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蘊
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必然趨勢,也是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現代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兩業融合”概念自去年年底在我國首次提出后,備受高層關注。近日,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審議同意,國家發改委等15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國家發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孟瑋在國家發改委近期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近年來,我國兩業融合步伐不斷加快,但也面臨發展不平衡、協同性不強、深度不夠和政策環境、體制機制存在制約等問題。《實施意見》從總體目標、新業態、新模式、新路徑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規劃,還從優化發展環境、強化用地保障、加大金融支持、加強人力資源保障等方面明確了相關保障措施。
孟瑋表示,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快出臺配套政策和細則,強化政策性創新,加大保障和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地方、產業園區、企業開展融合發展試點,先行先試,探索形成符合我國實際、具有不同區域特色和行業特點的融合發展業態模式和路徑。
從國際經驗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后,發達國家相繼完成工業化,制造業企業紛紛轉型,從簡單產品制造到提供售后服務、再到提供“產品+服務+技術+系統解決方案”,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成為大勢所趨。
結合我國當前發展,總體上已進入工業化后期,制造業“大而不強”問題仍然突出;而部分服務業又存在產品同質化、產能過剩、創新能力不高、盈利水平下降、效率低下等問題,兩業融合勢在必行。
《實施意見》明確了總體目標,到2025年,形成一批創新活躍、效益顯著、質量卓越、帶動效應突出的深度融合發展企業、平臺和示范區,企業生產性服務投入逐步提高,產業生態不斷完善,兩業融合成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有哪些?《實施意見》梳理提出了10種發展潛力大、前景好的典型業態和模式,包括推進建設智能工廠、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推廣柔性化定制、發展共享生產平臺、提升總集成總承包水平、加強全生命周期管理、優化供應鏈管理、發展服務衍生制造、發展工業文化旅游以及其他新業態新模式等。
在融合發展的新路徑上,《實施意見》針對制造業重點行業、服務業重點領域,提出了加快原材料工業、消費品工業、裝備制造業、汽車制造等重點行業雙向融合發展的10項可能路徑。
《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發揮多元化融合發展主體作用。要發揮產業鏈龍頭企業、行業骨干企業、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平臺型企業和機構等重要作用,釋放各類主體融合發展潛力。
孟瑋表示,這包括強化產業鏈龍頭企業引領作用,發揮行業骨干企業示范效應,激發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融合發展活力,提升平臺型企業和機構綜合服務效能,釋放其他各類主體融合發展潛力。
之所以專門對企業主體作出規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兩業融合是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消費升級的必然產物,兩業融合的業態、模式是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催生、經過檢驗而逐步形成的,發展路徑需要企業結合實際不斷探索、自主選擇,推動兩業融合發展必須發揮企業主體作用。
第二,各類不同的市場主體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優勢,比如產業鏈龍頭企業處于價值鏈頂部、具有全產業鏈號召力;行業骨干企業創新能力、品牌影響力、示范效應突出;廣大中小企業貼近市場、管理靈活、適應能力強;平臺型企業和機構能夠整合資源、集聚企業,促進產銷精準對接、高效暢通;其他各類市場主體在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方面也都具有不同的優勢,推動兩業融合發展必須發揮好各類市場主體的獨特優勢。
第三,從實踐看,近年來各類不同企業積累了非常多的好經驗和好做法。比如,華為等產業鏈龍頭企業,寶武集團、陜鼓等行業骨干企業,網易、小米等平臺型企業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批極具代表性業態模式和典型路徑,一大批“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也在實踐中開拓創新、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可以說,這些多元化市場主體都已經成為推動兩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
孟瑋提出,雖然企業是兩業融合發展的主體,但在推進兩業融合發展過程中,政府也要有所為,要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積極予以推動。下一步,將著力解決一批制約兩業融合發展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強化政策性創新,加大對各類市場主體的支持和引導力度。
一是在企業資質和認證認可管理體制、數據開放共享和安全保護、政府采購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疏通發展梗阻。
二是加快完善質量管控、標識標準、統計評價等體系,補齊兩業融合發展的制度短板。
三是適應兩業融合發展需要,在創新用地供給、金融服務、中長期融資、復合型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切實強化要素保障。
四是鼓勵符合條件的各類市場主體開展兩業融合發展試點,先行先試,探索形成符合自身發展實際、具有不同行業特點的融合發展業態新模式和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