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則宣 黃任之

自從升職后,余女士手上的事情多了不少。這樣忙碌了一年多后,她發現自己體重增加很多。仔細推敲,主要是因為常常不自覺地吃零食。她需要參加各種工作部署,實施人員考核和調配,撰寫各類工作報告等,這些工作比較“燒腦”,會讓她覺得心力交瘁每當這時,她就會不自覺地掏出點心來吃,以緩解緊張情緒。工作任務越重,她吃的零食就越多。
咨詢師分析,余女士吃零食,是為了緩解壓力和緊張情緒。人們會借助各種手段來緩解壓力,比如找親近的人傾訴、做運動等,但有些人會從食物里尋找安慰,“借吃消愁”,心理學上稱之為“情緒性進食”。
“情緒性進食”顯然不是為了應付生理上的饑餓感。心理學研究發現,美味食物的確可以“治愈”一個人瞬間的消極感受。有時候,人們會用一頓大餐、一道昂貴的點心來激勵和安撫自己,這樣做并無不妥。但過度使用美食來減壓,“停不住嘴”,就會成為問題。事實上,很多人只要心情不好或感覺緊張,就會下意識地去吃點東西。這其實是將其當成一種應對內外壓力的“精神依靠”。
研究發現,在情緒負荷下,人們更偏愛高能量、高糖和高鹽的“垃圾食物”,導致能量攝入過多,增加發生肥胖的風險。實際上,食物對情緒的釋放作用是短暫的,可能一時讓人舒適,但體重的增加會帶來更多問題。一些人會因為“管不住自己的嘴”而自責,從而引起更多的失落感。如何改變“情緒性進食”的習慣呢?
產生想吃東西的念頭時,先自我分析一下:這是正常進食,還是情緒使然呢?可以從以下幾點線索進行思考:這種進食念頭是突如其來的,還是因為到了正常吃飯時間(饑餓感逐步增加,且累積到了一定程度)?是特別想吃垃圾食品,需要立刻“爽一下”,還是覺得什么種類的食物都可以吃(目的是讓自己吃飽)?吃的過程中,是不是特別想找人說說話,且說完后就不想吃了?吃的時候,是否有激烈的心理斗爭(覺得不吃更好)?
事實上,對正常的進食行為,我們的關注點在于食物的營養,不會有過多的情緒包袱。而情緒性進食時,人體本身不需要額外的食物,并無明顯的饑餓感;進食過程中伴有負面情緒,情緒好轉后,進食活動往往會自動停止。
要明白,食物主要是提供能量給身體,而不是讓人拿來作為壞情緒的調節劑。要學會合理進食,進食前問問自己:這真的是我需要的嗎?吃了這些食物我會后悔嗎?進食的時候,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吃”本身,體會食物帶給人的那種古樸的味道和感受。進食過程中,不要被人打擾,不要和他人說話,也不要將心緒停留在個人的煩惱里,而是認真吃飯,和食物建立起一種正常的關系,清楚自己在吃什么、吃了多少、吃得快慢等。
很多人情緒不好時,往往會借助他人或外物來撫慰自己,“情緒性進食”就是一例。食物有一定緩解負面情緒的作用,但并非解決情緒問題的最終辦法。若真正愛惜自己,并不應該放縱地吃,而要科學飲食。緩解緊張情緒的方法有很多,要學會用進食以外的方法來減輕壓力,比如運動、找人傾訴、聽聽音樂、走進大自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