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康

2018年,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癌癥第一大國:平均每天約有1萬人被診斷為癌癥,平均每分鐘就有7個人被確診為癌癥;30歲以上年齡組發病人數快速增加;癌癥發病年齡提前了15~20歲,原來中老年才容易患上的癌癥,已提早到了中青年。標題
癌癥的預防和治療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從環境、飲食、衛生、運動、心理等多個方面入手。近年來,飲食因素在預防和治療癌癥中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科學數據表明,至少40%的癌癥與飲食不當有關,包括食管癌、胃癌、肝癌、腸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等。
食品在熏烤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多環芳烴化合物,其中的苯并芘是強致癌物質,可滲透到食品內部。此外,食品中的蛋白質在高溫下,尤其是烤焦時還會產生雜環胺類致癌物質。常吃熏烤食品可能會引發胃癌。
有研究發現,食管癌高發地區的地表水富含亞硝酸鹽,亞硝酸鹽與食管癌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進入胃中的亞硝酸鹽能與胺類物質結合,形成強致癌物質亞硝胺,長此以往可導致胃癌。
我國肝癌的地域分布與黃曲霉污染分布基本一致,糧、油、食品受黃曲霉毒素污染嚴重的地區,肝癌的發病率與死亡率也相應升高。因此,有效預防肝癌的膳食措施之一就是避免食用被黃曲霉污染的食物。
酗酒可增加多種癌癥的發生風險。酗酒與胃癌的發生具有很強的關聯,酗酒還會損傷肝臟,導致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大量飲酒的人群,大腸癌的發病率也較高。
還有一些不良飲食與生活習慣,也與癌癥的發生有關。最常見的是高脂肪、低膳食纖維飲食,有些證據表明,結直腸癌的發生風險隨肉類和脂肪攝入量的增加而升高;大量攝入蔬菜、水果等膳食纖維含量高的食物,能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風險。此外,進食過燙、過硬的食物可能導致食管癌的發生率顯著上升,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細胞癌的主要危險因素。
很多乳腺癌是吃出來的,高脂肪、高能量飲食會增加乳腺癌的發病率,雌激素含量高的食物也難辭其咎。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和膽囊癌的發病率也與飲食中高飽和脂肪含量呈正相關。而喉癌、口腔癌的發生很大程度上與吸煙、酗酒有關。
早在20世紀70年代,人們就意識到膳食模式不同,癌癥的發病模式也不同;改變膳食模式,很多癌癥是可以預防的。
早年在西方國家,在以高脂肪、高糖為主的膳食模式下,其居民結直腸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發病率較高。關于癌癥的移民流行病學研究也佐證了上述說法。最常被引用的例子是日本人移居美國夏威夷幾代后,雖遺傳特性未發生改變,但其患癌種類發生了變化。
日本人胃癌的發病率很高,結腸癌發病率較低;而美國人胃癌的發病率相對較低,大腸癌、乳腺癌發病率較高。移居到夏威夷的第一代日本人,由于飲食結構的改變,胃癌的發病率開始有所下降,第二代日本移民胃癌的發病率下降得更為顯著。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第一代日本移民的乳腺癌、結直腸癌發病率均大幅增加,而第二代日本移民乳腺癌、結直腸癌的發病率與美國當地人水平相當。
總而言之,隨著環境、生活方式的改變,癌癥發病率是可以變化的。“好好吃飯”,能幫助我們遠離癌癥。
健康人群要預防癌癥,須少吃以下幾類食品。
●油炸、燒烤食物很多人都愛吃油炸食品,如薯條、油條、炸糕、薯片等。這類食品含大量淀粉,經高溫油炸后會產生致癌物多環芳烴。燒烤類食品常含致癌物質α-苯并芘,是多環芳烴中毒性最大的一種強致癌物。
●亞硝酸鹽含量高的食物酸菜、泡菜、咸菜、醬菜的亞硝酸鹽含量高。新腌制的泡菜在最初2周內亞硝酸鹽含量非常高,2周以后雖開始下降,但仍比新鮮蔬菜高,且隔一段時間后亞硝酸鹽含量又開始回升,長期、大量吃泡菜顯然不利于健康。蔬菜本身含有的硝酸鹽對人沒有不良影響,但剩菜中的細菌會把硝酸鹽分解成亞硝酸鹽。因此,最好不要吃剩菜。此外,蜜餞類食品也含有很多亞硝酸鹽。
●含糖、酒精飲料?肥胖是癌癥發生的“溫床”。英國做過一項涉及120萬名婦女的研究,發現體重超重的人比體重正常的女性患癌的概率高1.6~2.89倍。含糖飲料作為高能量飲食的“代表”會導致肥胖,增加發生多種慢性疾病及癌癥的風險,可謂“口蜜腹劍”。酒精與多種癌癥存在因果關系。
●紅肉及加工肉類紅肉和加工肉類吃太多可能導致結直腸癌、乳腺癌的發病率增高。有研究表明,一周吃三次加工紅肉的人患結腸癌的風險比不吃加工紅肉的人高30%以上。
●霉變食品黃曲霉毒素是一類致癌物,主要存在于被黃曲霉污染過的糧油中,包括被黃曲霉污染的大米、面粉、花生油、玉米、杏仁、榛子、花生等。在上述食品發生肉眼可見的霉變之前,其中的黃曲霉毒素很可能已經“超標”。因此,食物不可存放過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