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霞
【關鍵詞】 小學生;傳統美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1—0028—01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和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無數炎黃子孫世代相傳,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傳統美德,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提出:“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以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為重點”,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對小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道德素質的奠基工程,是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措施,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艱巨而光榮的任務。
一、通過開設傳統美學課等形式進行教育
可以利用中國的傳統節日開設班隊會、故事會等,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向學生系統地灌輸傳統美德,宣講一些通俗易懂的傳統美德的故事,使學生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美德所蘊含的豐富內容。經過學生的消化吸收,提高他們明辨是非、區別善惡的道德認識水平,陶冶他們愛黨愛國、尊敬師長、孝敬父母、團結友愛的道德情操,培養他們立志勤學、求索攻堅的意志品質,養成他們誠實守信、謙虛禮貌、律己寬人的道德行為。
二、通過各學科教學進行滲透
通過教學滲透傳統美德教育是一條重要的途徑和方法。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都具有豐富的傳統美德教育素材。通過各學科進行滲透,不僅內容廣泛,而且形式多樣、角度多變,會使受教育過程變得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由于各學科教學的目的、任務、內容各有不同,滲透教育的特點和作用也就不同。因此,各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不能牽強附會,而要認真挖掘本學科的傳統美德教育素材,貼切、自然、合理地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滲透。
1.思品課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要學科,是系統地向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培養學生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養成共產主義理想的重要課程。要充分利用這一學科優勢,把傳統美德的基本觀點、基本內容與各個年級的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在一起,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科學的世界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2.語文學科本身就具有豐富的傳統美德因素,教學中注意利用這些因素,有利于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如,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動人故事或壯麗詩篇,使學生受到思想、情操、道德、品質、意志等方面的感染。
3.數學學科可以通過講授歷代科學家、發明家的發明和創造及其愛國治學的精神,培養學生立志勤學,為祖國為人民求索攻堅的科學態度。各學科教師要努力挖掘和運用好本學科的傳統美德教育因素,把知識性、思想性、科學性有機結合起來傳授給學生,使之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
三、通過榜樣的示范作用進行引導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小學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強,富于理想,有上進心,榜樣對他們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通過榜樣示范法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對于學生提高品德認識、陶冶品德情感、磨煉品德意志和訓練品德行為將起到巨大的促進和導向作用。
1.革命領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的楷模作用。革命領袖和英雄模范人物是不同歷史時期涌現出來的先進代表,在他們身上聚集了勞動人民的理想、意志和品德,體現著不同時代的先進思想,是人民群眾的楷模。在傳統美德教育中,通過對革命領袖和英雄模范人物實際的宣傳和學習,使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受到感染和教育。如通過學習孫中山的革命一生,使學生了解到他那種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的革命精神,從而激發大家為振興中華而發憤學習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通過學習雷鋒等英雄模范人物助人為樂、關心他人、無私奉獻的事跡,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品質。
2.師長的表率作用。 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教師要“身正為范”。傳統美德教育是個系統工程,人格的養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學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參與,共同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使受教育者感受到親切永恒的人文關懷。教師首先要具有傳統美德修養,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導、啟迪、感染學生。
3.三好生、優秀干部的典型作用。這些是從學生身邊涌現出來的典型人物,是學生最熟悉、最直觀、最現實的榜樣。他們所處的環境相同,年齡大小相近,用這些典型為榜樣教育學生可信、可仿、可望、可及,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總之,傳統美德教育途徑很廣、方法很多,只要我們積極探索,努力實踐,就會取得可喜的成效。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有責任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繼承下來,厚植于每個學生的心田,讓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之花在新時代盛開得更加鮮艷。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