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連艷
關鍵詞:內部審計 職責 ?公立醫院 ?內部審計
2018年對內部審計行業來說具有劃時代意義。2018年1月,審計署發布了《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對內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要加強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指導和監督,調動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的力量,增強審計監督合力。2018年9月底,審計署內部審計指導監督司成立,12月中旬,分層次、分領域召開4 次內部審計工作專題座談會,這是國家對內部審計工作提出的最新要求和極大重視,在中國內部審計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為進一步落實黨和國家對內部審計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推動公立醫院適應新形勢、開拓新局面,需要進一步明確公立醫院內部審計工作職責和權限,拓展審計思維和視野,促進內部審計轉型發展。充分履行內審職責,促進內部審計發揮應有的作用。
自從1983年我國內部審計制度和部門建立至今,內部審計走過30多年風雨歷程,內部審計遵循的標準在不斷發展變化。審計署1985年12月頒布《關于內部審計工作若干規定》,并于1989年、1995年、2003年、2018年陸續修訂,目前執行的標準是2018年初頒布,其中界定了內部審計的定義、內部審計職責權限和程序等,這一套標準較為原則性地規定了內部審計相關要求和行為。內部審計職能從單純的監督職能轉變為監督和評價職能。從業務審計階段發展到管理審計和風險導向審計發展階段。原國家衛生部2006年首次頒布了《衛生系統內部審計規定》,2017年進行修訂,2018年實施,對衛生系統內部審計概念、內部審計職責權限和程序等進行界定,這一套標準較為原則性地規定了公立醫院內部審計相關要求。內部審計職能從單純的監督職能轉變為監督和評價職能。
2018年新修訂的《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中,有三個層面的重點變化,一是擴充了內部審計的“建議”職能,將內部控制、風險管理領域擴展到審計監督范圍里面;二是內部審計職責一共有12項職責,其中,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情況審計,發展規劃、戰略決策、重大措施以及年度業務計劃執行情況審計,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履行情況審計,境外機構、境外資產和境外經濟活動審計等4項審計職責都是新增職責;三是在內部審計權限方面,共涉及11項權限,對應內部審計職責新增了要求報送并檢查戰略決策、發展規劃、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等相關資料的權限。
2017版國家衛健委新修訂的《衛生計生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擴充了“評價和咨詢”職能。同樣也是將內部控制、風險管理擴充到審查評價范圍里面;而內部審計職責共有14項,新增加了重大政策執行和事業發展目標完成情況審計,內部控制評價及風險管理審計等職責。14項職責包括制定規章制度;編制工作發展規劃;健全機構設置,加強人員配備;組織質量評估;開展培訓交流;制定工作辦法和流程;編制年度工作計劃;重大政策執行、事業發展目標完成情況審計;預算執行和財務收支、工程建設、采購、國有資產管理等經濟活動事項審計;領導干部經責審計;內控評價及風險管理審計。
內部審計在優化內部控制自我監督、改善風險管理、組織治理、實現組織目標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受到組織治理層、高級管理層的重視。修訂后的內部審計職責能夠更加完善單位治理目標,為單位增加價值,發揮免疫系統功能作用將會更加積極、主動。
新修訂的內部審計職責幾乎涵蓋醫院所有重點風險管理范疇,以現有的醫院內部審計資源來看,全面履行到位存在一定的難度,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
(一)內部審計制度建設不盡完善,執行存在難度
雖然2012年和2015年,國家衛計委及北京市相繼出臺《內部審計操作指南》,為審計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操作規范,發揮了很大作用,但是仍需要與時俱進,隨著醫療改革進程和醫院發展的變化而及時進行修訂完善。各醫院內部審計制度建設也是參差不齊,有的制度簡單條文化,不具有操作性;有的不能貫穿醫院管理的全過程,僅對單一事項做事后檢查評價,無法充分發揮審計“風險預警作用”;有的制度修訂不及時,滯后于醫院發展;有的制度建設與實際執行存在脫節現象,造成制度建設和制度執行“兩張皮”,不能充分發揮醫院內部審計作用。
(二)內部審計人員配備總體上不夠充分,不能完全滿足工作需要
目前公立醫院內部審計部門專職人員一般1-2人比較普遍,以北京市屬醫院為例,1-2名專職審計人員的醫院約占50%,收入規模與大型企業相當的大型綜合醫院也只有3-5人,遠遠不能滿足審計項目實施和質量保證的需要,借用其他科室兼職審計人員又是非常不便操作,主動配合及專業程度不足,因此審計人員配備不充分,審計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內部審計工作職責履行要面面俱到是無法真正實現的。目前各公立醫院內部審計工作職責范圍履行程度并沒有實現全面覆蓋,比如重大政策執行審計、領導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管理審計大多數醫院并沒有開展,既缺少統一規范的指導性文件,也是受人力資源短缺所限。
(三)內部審計人員素質需要進一步提升,以滿足履行職責到位的需要
目前國際國內形勢不斷變化,醫療改革不斷深化,醫院內外部風險不斷加大,內部管理復雜程度持續上升。這種新形勢下,目前的內部審計人員整體業務素質和專業勝任能力仍存在局限性,多數審計人員是從財務工作轉到審計,對于法律、工程、信息技術、風險控制等領域不能樣樣精通,缺少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直接影響審計工作深度和廣度,審計工作質量難以保證。
