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艷
摘要:休閑旅游作為一種新型旅游發展形態,不僅適應了人民群眾消費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也對縣域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在縣域旅游經濟發展過程中,卻普遍存在著旅游資源配置不優、產品同質現象嚴重、宣傳營銷缺乏統籌、文化挖掘不深入等問題,因此,需要以政府主導統籌整合資源,以市場需求健全發展體系,以創新引領助力特色發展,以宣傳營銷提升知名度,以文化內涵增強核心競爭力,努力開拓縣域休閑旅游經濟發展新格局。
關鍵詞:休閑旅游 ?旅游經濟 ?資源配置 ?縣域經濟
旅游經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一直保持平穩增長態勢。2018年,我國國內旅游人數就多達55.39億人次,出入境旅游總人數達2.91億人次,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5.97萬億元。隨著旅游逐步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對旅游需求也日益個性化、多樣化、系統化、娛樂化,因此,加快旅游業改革發展,是適應人民群眾消費升級、產業結構調整、解決矛盾的必然要求,對于擴就業、增收入、促增長、調結構具有重要作用。區別于傳統旅游,休閑旅游更注重游覽者的精神感受,將旅游觀光、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有機結合,以特色旅游休閑生活體驗為吸引的一種區域旅游發展形態,是一種積極性、自發性地休閑方式。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親近自然的短途游越來越受到青睞。目前,國內已有多個城市確立了以發展休閑旅游經濟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的發展模式,成都、杭州等地更是定位為“休閑之都”。 本文以縣域為范疇,研究休閑旅游經濟發展問題,實現人與環境可持續發展,開拓休閑旅游經濟發展新格局,促進縣域產業結構優化,形成新的消費點,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感和游客滿意度。
(一)縣域休閑旅游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資源配置難以實現最優
風景旅游資源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要科學合理地規劃和建設才能帶來效用的最大化,從當前縣域休閑旅游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很多地區都存在單一依靠景區景點,沒有充分考慮資源優化配置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第一,很多地區往往只注重對現有核心景區進行提質改造,雖然改造后的核心景區旅游內涵得到極大豐富,景區品質實現了質的提升,但是卻難以實現規模效應;第二,特色旅游資源產業化不足,很多地區將休閑旅游的重點放在發展休閑農莊、采摘等項目,沒有很好地將其與山水資源、人文資源、民俗風情等相融合起來,休閑旅游產品的開發力度不夠,對優勢旅游資源的利用率比較低,難以帶動相關產業的有效發展;第三,尚未形成旅游資源的統籌協調分配與開發,造成景區、古鎮、鎮區鄉村旅游各自為政,盲目開發,將主要精力、財力、人力、物力投入與現有的主要景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資源浪費。
2、產品同質現象較為嚴重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休閑旅游產品的需求也變得日益多樣化,很多地區都嘗試以山林生態休閑旅游產品、人文休閑旅游產品、農耕休閑旅游產品、民俗休閑旅游系列產品,海洋生態休閑旅游產品等等旅游資源為基礎,融合生態養身、參與體驗等要素,來豐富休閑旅游產品,拓展休閑旅游市場。但總體來看,很多地區游覽項目和內容的增長難以滿足游客的需要,景區內仍以看山、看水、看農田為主,缺少游客可參與體驗的特色項目,而且存在與其他景區旅游產品趨“雷同”性而無“差異”性的現象。產品缺乏互動性,基本上是“為活動而活動”,側重于娛樂活動本身而忽視了旅游者的交際需求,沒有深度挖掘其文化內涵,產品質量不高。吸引游客二次消費能力不足,新增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致使經濟效益難以最大化。
3、宣傳營銷缺乏統籌
縣域休閑旅游的發展宣傳促銷尤為重要,然而很多地區雖然印發了很多宣傳資料,也舉辦過各種形式的促銷會或者促銷活動,但由于宣傳營銷資金的限制,宣傳力度、深度廣度都不夠,收效甚微。同時,由于很多地區宣傳營銷未納入本地區的統籌規劃,各自為政,既浪費了資金,又浪費了資源,既分流了客源,又分流了市場,規模效應難以凸顯。一方面,缺乏專業的營銷隊伍,現有平臺公司側重于融資,缺乏文化景區營銷經驗,整體包裝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缺乏專業化的營銷渠道,旅行社積極性不高,市場拓展效果不理想。此外,景區營銷手段滯后,仍以傳統媒體投放廣告、走出去宣傳推廣、舉辦各類主題活動、與旅行社達成戰略合作意向為主,現有人氣遠遠未達到預期目標。
4、文化挖掘不夠深入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休閑旅游強調文化氛圍的體驗給旅游者帶來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上的滿足。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有諸多的文化旅游資源可供挖掘,但在縣域休閑旅游發展過程中,很多地區都沒有對文化旅游資源深層次的挖掘,特別是一些新開發景區,往往是面積大,但主題不夠突出、忽視了對景點的歷史文化植入和宣傳,而即便是核心景點,單靠其品牌影響力也是難以引發市場共鳴的。
(二)縣域休閑旅游發展問題的原因分析
1、思維觀念不到位
受傳統觀光游思維影響,景區經營者、建設者更加注重維護自然生態環境,認為旅游就是吃吃飯、釣釣魚、看看風景,“觀光”主導還沒有提升到“休閑”主導,旅游經濟還未形成產業經濟。將眼光停留在門票經濟,忽視了景區產品附加值的培育和文化的挖掘,致使景區二次消費能力不足。旅游消費需求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彈性,景區經營者往往注重在旅游旺季增派人員力量,完善接待設施,卻忽視了旅游淡季時旅游者的體驗感。殊不知金杯銀杯難換消費者的口碑,也許可能因為接駁車晚來幾分鐘而影響游客的滿意度,造成旅游消費需求轉移,削弱了旅游消費能級的提升,制約和阻礙了高層次休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2、發展規劃不合理
旅游發展,規劃先行,旅游開發的成敗取決于規劃的好壞。縣域旅游經濟的發展規劃往往比較滯后,甚至有些地區至今尚未制定全域旅游發展規劃,缺乏科學合理、協調發展的旅游發展規劃作為引領,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有些板塊在沒有編制科學、合理規劃的前提下就盲目地進行開發建設,實行“拍腦袋”工程,導致部分旅游設施搶占核心景區內的有效資源,使得布局不合理。部分規劃沒有及時調整、完善,缺乏可操作性和實用性,造成資源浪費。在規劃實施過程中,由于缺乏強有力的措施保障,部分長期“規劃”通常會為短期“效益”開綠燈,規劃設計中的精品只是“空中樓閣”,降低景區整體品質,重復性開發現象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