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6-2019.7)
(本欄目特邀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塔娜博士主持)
一、民族問題與民族關系研究
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到中華民族實體建設:兼論習近平中華民族共同體觀的理論創新與實踐要求/李贄,王冬麗//廣西民族研究,-2019,(2). 1~9
1949年后少數民族地區交通發展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王浩宇,湯慶園//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5~12
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實踐邏輯看西部鄉村治理與協調發展/羅洪,劉純明//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13~20
“共同體”語義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龍金菊//廣西民族研究,-2019,(2). 10~17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國情依據/陳蒙//廣西民族研究,-2019,(2). 28~35
后現代主義對香港國家認同的影響及對策分析/莫文希,馮慶想//廣西民族研究,-2019,(2). 23~27
基于線上線下視角的我國民族空間關聯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郭濤,閆耀軍//廣西民族研究,-2019,(2). 36~46
馬克思主義視閾下的民族/陳旭,金炳鎬//廣西民族研究,-2019,(2). 18~22
民族交融視域下的語言使用與身份認同/王浩宇//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16~22
民族主義的本質與動力:基于社會運動理論的分析/徐步華//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6). 16~25
雙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日碧力戈//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1~5
文化自信與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三重邏輯/鄧玉函//思想戰線,-2019,(4). 104~110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推進民族教育改革與發展/陳立鵬,陳達云,張承洪//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7). 1~4
印度民族國家構建中對應復雜多樣性的政治策略及其效果/和紅梅,周少青//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6). 7~15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四維體系構建/王新紅//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6~10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路徑/宮麗//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11~15
二、理論研究
建設中國民俗學的自主話語體系:人類學學者訪談錄制八十七/游紅霞問,田兆元答//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4). 35~41
梁釗韜在中國民族學人類學學科重建中的理念取向和實踐:以梁釗韜先生寫給格勒博士的11封信為中心/梁艷//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2). 81~88
瑪麗·道格拉斯的風險研究及其理論脈絡/黃劍波,熊暢///思想戰線,-2019,(4). 13~21
容觀瓊先生學術小史/韋小鵬//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2). 89~96
論文化觀念與行為規范的不自洽性/吳喬//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7). 44~50
談情說異:喬健人類學研究的情感面向與田野反思/李菲//思想戰線,-2019,(4). 52~64
田野中的舞蹈:對舞蹈民族志的思考/王超//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55~62
習近平治疆思想述論:基于方法論的視角/范宏偉,王嘉梁//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21~27
新“文明論”的建構/鈴木規夫著,周橋譯//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9,(1). 58~63
“一帶一路”與東北亞走廊研究再思考/劉丹//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4). 136~144
三、社會、文化及其變遷
碑刻民俗宗教文獻的史料批判研究:以明清以降雁北關帝廟碑刻為例/孫瑜//民俗研究,-2019,(4). 75~81
邊民社會的跨境互惠行為研究:基于廣西那坡縣弄猛屯的調查/周建新,管海朱//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2). 131~138
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三個不適應”及其治理路徑/喬國存,鄭信哲//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7). 28~33
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研究/馬冬梅,李吉和//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7). 18~27
城鄉認同與“原生態”農產品的在線銷售:“互聯網+”創業、媒介實踐與私人生活的商品化/曾國華//思想戰線,-2019,(4). 42~51
傳統工藝非遺的生產標準問題討論:基于錢萬隆醬油釀造技藝的思考/畢旭玲,程鵬//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4). 8~13
傳統技藝傳承的產業聯動模式研究:以劍川木雕為例/肖振萍//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2). 56~62
從那伽到中國龍:龍神神話敘事與圖像的流變/趙艷//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40~48
村落場域中民族文化傳承實踐及其邏輯:基于廣西靖西市舊州村歌玗文化的個案考察/姚磊//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36~41
傣族祭寨神儀式空間的排他性/何慶華//思想戰線,-2019,(4). 78~85
道教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王啟濤//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36~49
