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段17歲男孩與母親爭吵后跳橋的視頻廣受關注。事發地點是上海盧浦大橋,視頻顯示:一輛小汽車打著雙閃燈在橋上停下,一個男孩突然打開后車門,沖向橋欄桿并一躍而下,母親隨即下車追趕但已來不及據了解,母子倆事前發生爭吵,男孩一氣之下采取了極端行為。
人在非常憤怒的情況下,會出現“意識狹窄”,即注意力范圍縮小,管不住自己的行為和語言,甚至不計后果,出現極端言行,導致悲劇發生。發生親子沖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四個。
17歲左右的青少年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喜歡反駁,往往聽不進父母的批評和指責,即使父母說得有道理,也可能會“頂嘴”或表現出其他逆反行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尊心很強,不善于保持冷靜,如果自尊心受到傷害,反應會比較強烈。面對這一年齡段的青少年,家長在處理問題時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避免發生激烈爭吵或陷入僵局。
家長和孩子發生激烈爭吵, 大多與家長的脾氣有關。如果家長脾氣比較急躁,容易沖動,不注意說話或處理問題的方式,可能會讓孩子學到這種行為方式。因此,要想“管好孩子”,家長必須控制自己的言行。事件中的這位母親性格可能比較沖動,她把車停在車流中,并不是因為車輛故障或身體不適,而是她與兒子發生了較為激烈的爭吵,這么做顯然不妥。
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很重要。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當孩子達不到他們設定的目標時,就橫加指責,不但影響孩子的自信心,而且可能讓孩子感覺自卑。有些家長激動時口不擇言,常常對孩子說出“你是廢物”之類過激的話。這種責罵只會加劇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果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過低,可能會在承受壓力的情況下采取不恰當的行為。家長要從小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增強抗挫折能力,不要一味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一些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百依百順,不管孩子的要求合理不合理,一概予以滿足,這樣會使孩子過于任性,不利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脾氣、性格也有一定的遺傳性。如果父母性格沖動,子女很可能具有同樣的性格。雖然性格的某些方面不易改變,但家長完全可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通過教育優化孩子的性格。比如,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有沖動的表現,學會在沖動時合理應對。另外,家長要以身作則,學會克制,當好孩子的榜樣。
家長與孩子發生沖突,很多情況下是因為孩子不能達到他們的期望。實際上,家長要靈活變通,為孩子制訂合理的目標。
心理學的“最近發展區” 理論認為,孩子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可能的發展水平,是通過適當努力所能達到的水平。兩者之間的范圍是“最近發展區”。家長給孩子設定的目標應在“最近發展區”,這樣才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促進孩子發揮潛能,超越“最近發展區”,達到下一發展階段。打個比方:孩子摘蘋果,舉手可摘下蘋果的范圍,是他現有的基礎;跳一下能摘到蘋果的范圍,是可以觸及的目標;“最近發展區”介于這兩個范圍之間。只有把目標定在這一范圍,才有利于孩子樹立信心、獲得進步。
總之,家長要實事求是,知道孩子的“最近發展區”是什么,為孩子制訂力所能及、可以實現的目標。家長要不斷鼓勵孩子,讓他們增強信心,取得進步;不要讓孩子做一些超過他們能力范圍的事,以免影響信心,更不可指責、批評,甚至謾罵。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孩子各方面表現并不差,但一些家長追求“完美”,總喜歡挑剔孩子的不足,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性格沖動者應注意在生活中控制和處理好沖動。以下控制沖動的八條法則既適合家長,也適合青少年。
很多人脾氣暴躁,但一般在親朋好友、大庭廣眾之下會克制,很少發怒,這說明脾氣并非不可控制。知道這一點,有利于增強控制沖動的信心。
如果平時脾氣 “不太好”,要有“自知之明”,出現爭吵等情形時要提醒自己注意控制沖動情緒,或者選擇迅速離開現場。
沖動情緒發生時,可有意識地轉移注意力。比如,家長在駕駛過程中與孩子發生爭吵,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駕駛動作上,可以將車開到慢車道上,既穩妥,又能轉移注意力,避免“注意力狹窄”。
可以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做深呼吸,將注意力轉移到呼吸動作上。一方面,深呼吸可以起到轉移注意力的作用;另一方面,深呼吸能吸入更多氧氣,有利于保持頭腦清醒。
暫時擱置問題有利于保持冷靜。很多問題并不需要馬上解決,可以暫時擱置。即使對方確實犯了錯,也要找合適的場合和時間進行討論。比如,在駕駛過程中發生爭吵,可以暫時擱置問題,等回到家或在停車場停好車后再“理論”。在不恰當的場合爭吵,只會使問題激化。比如,在駕駛過程中與人爭論,一方面會影響注意力,存在安全隱患;另一方面,駕駛時注意力高度集中,處于緊張狀態,不利于放松地交流。
很多家長平時不注意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對待孩子比較簡單粗暴,形成了不良的處理問題習慣。家長要有意識地養成良好的處事方式,凡事要冷靜,不要帶著情緒和孩子說話;要給自己定個規矩,等心平氣和后再處理問題。
孩子犯錯后,家長首先要幫助孩子找原因,不要在不了解具體原因的情況下教訓孩子。孩子的生活經驗、處事方式、自我控制能力等都存在客觀不足,家長不應該過度指責孩子。
家長平時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對行為沖動的孩子,細心的家長應注意觀察,如果發現孩子有一些極端言行,切不可大意,必要時可求助專業的心理衛生工作者。

傅安球 上海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曾任上海師范大學心理咨詢與發展中心主任。擅長應激障礙、神經癥、性心理障礙、人格障礙、心境障礙等心理問題的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