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文秋芳教授提出了產出導向法這一外語教學理論。該理論旨在解決傳統教學方式學用分離、學習效率低下的現象,通過驅動、促成以及評價三個教學過程的實施,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學以致用。本文以該理論為指導,以《商務英語綜合教程1》第五單元為例,將產出導向法應用于商務英語教學領域。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學習為中心;商務英語
【作者簡介】曹湘潔(1990.09-),女,漢族,西北政法大學,研究方向:語言學。
一、引言
目前,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必修課存在于各個高校的課程體系中,而其教學成果卻令人擔憂。學生們普遍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不能學以致用,十幾年的英語學習,卻張不開口,更不用說要滿足職場中對英語的需求。因此,這種費時、低效的教學方式,引起了社會的深思,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文秋芳提出的“產出導向法”(文秋芳,2015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具有實踐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大學英語教學現狀進行改善。一些學者已經對該理論進行了實踐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產出導向法理論概述
產出導向法是文秋芳團隊針對大學英語技能課程改革而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理論。該理論提倡“學習中心說”,即一切教學活動都需以有效學習的發生為目標;“學用一體說”,即學生的輸入和產出要緊密結合;“全人教育說”,即教育要顧及人的全面發展,體現在人的智力、情感、道德等各個方面。在上述三個理論的指導下,其教學假設包括:“輸出驅動”,即,產出能夠增加學生的學習參與度,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輸入促成”,即在輸出驅動的條件下,為促成學生的產出而適時提供能夠恰當的輸入,能促進更好的學習效果;“選擇性學習”,即應根據產出需要,從眾多輸入材料中挑選出有用的部分進行深度加工、練習和記憶。而“教學理念”和“教學假設”如何體現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那么就有了產出導向法中的 “教學流程”,包括三個方面:驅動、促成、評價,這一部分將在具體教學應用中進行詳細闡述。
三、產出導向法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隨著社會國際化程度的加深,各國之間的貿易和商務活動日益頻繁,而作為各國交流往來重要工具的商務英語也顯然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了迎合、促進這種經濟形勢,許多高校開設了商務英語專業,培養專門的商務英語人才。在商務英語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教師采用傳統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效果不佳,學用分離等問題。
文秋芳教授提出的產出導向法更多的是針對大學英語,與其相關的教材也是以大學英語為主,筆者認為,在大學英語中取得一定成效的教學方法也同樣適用于商務英語的教學,究其根本,二者都是語言的學習,在商務英語中補充添加相關商務知識的輸入并強化商務目標的產出,即可促進商務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因此,筆者選擇其正在教授的《商務英語綜合教程1》中第五單元Who Has Messed up My Personal Account?為例,詳細闡述POA指導下的商務英語教學過程。
1.教學目標。
(1)本單元的語言目標為:學習單元相關的單詞、短語、語言點,以及語言點的運用,英語時態的使用;商務目標為:了解關于銀行、商務方面的術語,弄清信用卡的使用給人們帶來的麻煩,并能在商務環境中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交際目標為:了解使用信用卡的有利和不利之處,并能用所學到的語言對該話題進行交流。
(2)產出任務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口頭產出任務:小組嘗試產出,模擬以“大學生是否應該使用信用卡”為主題的辯論賽,此產出任務需在課堂上進行;二是寫作任務產出:個人完成以此為主題的作文,此產出任務需在課下進行。
2.教學流程。
(1)驅動階段。驅動環節的教學步驟包括:1)教師呈現交際場景(場景需具有真實性,認知具有挑戰性);2)學生嘗試完成交際活動(產出不利即可使學生意識到自身語言的不足,產生學習欲望);3)教師說明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產出目標要具有恰當性)。根據本單元主題,教師向學生呈現以下兩個交際場景。
場景一:學校近期將要舉行一場辯論賽:近年來,銀行業務進入校園,越來越多沒有經濟能力的大學生開始使用信用卡,這一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那么,大學生到底應不應該使用信用卡?四名同學擔任正方辯手:大學生應該使用信用卡;四名同學擔任反方辯手:大學生不應該使用信用卡。
場景二:向學生展示網絡新聞,大學生在信用卡使用過程中的不良記錄造成的嚴重后果,讓學生對該現象進行描述,并表達自己對該現象的看法。
學生明確交際場景后,將其分為8人一組嘗試完成交際活動,并對討論結果進行匯報,嘗試產出。而此時,學生因為自身能力不足,無法順利產出,當其意識到自身語言的不足,就會對學習欲望,造成學習的“饑餓狀態”。之后教師從交際、語言和商務三個方面向學生說明教學目標。
(2)促成階段。1)向學生展示大學生使用信用卡的網絡新聞,進行精準化輸入,讓學生嘗試描述該現象并表達自己的看法。2)向學生展示課本115頁的表格,通過表格中提供的夫妻倆還信用卡的經歷,讓學生學習、使用相關的語言表達,并總結出在使用信用卡時需注意的事項。3)教師讓學生以課文為依托,以課后120頁的問答題及判斷正誤題為引導,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概括文章的大意,并分析文章整體結構。4)閱讀并補全填空,或進行英漢互譯,精準應對難點,讓學生反復練習目標單詞、詞組和句式表達。5)借助相關目標單詞、詞組,讓學生復述文章大意,進行漸進性產出,不斷加大產出的難度,最后讓學生用以上所掌握的語言知識和寫作手法,完成產出任務。
在促成過程中,教師需注意促成的三點要求:促成的漸進性、精準性、多樣性,最終達成促成的有效性。教師應充分發揮中介作用,引導學生對輸入材料進行選擇性學習。
3.評價階段。評價分為即時和延時兩種方式。即時評價在促成過程中進行,教師在學生進行分組任務嘗試產出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及時糾正錯誤并提出修改建議。延時評價為課下評價,學生在課外進行反復的學習和練習,將產出的作文交給老師,老師課下對作文進行批改、評閱,并在下次課上挑出較好的樣本,進行統一講解,提出建議。即時和延時相結合的評價機制能夠更有效地促成學生完成產出任務,大部分學生能夠通過課下的反復練習向老師呈現高質量的作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根據產出導向法,評價還包括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其中,學生互評是指:在學生明確評價標準后,按照此標準進行互相評價,表達自己的觀點并給出自己的建議。評價是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評價本身也是一種繼續學習的機會,學生能夠在評價其他同學作品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的長處,師生合作評價加大了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進一步反思,對自己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
四、結論
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方法,產出導向法改變以往的“學生中心說”,采取“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改變以往課堂的枯燥乏味,改變學用分離的現狀,促進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具實踐性和現實性。更重要的是,產出導向法能增加學生學以致用的機會,提高學習效率,培養表達能力,不僅能滿足其自我的職場需求,還能培養準確、正面地展示中國形象的能力,傳播中國文化,增強國家軟實力。本文以產出導向法為依托,對商務英語教學實踐進行新的嘗試,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活躍度,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課堂教學的部分環節仍需打磨和完善,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和問題。希望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方式能夠不斷發展完善,做到真正促進學習效率,促進我國外語教學取得突破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547-558.
[2]文秋芳.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構建大學外語課堂教學理論的嘗試[J].中國外語教育,2014b,(2):1-12.
[3]張文娟.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2):10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