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梅
在農業生產發展中,災害性天氣一直是制約農業良好發展的主要因素。災害性天氣會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發育,進而造成農作物減產和品質下降,影響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基于此,本文在簡要概況內蒙古氣象災害的同時,分析了內蒙古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并給出了幾點氣象服務措施,以降低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促進農業生產持續健康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受氣象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將近是國民生產總值的3%~6%,超過了全部自然災害損失的70%。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現象不斷加,氣候異常、極端氣候事件均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這種情況在經濟快速發展中的表現最為明顯。內蒙古位于東亞季風氣候和中亞大陸性氣候邊緣地帶,境內地域遼闊,自東向西橫跨3個氣候區,會受到不同天氣系統的影響,再加上地形地貌復雜,使得內蒙古氣候條件多變,氣象災害頻繁出現,對當地農牧業生產的影響極大,還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阻礙了當地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內蒙古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干旱
長時間無降水或者是出現了降水但降水量相對較少的天氣是引發干旱的主要原因。干旱災害出現后,會造成區域內的天氣非常炎熱,使得植物蒸騰作用進一步加劇,若是干旱災害持續很長的時間,極易造成植物干枯、萎蔫等,會對植物的正常生長發育產生影響,最終造成植株矮小、葉子發黃,甚至是導致植株死亡。而春夏連旱對農牧業的影響和損失都是極大的,春旱會推遲農田播種和牧草返青時間;春夏連旱則會導致農田減產75%以上,牧草產量減產75%以上,甚至是局部地區農作物絕收,干旱對內蒙古農業具有長遠影響。
2、暴雨洪澇
暴雨洪澇與干旱恰好相反,若是大雨或暴雨持續數天會造成低洼地區被淹沒或漬水的現象。其在出現的過程中會對莊稼產生一定的破壞作用,使得水土流失加劇,打破農業生產平衡。暴雨洪澇是內蒙古主要氣象災害之一,在夏季出現頻率較高,而春季和秋季也有可能出現。春季洪澇可能是前一年夏秋降雨和冬季降雪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利于整地工作的順利開展,會影響播種質量,若是嚴重年份的春澇則會使播期錯過,不利于優質高產農作物的形成;夏澇則會造成大面積的玉米倒伏、折斷等的機械損傷,極易滋生病菌等,影響玉米產量和品質;秋澇則不利于秋收工作的正常進行,極易造成來年春澇。
3、低溫凍害
某時間、某區域內出現的低溫天氣對農作物的正常生產產生的影響極為嚴重,低溫凍害包括冷害、寒害、凍害和霜凍四種類型。因越冬期間的生態環境遠遠超過了農作物自身抗寒能力是引發農作物凍害的主要原因,其持續時間的長短及降溫幅度對農作物的危害程度不盡相同;而農作物品質、播種期、土壤、水肥管理等都會對凍害強度產生影響。
4、冰雹
冰雹在春末夏初、夏末秋初、秋末夏初出現頻率較高,其在出現的過程中往往伴隨有大風、龍卷風等天氣。其對農作物的危害程度取決于冰雹的破壞力和作物所處的生長發育期。冰雹、大風天氣的出現會造成農作物、果樹、蔬菜的葉片、莖稈、果實等遭受機械損傷,輕則會影響作物產量,重則會將作物莖稈砸斷,造成顆粒無收;同時還會引發植物生理障礙,滋生病蟲害等,降低了農作物、果樹、蔬菜等的產量和品質。
二、 氣象服務措施
1、增強中長期預測分析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內蒙古境內氣象災害呈現出多發、頻發的態勢,對當地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應結合多種方式不斷增強氣象防災減災效益,加大研究災害性天氣預測預報技術力度。氣象災害是由多種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應將多種學科知識進行結合來開展災害性天氣預測,還要加強部門聯動,實現信息共享。因現代化氣象事業的快速發展,內蒙古專業氣象預報工作取得了較大成就,特別是對于臨近和短期天氣預報水平較高,在中長期天氣預報中也有一定進展。針對重大災害性天氣成因和成災過程的預報預測能力偏低。內蒙古氣象局應不斷增強對中長期天氣的預報預測水平,將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降到最低,確保農業生產工作持續健康發展。
2、加強農業氣象服務
農村一直以來就是防御氣象災害最為薄弱的地區,受氣象災害的影響最為嚴重,內蒙古氣象部門應加強專業化農業氣象服務研究,將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和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工作做好,不斷增強氣象服務質量。為了進一步拓寬農業氣象服務,還應委派專門的技術人員在關鍵農事季節做好指導工作;加大人工影響天氣資金投入力度,積極引入現代化的儀器設備,選擇有利時機開展人工增雨、人工防雹作業,降低干旱、冰雹對農業生產的危害。還可以將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進行結合,在內蒙古各個鄉鎮地區積極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宣傳,不斷提升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增強對災害性天氣的認知程度,做好災害性天氣防御,以降低其對農業生產的危害。
3、利用氣候資源發展現代農業
氣象和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較大,只有全面掌握區域內的氣候資源和氣候特點進行熟練掌握,才能對有利的氣象條件進行合理利用,降低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保證農業高產豐收。農事活動的開展除了需要農民了解常規天氣預報外,還要根據氣候條件,對農作物生產進行布局、積極引進抗逆性強的農作物品種,結合當地條件積極發展現代農業,還可以有意識加強農業生產傾向性,進而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全面了解本地氣象災害出現特征、危害特點及影響范圍內,以對農作物進行合理布局,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和氣象防災減災的科學、規范化水平。
(作者單位:010051 內蒙古自治區氣象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