獨龍族的捕魚生計初探/杜星梅,陳慶德//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7). 12~17
甘肅舟曲多民族“婆婆信仰”民俗研究/尹偉先,王高昆//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16~25
恭城平地瑤民居建筑材料與形制演變研究/玉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2). 63~68
關懷倫理:一個兒童早期照顧服務的新視角/盧瑋//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4). 49~56
互惠與共融:共食習俗的族際互動生態:基于貴州省怎雷村的調查與分析/袁東升//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42~47
記憶、認同與想象:南北宋之際的歲時民俗文獻書寫/董德英//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6). 45~49
家庭化生產與傣族園旅游社區的三代家庭一體化/黃鋒,保繼剛//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4). 79~84
建構生態文明的本土視域:基于阿拉善牧區人-駝關系的思考/武寧//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9,(1). 74~81
健康視域下雇傭農民工過度勞動成因與規制對策/石建忠//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4). 42~48
京族文化的傳播路徑與機制研究/侯琳//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2). 139~144
經濟人類學視野下的民族特色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反思:來自浙江景寧縣的畬族特色茶產業的調查與分析/方清云//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33~39
昆侖何在?《山海經》昆侖地理考/劉宗迪//民俗研究,-2019,(4). 5~31
昆侖龍脈觀念溯源/沈婉婷//民俗研究,-2019,(4). 59~68
昆侖文化意義的遞變/鐘宗憲//民俗研究,-2019,(4). 45~58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少數民族婦女傳統手工藝及保護/楊國才,張瞿純純//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30~35
老撾苗族的分布格局、遷徙路徑研究:海外苗族研究系列之一/郝國強//廣西民族研究,-2019,(2). 57~64
靈渠“四賢信仰”研究/董素云//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62~71
流動與再空間化:中老邊境磨憨口岸城鎮化過程研究/朱凌飛,李偉良//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4). 118~127
論高校民族團結教育體系構建的路徑:兼談就業優先政策/高岳涵//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28~32
論新時代脫貧攻堅總結的認識和方法/方坤,黃承偉//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9,(1). 51~64
論揚雄《方言》楚地詞“趙”與南方民族桃木崇拜/謝榮娥//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2). 145~150
旅游目的地居民本土休閑文化與地方實踐:以云南麗江為例/孫九霞,王學基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4).65~72
滿漢文化交融的歷史建構:以清代八旗進士書畫藝術為例/多洛肯,路鳳華//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1~15
美國空間同化理論及其在亞裔研究中的應用啟示/周博//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4). 158~163
民俗經濟視角下都市傳統廟會市場空間變遷研究:以上海龍華廟會為例/張海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4). 21~28
民俗消費視閾下上海非遺老字號品牌的認同重構/劉垚//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4). 2~7
民族地區傳統村落立法保護實踐探析:以恭城瑤族自治縣為例/譚浩//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4). 92~96
民族地區社會治理模式變遷與有效治理:從“禮治”到“善治”/漆彥忠//廣西民族研究,-2019,(2). 47~56
民族地區鄉村人民調解工作的現代轉型:基于G自治區H市的經驗考察/鄧煒輝,唐祎//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172~181
民族旅游與民族社區的互動發展:內涵、動因與保障/宋河有,張冠群//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9,(1). 90~94
內蒙古科爾沁地區薩滿教巫病治療的醫學人類學分析/財吉拉胡//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7). 34~43
漂泊中的記憶:老撾Lanten人及其族稱與遷徙傳說/袁同凱,馮琳//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49~54
黔中王學大師孫應鰲及其“《四書》學”五題/王曉昕//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9,(1). 1~50
清初至民國時期的四川邊茶貿易及運輸/劉志揚//思想戰線,-2019,(4). 65~77
清水江流域民族村寨生計變遷及可持續路徑探析:以侗寨洞腳為例/李俊杰,申雯清//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2). 170~176
“圈層結構”視域下道光年間滇南地區吐司權利結構與運行:以《滇事雜檔》史料為中心/李良品,李思睿//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6). 32~37
少數民族農民工的身份認同與城市融入:基于廣西南寧一個少數民族農民工聚居地的考察/何月華//廣西民族研究,-2019,(2). 74~82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空間景觀生產及其話語邏輯:基于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白面瑤寨的調查/謝菲,韋世藝//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48~53
社會區分、強力并接與資本親和:人類學視角下的小青柑茶/譚同學//思想戰線,-2019,(4). 33~41
社會組織、儀式實踐與象征權威:青海三川地區水排組織的民族志研究/劉目斌//民俗研究,-2019,(3). 147~156
