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張女士的疑惑:
我母親今年65歲,前兩天喝水的時候不小心嗆了一下,咳嗽了兩聲,居然引起肋骨骨折,醫生說是嚴重骨質疏松造成的。我母親常年堅持服用鈣片,為什么還會出現這么嚴重的骨質疏松呢?
要回答張女士的問題,得先從骨質疏松癥的發病機制說起。
骨質疏松癥多見于絕經后婦女及老年人,是一種以骨量減少和骨組織微結構破壞為特征,導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謝性骨病。
人體的骨骼時時刻刻都處于“新舊更替”的變化中,新骨不斷生成(骨形成),舊骨不斷被吞噬(骨吸收)。隨著年齡增長,“骨形成”與“骨吸收”之間的動態平衡被打破,骨吸收速度大于骨形成速度,當骨量減少到一定程度時,骨質疏松就發生了。
一提到骨質疏松,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缺鈣”。其實,骨質疏松的病因不光是鈣攝入不足,還有諸多因素參與其中,如維生素D不足、缺乏活動、光照減少、吸煙、嗜酒、性激素(尤其是雌激素)缺乏、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等。如果把骨質疏松的發生看作一個“事件”,那么這起事件的發生涉及若干環節:鈣攝入不足,腸道對鈣的吸收欠佳,血中的鈣不能順利地沉積到骨骼中,骨鈣被大量溶解釋放入血,腎臟對鈣的排泄增加,等等。由此可知,補鈣只是解決了其中的一個環節(鈣攝入不足),對后面的諸多環節并無作用。
如果腸道對鈣的吸收不好,往往是因為缺乏維生素D。如果體內維生素D不足,即便補充再多的鈣,身體也無法有效吸收。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主要是在陽光中紫外線的照射下由皮膚合成的,通過飲食攝入的維生素D其實很少。因此,老年人平常一定要注意多曬太陽,不要隔著玻璃曬,應讓紫外線直接照射到皮膚上,使機體能夠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行動不便、戶外活動少、光照不足的老年人,應額外補充維生素D。如果患者有肝腎功能減退,不能將普通維生素D活化,最好“一步到位”,直接補充活性維生素D,如α-骨化醇或骨化三醇。
如果血中的鈣不能沉積到骨骼中,或骨頭里的鈣溶出增加,往往是因為體內的鈣調節激素(主要包括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維生素D)失衡,導致破骨細胞活性大于成骨細胞活性,最終使骨頭逐漸被“掏空”(發生骨質疏松癥)。針對這種情況,單純補鈣顯然不行,還要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給予相應的“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這些藥物包括雙膦酸鹽類、雌激素或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鮭魚降鈣素、甲狀旁腺素類似物等,通過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增強成骨細胞的活性,防治骨質疏松。
以絕經后婦女為例,由于雌激素缺乏,破骨細胞活性增強,成骨細胞活性下降,“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導致骨質大量流失;盡管補充了大量的鈣,但最終仍然“收”不抵“支”,骨質疏松的發生也就在所難免。因此,防治骨質疏松不能光靠“補”(補充鈣劑及維生素D),還要“堵”(抑制骨吸收、減少骨流失)。
總之,骨質疏松的發生遠非單純缺鈣那么簡單,光靠補鈣往往不夠,一定要“多管齊下”,在生活方式干預、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的基礎上,配合使用抗骨質疏松藥物,方能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