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合生
本規程規定了小麥綠色栽培的產地環境、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整地與施肥、播種、水肥管理、病蟲草害防治、收獲與貯藏。本規程適用于舞鋼市小麥綠色栽培。
1、產地環境
產地環境質量符合NY/T 391的要求,綠色小麥種植基地遠離城區、工礦區、交通主干線、工業污染源、生活垃圾場等地。應選擇空氣清新、水質純凈、土壤未受污染、農業生態良好的田塊。環境質量符合NY/T 391-2013 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質量標準。基地周圍5平方公里和上風向20公里范圍內不得有污染源企業。
2、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
①品種選擇。所選用的品種應通過國家或省級品種審(認)定,種子質量符合GB 4404.1的要求。具體應根據當地生態條件、產量水平、病蟲發生情況等,選擇綜合抗性強、穩產高產,且品質優良的小麥品種。
②種子處理。播種前種子晾曬2d~3d。使用高效新型的種衣劑處理小麥種子。農藥符合NY/T 393-2013 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
3、整地與施肥
①整地。采用機耕,耕深25cm~30cm左右,耕耙配套,達到上虛下實,無明暗坷垃。前茬玉米要進行秸稈還田。
②施肥。以農家肥料、有機肥料、微生物肥料為主,化學肥料為輔,在保障植物營養有效供給的基礎上減少化肥用量,兼顧元素之間的比例平衡,有機肥施用應符合NY 525的要求;其他土壤培肥投入品應符合NY/T 394-2013 綠色食品 肥料使用準則。
4、播種
①播期。半冬性品種適宜播期為10月8-18日,弱春性品種為10月20-25日。
②播量。半冬性品種每667m2適宜播種量9kg~10.0kg,弱春性品種每667m2適宜播種量10.0kg~12.5kg。超過適宜播期,適當加大播量,最多每667m2不超過15kg。
③播種。足墑播種,實行機條播。播深3cm~5cm,深淺一致,下種均勻,播后鎮壓。
5、田間管理
①查苗補種。小麥出苗后應及時查苗,對于過密苗、堌堆苗應及時疏苗;對于缺苗斷壟的田塊,應及時催芽補種。
②灌溉。在小麥越冬、拔節、灌漿期,根據苗情和土壤墑情,合理安排灌水。每667m2每次灌水量40m3~50m3。春季晚霜凍害來臨之前,及時灌溉。
③追肥。因苗制宜,分類管理,促弱穩壯,合理追肥,結合澆水,一類麥田,在拔節中后期結合澆水進行追肥;二類麥田,在起身期進行追肥澆水;三類麥田,要早追肥,有條件的地方可分兩次追肥,第一次在返青中后期,第二次在拔節后期。
④病蟲草害防治。防治原則。從整體生態系統出發,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以保持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為基礎,建立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和不利于病蟲草害孳生的環境條件,提高生物多樣性,維持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優先采用農業措施,如抗病抗蟲品種、種子種苗檢疫、培育壯苗、加強栽培管理等;在必要時,合理使用對主要防治對象有效的低風險農藥品種,提倡兼治和不同作用機理農藥交替使用;在主要防治對象的防治適期,根據有害生物的發生特點和農藥特性,選擇適當的施藥方式;
農業防治。深耕、精細整地、選用抗(耐)病品種、精選種子、培育壯苗,利用輪作換茬、合理水肥等措施加強栽培管理,建設利于小麥生長而不利于病蟲草害發生的農田環境。
生物防治。選擇對天敵殺傷力小的高效低毒低殘留生物農藥,保護天敵,利用田間草蛉、瓢蟲、植株等天敵昆蟲控制蚜蟲危害。
物理防治。盡量利用燈光誘殺、黃粘板誘殺、機械捕捉等物理措施控制地下蟲、蚜蟲、吸漿蟲、麥葉蜂、粘蟲等害蟲發生。
化學防治。采取以上措施仍不能控制病蟲害時,可以使用農藥。但農藥的選擇和使用應符合《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的要求。
6、收獲、包裝、運輸、貯藏
①收獲。小麥蠟熟末期至完熟期,根據天氣條件適期收獲,收獲前去雜去劣,選用聯合收割機。做到單收、單貯,嚴防機械混雜和混收混放。收獲后及時晾曬或烘干。
②包裝。應符合NY/T 658-2015 綠色食品 包裝通用準則要求
③運輸。運輸工具應清潔、干燥、有防雨設施。嚴禁與有毒、有害、有腐蝕性、有異味的物品混運。
④貯藏。產品應貯存在清潔、干燥、通風良好、無鼠害、毒害和蟲害的成品庫房中。不應與有毒、有害、腐敗變質、有不良氣味的物品同庫存放。運輸、貯藏應符合NY/T 1056-2006 綠色食品 貯藏運輸準則。
7、產品質量標準
符合NY/T 421-2012 綠色食品 小麥及小麥粉
8、建立生產檔案
建立綠色食品小麥生產檔案,并妥善保存,以備查閱。應詳細記錄地塊、產地環境條件、品種及來源、種植面積、播種時間、肥水管理、病蟲草害防治情況、收獲、運輸、倉貯、包裝等信息,并保存記錄5年以上。
綠色食品玉米栽培標準化為農民生產合格優質的綠色農產品提供了規范化操作,保障了生產綠色食品企業的原料供應,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經濟效益。
(作者單位: 462500河南省舞鋼市農技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