涉民族因素社會矛盾糾紛的類型及其化解途徑:基于315個案例的分析/羅興佐,何曉龍//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9,(1). 64~73
神圣空間的想象與建構:“昆侖”多重空間形態及其象征意涵/高莉芬//民俗研究,-2019,(4). 32~44
生產性保護:非遺價值與市場的雙向認同:以“上海絨繡”為例/游紅霞//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4). 14~20
生計、家屋及節慶文化象征:江永勾藍瑤洗泥節變遷研究/馮智明,秦煒棋//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4). 145~151
生態建設與海南黎族生計適應過程中的文化重構研究/谷宇//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2). 177~182
省際民族聚居地區鄉村旅游集群發展的競合策略:以武夷山龍鳳示范區為例/劉安全//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54~58
試論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教育與文化適應能力提升/李尚旗,姚文靜//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4). 152~157
太行八陘與山西傳統文化景觀構成探析/郭永平//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2). 49~55
探究日常生活的“民俗性”/劉曉春//民俗研究,-2019,(3). 5~17
“文化”論抑或“食物系統”論:粵北乳源瑤族的食物禁忌及其疾病觀/王琴//民俗研究,-2019,(3). 136~146
文化旅游視域下豐富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研究:以湖南省汝城縣高灘畬族為例/詹一虹,陳露//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26~35
西南貧困地區“交通+旅游+扶貧”探究/賴水平//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4). 73~78
鄉村振興背景下民族村寨治理權威嬗變與能人權威的興起:以貴州省為考察中心/張忠奎//廣西民族研究,-2019,(2). 83~89
鄉村振興進程中的文化自信:內在理路與行動策略/方坤,秦紅增//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2). 41~48
新經濟情境下傳統手工藝企業的代際傳承策略探析/潘俊//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4). 29~34
新時代多元主體推進鄉村治理法治化路徑探討/覃晚萍,王世奇//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4). 97~101
有“楚粵分界”說看族群邊界認知中的國家在場/劉秀麗//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9,(1). 82~89
再儀式化與農村社區治理的邏輯機制:基于浙江臺州市L區“鄉村十禮”的實踐/彭定萍//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165~171
浙南山區蔡相信仰的創造與傳播/李揚,徐小晴//民俗研究,-2019,(4). 146~156
針尖上的記憶與繡出的自我:哈密維吾爾族刺繡的文化人類學考察/丁枚,鄭亮//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6). 38~44
知識譜系的構建與人類智慧的分享:聚焦中國邊境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馬翀煒//思想戰線,-2019,(4). 22~32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的發展與規范/向柏松//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23~29
作為歷史的民族形成進程:以俄羅斯西伯利亞族群演進過程為例/阮氏芳簪//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9,(1). 12~17
作物變化與節日變遷:以緬甸騰龍村拉祜族新米節為例/娜妥,李偉華//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9,(1). 25~30
四、研究動態、綜述與書評
本土、區域與中國民族學人類學學科體系構建:中山大學百年西南民族研究回顧/劉志揚//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2). 69~80
邊疆民族學共同體建構與社會服務的協同推進:第三屆邊疆民族學聯盟會議綜述/鄧玉函//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2). 151~154
邊民意識:一種重要的邊境治理資源/孫保全//廣西民族研究,-2019,(2). 65~73
帛法祖兄弟與3-4世紀初的北方佛教/魏文斌,陳月瑩//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9,(4). 50~61
從實求知:從費孝通文化觀看人類學理論脈絡史/趙旭東,李飔飏//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2). 121~130
分化與融合:東漢時期匈奴的歷史人類學研究/王文光,孫雪萍//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4). 102~108
改革開放以來馬君武研究文獻的熱點、演進與展望/黃宗芬,劉社欣//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2). 155~162
回顧月亮山瑤族調查/史繼忠//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9,(2). 1~38
韓國民俗學的研究傾向與問題探析:以喪葬民俗的變遷為例/李澤華//民俗研究,-2019,(4). 82~88
金代兵部尚書民族性考論/宋卿//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6). 26~31
禮俗之間:“古不墓祭”研究反思/魏鎮//民俗研究,-2019,(4). 69~74
民族教育精準扶貧的學術反思與實踐探索/彭壽清,王磊//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2). 163~169
三十而立:中國都市人類學的發展與展望/周大鳴//思想戰線,-2019,(4). 1~12
文化復合性視野下的交融與整合:清末民國兩個滇西北城鎮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劉琪//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7). 5~11
“一帶一路”與東北亞走廊研究再思考/劉丹//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4). 136~144
〔責任編輯:陸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