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霈 司國春 程星 趙玉策 鄭青煥
宛城區地處秦嶺淮河一線,南陽盆地腹地,緊鄰白河,轄區內干、支渠縱橫穿越,區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秦漢時已是重要的糧食產區。全區耕地總面積93萬畝,下轄10個鄉鎮,200多個行政村。得天獨厚的地域條件讓這里成為豫西南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常年小麥播種面積在60萬畝上下,隨著品種質量,播種技術,管理手段的不斷革新,宛城區的小麥無論是產量還是品質在整個豫西南都是首屈一指。但是由于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氣候帶北移,以及近年來全區秸稈還田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造成了小麥赤霉病發生頻次、發生面積、危害程度均有不斷加重的趨勢。近10年中有三年,赤霉病在宛城區出現了大面積爆發,分別是2004、2010和2012年,其它年份雖無大面積危害,但仍對個別田塊造成了危害。小麥赤霉病已成為制約當地小麥高質、穩產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個別年份甚至是影響糧食安全的主要原因,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一、致病機理及危害癥狀
1、致病機理:小麥赤霉病一種常見的小麥真菌性病害,其主要由多種禾谷鐮刀菌引起。
2、病原體來源:一是隨空氣、水流等就近傳播;二是子囊孢子依附于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植株殘骸中越冬,待來年氣候適宜時侵染;三是通過染病種子傳播。
3、侵染時期:全生育期均可侵染危害,但以抽穗揚花期最易侵染。如果小麥花期遭遇持續兩日以上降雨、霧霾天氣,或者短期降雨后田間濕度大,日照不足且日均溫度在15℃以上,病害就容易發生。
4、侵染癥狀;植株被侵染后,主要表現為穗腐、稈腐、莖基腐、甚至整株枯死,最常見的是穗腐。侵染初期表現為小穗上的淺褐色水浸狀斑點,逐步擴散直至整個小穗,部分病斑附近會出現淺紅色膠狀霉層。形成的籽粒干癟,多有白色或淺紅色斑點。后期小穗、穗軸干枯,形成枯白穗。
5、造成危害:一是嚴重影響產量,染病田塊普遍損失在10%左右,重病田塊減產可達50%以上甚至絕收。二是影響品質,病粒內還有赤霉烯酮、嘔吐素等多種毒素,人畜食用后會產生中毒癥狀。人若誤食后會出現四肢無力,頭暈、腹脹、腹瀉、發熱等癥狀。動物食用后出現內出血,嚴重的甚至會造成懷孕牲畜的流產。
二、個別年份大發生誘因
1、氣候原因:宛城區位于南北氣候過渡帶,常年降雨量600-1000mm,雨量豐沛、氣候濕潤。近年來由于溫室氣體增加引發的全球氣候變暖,越冬期氣溫偏高,春節過后氣溫回升快,雨季早、雨量多。越冬期氣溫偏高易于孢子越冬,溫度回升快、降雨多易于病原體侵染。尤其是進入4月份以后,常常是連陰雨,而4月中旬恰恰是宛城區小麥抽穗揚花的關鍵時期,這就為赤霉病的爆發提供了適宜的氣候條件。
2、田間菌原量大:前幾年玉米價格持續走高且玉米種植省工省力,宛城區玉米種植面積連年增加,又隨著國家環保力度不斷加大和地方政府秸稈禁燒的力度逐年遞增,大量的作物秸稈通過秸稈還田形式重新還田。但由于多數田塊采用旋耕或深松整體,還田秸稈普遍沒有進行深翻覆土,地表作物殘體物過多,為孢子越冬提供了場所。
3、種植密度大:群眾畝播量普遍在15kg以上,個別種植戶畝播量甚至超過20kg。田間群體大、通風采光差,而且弱苗越冬、單株成穗,植株抗病性差。
4、防治不力:種植戶缺乏赤霉病防控知識,重治病輕預防,習慣于的“見病防治”,造成了“先病后治”。小麥在出現赤霉病侵染癥狀時再打藥,病原體早已侵入小穗。部分群眾甚至還有揚花期不能打藥,否則會影響小麥授粉的錯誤認識,因此錯過了有效的防治時期,發病后用藥基本沒有效果。
三、防控對策
1、優選品種:在目前多數品種對赤霉病抗性都不高的情況下,在生產選擇上首先應排除近年來生產實踐中發現的高感品種。其次要選擇抗病性較好且適宜我區種植的中早熟品種,如鄭麥9023、鄭麥366、豐德存1號等。
2、整地時清理田間病殘體:一是秸稈還田必須深翻,確保粉碎后的植株殘體深埋土層下;二是田埂水溝的秸稈必須清理,消除病菌孢子寄生的環境。
3、適期早播:通過農時調整確保小麥早抽穗、早揚花,避開雨季。
4、合理密植、培育壯苗:畝播量10-12.5kg,在保證產量同時,最大可能改善田間采光和通風條件。增施有機肥、磷鉀肥,提高植株抗性。
5、合理排灌:低洼田塊要開挖排水溝,建議采取溝灌、噴灌等方式,避免大水漫灌,尤其是揚花期要注意控制田間濕度。培育壯苗。
6、適期防治:堅持“合理用藥、見花防治”的原則。抽穗-揚花期是防控赤霉病的關鍵時期,如果這個時期遇到降雨,那么防控就更好重視。可以利用雨后天晴的有利時機抓緊用藥,常用藥品有多菌靈、甲基硫菌靈、戊唑醇等。噴藥時要對準小麥穗部均勻噴霧,5-7天后二次用藥。如果用藥后24小時內遇降水,則需要重新用藥以確保藥效。
7、加強監測預報,普及防控知識。
一是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尤其是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應加強對田間病害的監測預報,尤其是對越冬期田間病殘植株菌原量的調查。提早預測當地下一年度赤霉病大爆發的可能性,為政府分配資金、購買藥品、適時防控提供依據。二是宣傳普及赤霉病防控知識,教育群眾擯棄種植陋習,科學防控。
(作者單位:1.473000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2. 457000河南省濮陽市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