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軍
前些日子,山東聊城的“假藥門”被炒得沸沸揚揚,再一次將本就趨于緊張的醫患關系推向“冰點”。簡單梳理一下這個事件:一位醫生為癌癥患者的女兒提供了購買某種抗癌藥的線索,患者女兒通過其他病友獲得了兩瓶抗癌藥。但后來該患者醫治無效死亡,患者女兒便將父親去世的原因歸于醫生推薦的藥物,并多次辱罵醫生,擾亂醫院秩序。經過部分媒體的渲染,這個事件演變成了醫生賣假藥牟利,給當事醫生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公安機關多方查證,未發現當事醫生從中牟利,也沒有證據證明患者的死亡與藥品有直接關系,最終對當事醫生做出終止偵查的決定。
事件本身伴隨警方的通報結束了,但余波仍在繼續。“假藥門”關上后,很多醫務工作者的“心門”也將關上。一些醫院明令禁止醫生為患者開具自家醫院沒有的藥,也有一部分患者表示不敢再輕易幫助其他病友。看到這樣的消息,我感到很悲哀。這樣一件個案,居然導致一大堆無辜的人跟著遭受“歧視”,并且不能獲得很好的救治。
不可否認,每個人都有保護自己的權利,醫生也不例外。可是如果真的因為這件事就如驚弓之鳥,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善良全部撕裂,不敢再去幫助陷于困境的人,是否違背了我們醫務工作者的初心?
我們每位醫務工作者都曾經宣讀過這樣的誓言:“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如今,誓言猶在耳畔,但理想和現實總是存在差異。面對此情此景,你會如何選擇?是選擇自我保護,向現實投降,還是選擇義無反顧,繼續救死扶傷的理想?我選擇后者。
倘若醫生不把系在心里的這個結打開,把每一位患者都當作“假藥門”里的患者方看待,加以防備,甚至拒絕收治,那么我們還如何做到“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呢?醫院焉能因為一次“戰爭”就草木皆兵呢?
任何事情,我們都很難做到盡善盡美,但我們可以做到問心無愧。行醫亦是如此。雖然醫學不能做到挽救每一個人的生命于危困,但是面對患者,我們可以做到盡心、盡責。只要問心無愧,一點小插曲不應該影響主旋律,我們的理想不應該就此輕易改變。
患者來了,應該怎樣收治就怎樣收治。不能因為一次醫患間的孤立事件,就杯弓蛇影,影響我們伸出善良的援手;不能因為醫患關系的敏感,就變得縮手縮腳。醫生和患者是戰友,疾病才是我們的“敵人”!只有醫患雙方彼此信任、共同作戰,才能戰勝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