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青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 ?內部控制問題 ?完善 ?探析
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從本質上來講是指單位通過制定一系列的內部控制管理手段和措施,并加以規范化和系統化后使之成為一個聯系密切、互相制約的完善的體系,再加以文字表述形成內部控制制度。通過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行政事業單位能夠有效加強單位權力、人力、資金和事務等活動的管理,有效遏制貪污腐敗現象,保障單位資產和財產安全,提高單位資金使用效率。同時,完善內部控制制度還能夠有效提高單位的內部管理水平,將單位的預算管理、資產管理、財務管理、會計核算等管理活動緊密聯系起來,形成“單位全參與,業務全覆蓋”,使得單位的各項活動及資產資金使用更加規范化和透明化,有效保障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很多行政事業單位沒有貫徹執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
財政部于2012年11月頒發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該規范主要包括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業務層面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風險評估和具體控制方法等內容。在該規范實施以前,大多數的行政事業單位一般通過借鑒同行業或國外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來制定相關制度辦法加強單位內部控制,因此,這些制度辦法通常不能夠完全適用于行政事業單位各項業務和活動的需求。
(二)行政事業單位重視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執行力度不夠
大多數行政事業單位比較重視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就單位的日常管理活動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比如,資產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預算管理制度、公務用車管理制度、績效考核制度、印章管理制度、值班或請休假管理制度、會議記錄管理制度、餐飲接待管理制度等,這些管理制度雖然能夠覆蓋行政事業單位的日常管理活動,但是很多單位執行力度不足,沒有真正貫徹和執行日常管理制度,使得內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無法真正發揮其效力。
(三)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管理和財務管理不完善
預算管理是提升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但在很多行政事業單位中的預算管理較為薄弱。一是預算編制比較粗糙,編制方法不夠科學,編制內容不夠細化和全面,部分單位甚至沒有進行預算編制;二是預算執行不夠到位,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進行經濟活動時沒有按照預算編制的內容開支,使得預算失去了其應有的效力,形同虛設。
(一)強化單位的內控意識,建立健全以《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為基礎的內部控制制度
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中明確要求了行政事業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應當對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和執行負責,因此,行政事業單位首先必須要加強單位負責人內部控制管理的意識,提高其主觀能動性,同時還要加強單位內部員工的內部控制管理意識,是內部控制概念深入人心。其次,行政事業單位需要加強單位負責人和內部員工對內部控制管理相關內容和知識的學習,通過定期的內部控制理論知識的學習,從根本上提高單位全體員工的內控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從而實現內部控制的全員控制概念。
(二)加強預算管理,強化財務管理
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形成單位領導領頭,各部門協調配合的組織機制,通過建立健全單位預算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對單位的預算編制和執行進行控制。同時,還應當加大對預算管理執行的監督檢查力度,促進和約束單位預算管理從科學、合理的角度出發進行編制,強化單位控制預算支出的意識、維護預算管理的嚴肅性。
(三)強化和明確職責分工
行政事業單位首先要完善和優化組織管理架構,將決策、執行、監督和考核等職能科學合理的分配套單位不同部門和崗位,明確各崗位職能和權限范圍,最大程度的限制一人多崗的問題。對于規模較小的單位,如果無法實現不相容崗位相分離,則必須加強單位的內部監督力度,約束單位工作人員的行為,避免舞弊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弓穎.關于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現狀與建議[J].經濟師,2019(01):91-92.
[2]張鑫.淺談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J].時代金融,2018(29):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