當前,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進一步深化,醫耗聯動改革箭在弦上,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為適應新形勢,醫院內部審計必須應時而動,順勢而為,“思路決定出路”,內部審計想要有所作為,就要及時轉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創新審計工作方式方法,積極主動高效地履行內部審計職責,提高內部審計價值,適應新時代、新形勢,踏上新征程,開拓具有時代特色和改革烙印的醫院內部審計新格局。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管理
(1)醫院內部審計應該不斷提升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內部審計要重點監督對國家重大政策措施在醫院的落實和執行情況,自覺維護中央各項政策的權威性。要突出醫院在戰略目標推進和重大風險防控等方面的有效性。著眼于單位治理中的現實問題、結構調整的創新問題,聚焦醫院黨委的重大關切和期望要求,圍繞醫院運營管理重點、難點、熱點開展工作,管住關鍵人和關鍵事,提升影響力和貢獻度。
(2)上級主管部門和公立醫院要加強頂層設計,修訂完善醫療機構內部審計操作規范和各項審計制度建設,加強監督指導,出臺相關標準、要求、獎懲制度,鼓勵醫院內審人員主動積極投入到新時代內審工作當中。進行統籌管理,著手“應審盡審”體系研究,制定短期和長期滾動的內部審計規劃,分步實施,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規范化、常態化。建立“凡審必嚴”體系,嚴格按照審計程序辦事,切實提升審計權威性,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建立“嚴肅問責”體系,完善審計整改問責機制,建立整改臺賬,結合醫院領導績效考評,切實落實責任,推動整改公開,保障問責到位。
(3)積極主動作為,拓寬醫院內部審計職能,充分履行新的內部審計職責。第一,進行醫院戰略審計,對醫院戰略制定和執行的整個過程高度予以關注,向領導及時報告戰略制定或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遇到的困難,提出可行建議,真正體現內部審計為醫院發展增加價值的作用。第二,進行合規遵循審計和反腐敗為重點的舞弊審計,隨著國家對各行各業監管法規日趨完善,政府反腐力度和決心空前高漲,成效明顯,醫院面對的風險也是不容小視。內部審計應通過實施合規遵循審計和舞弊審計,幫助醫院領導層采取適當應對策略。第三,進行外包業務等第三方關系審計,做好盡職調查、準入流程和控制機制,評價第三方履約管理流程和效果,以預防糾正第三方服務風險管理漏洞,降低成本增加效益,進而完善第三方持續監控體系。第四,進行人力資源管理審計,幫助領導層梳理完善人員選聘流程,審閱員工培訓發展管理程序,評估績效考核體系的公正合理性,分析關鍵崗位梯隊發展計劃,評價離職管理程序等等,為醫院的人才管理發揮審計參謀助手作用。第五,進行信息安全審計,梳理醫院信息安全管理流程,評估外包服務公司是否建立有效的風險識別及應對機制,審閱信息安全業務相關計劃等等。第六,進行全面持續的風險管理審計,與醫院各相關部門溝通協作,建立并完善全面整合與持續的風險評估體系,定期進行風險評估,持續完善風險評估方法及策略,利用評估結果幫助領導層采取適當的應對策略。
(二)加強審計隊伍建設,提高審計人員業務素質
新形勢下,醫院應持續加強審計隊伍培養和專業能力建設,培養具有管理組織技能、解決化解沖突技能等核心專業技能人才。加大審計人力和培訓,提高審計質量,加大力度和投入,培養科技復合型審計人才,打造一支業務與科技并重的高素質內部審計專業力量。內部審計人員要緊跟時代步伐,加強學習,對醫院的核心業務和關鍵環節進行充分了解,提高專業勝任能力。保持高度的危機意識,未雨綢繆,樹立科技意識和大數據思維,推動審計技術手段不斷創新,利用互聯網等技術建立更加敏捷的內部審計工作流程,進行證據收集、審核、內控測試,在速度和質量之間實現良好的平衡,快速完成各項審計工作。利用大數據技術武裝自己,廣泛收集挖掘國內外同行業數據、上下游行業和政府相關部門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同時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鎖定風險疑點,精準揭示出系統性、趨勢性、重要性問題,充分發揮風險防范作用。
(三)適應醫改形勢變化,實現內部審計轉型發展
首先,要轉變思維方式,對自身進行重新定位,拓寬審計監督領域,完成戰略轉型,著力內部控制系統與風險管理體系建設,以提高風險管理水平為審計理念,從“過程環節控制”轉變為“風險管理控制”,有力破除醫院的內外部風險,為醫院排憂解難。改革傳統的審計技術方法,制定靈活的技術路線圖和資源路線圖,從“借鑒作用”轉變為“開發創新”,為提高內部審計效率提供保障。其次,加強內部審計與外部監管及紀檢監察等部門的溝通協作,共享監督成果,降低監督成本。嚴格落實國家監管機構對內部審計的工作要求,提升審計成果利用和內部信息共享效果。持續強化對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跟進,做到發現問題與監督整改并重,從“揭露問題”轉變為“持續改進”,提升內部審計監督效能,為醫院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衛生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令第16 號,2017
[2]《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審計署令第11號,2018
[3]《新常態視角下內部審計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機制和實現途徑研究》,沈征,孫青霞,宋郁,王志楠,楊勇,邢維全,《審計署內部審計科研課題研究報告》2015-2016,46-61
[4]何霞.加強公立醫院內部審計工作的建議[J].中國內部審計,2017,8,76-77.
[5]秦榮生.數字經濟時代:內部審計的機遇[J].中國內部審計,2018,10,22.
[6]肖偉.對新時代內部審計更好履職的幾點思考[J].中國內部審計,2018,10,27.
[7]于永平.充分發揮中央企業內部審計監督全覆蓋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J].中國內部審計,201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