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我國迎來一份重磅文件——國家發改委等15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15個部門將推出30項舉措促進兩業融合。“兩業融合”為何會受到如此高的關注?
先看國際發展軌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后,發達國家相繼完成工業化,制造業企業紛紛轉型,從簡單產品制造到提供售后服務、再到提供“產品+服務+技術+系統解決方案”,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成為大勢所趨。
再看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快速推進,我國制造業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和世界制造第一大國。但另一方面,從擁有的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生產、高端產業占比、產品質量等方面衡量,“大而不強”問題仍然突出。而作為我國經濟結構轉變的重點之一的服務業,眼下卻呈現出巨大的活力。商務部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為52%。從全球橫向比較來看,這是一個相對較低的數字,這說明我國服務業的發展還有非常大的空間。
《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現代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一方面,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不僅可以促進制造企業在主導產業上愈加專業和深化,提升企業在價值鏈上的地位,還能降低制造企業的投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現代服務業專業化水平的提升和服務質量的提高,又依賴制造業的“硬件”支撐,拉動對先進制造業產品的需求,有助于整個制造業轉型升級。
不難看到,近幾年,我國已涌現出一些兩業融合發展領軍企業和典型路徑模式。比如,在裝備制造領域,上海電氣、陜鼓集團等通過“技術+管理+服務”模式積極發展裝備增值服務,加快向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在消費品領域,一批企業大力發展個性化定制和全程服務,實現生產流程再造以及與客戶的緊密互動。在互聯網平臺領域,小米有品、網易嚴選等電商積極探索原始設計制造商(ODM)模式,實現了設計與制造、生產與消費的無縫對接。
實踐表明,許多企業和行業通過走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道路,煥發了增長新機、釋放了增長潛力、推進了動能轉換、重塑了競爭優勢。也由此可見,價值鏈互補是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前提,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的二者相加,而要發揮乘數效應,實現聚合效應。
但總體來看,我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仍然存在范圍不夠廣、程度不夠深、水平不夠高等問題。為此,《實施意見》從培育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探索重點行業重點領域融合發展新路徑、發揮多元融合發展主體作用等方面提出了下一步發展重點和發展方向。
值得重視的是,兩業融合,激發市場主體的內驅力是關鍵,但更離不開政府的引導激勵,尤其是要營造公平有序的融合發展環境。有業內專家建議,針對融合發展存在的體制機制障礙,應加快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打破多頭管理和條塊分割,推進數據等資源開放共享,形成良好的融合發展生態;針對兩業融合發展的新形勢和土地集約高效利用的新要求,應探索業態復合、功能混合、彈性靈活的用地出讓方式,特別是要研究適應制造企業服務化轉型、服務企業反向拓展制造的用地供給方式創新。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已經來臨,我們只有大力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才能創造出新需求、形成新產品、衍生新服務,從而拓寬服務業增長空間,孕育形成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