學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化學,讓化學回歸生活。所創設的情境不僅要蘊含著學習內容所需要的化學信息,還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情境中,從生活經驗中,對化學問題進行觀察、分析與探索,把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知。
參考文獻
[1]王云生.課堂轉型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36-38
[2] 熊晨.中學化學教師教學語言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6: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