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詩平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田園綜合體、夯實鄉村振興發展的產業基礎,是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保障,是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業態新動能的有效載體。我們針對巴中市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高標準農田建設現狀
近年來,巴中市委、政府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將其作為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特色產業發展、確保糧食安全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來抓。市、區縣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編制發布了建設規劃(2011-2020)總體方案,建立了考評機制,使高標準農田建設從單項業務工作變成重點工作,從部門行動上升為政府行為,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有力有序推進。
2011年以來,以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小農水、省級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為支撐,完成投資29.32億元,新建高標準農田177.27萬畝,項目區灌溉保證率達到80%以上,耕地地力平均提高了一個等級,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55%以上,農業科技推廣率達到了98%以上,為巴中農業跨越發展、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和美麗鄉村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二、存在的問題
1、基礎設施欠賬多
巴中市是農業大市,農業人口316萬人,占總人口的79%,耕地面積487.64萬畝,“十二五”以來,加大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建高標準農田177.27萬畝,但全市農田基礎設施欠賬較多,耕地總體質量偏低,農田基礎設施脆弱,農田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依然嚴重制約現代農業發展。一是中低產田土占比高,全市現有中低產田土342萬畝,占耕地總面積70%,低于全省平均4個百分點,部分縣中低產田土高達80%,農業機械化水平低于40%。二是排灌渠系不配套。部分塘、庫、池等水源工程建成多年,建設質量不高,運行中出現淤積、滲漏、滑坡等不同程度病害,有效蓄水量較低,工程性缺水比較突出。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積183.5萬畝,僅占耕地面積37.6%%,人均有效灌溉面積僅0.58畝,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30%。三是設施設備老化?,F有機電灌溉設施606座,帶病運行的超過50%,癱瘓、半癱瘓狀態的占10~15%,更新改造的僅占18.5%,高效節水面積僅10萬畝,15度以上耕地嚴重缺乏灌溉設施,完全是靠天吃飯,十年九災,成為耕地撂荒主要原因。四是工程建設水平不高。目前項目投資預算1500元/畝,不足項目預算資金的25%。在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中,真正達到“三網”配套的高標準農田65萬畝,僅占已建成高標準農田總量的36.6%,其余均只是實施了部分工程措施,還需要大量的后續投資進行改造提升。
2、地方配套難到位
全市五區縣均系國家級、省級貧困縣,又是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地方財政十分困難,2018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44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2元。長期以來,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都要求地方政府按一定比例配套項目資金,而實際到位情況較差,難以全面完成計劃任務。
3、專項財政投入不足
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見效慢,涉農企業及農民群眾積極性不高。目前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仍以國家專項財政資金補助為主,利用社會資本及農民投入有限,整體投入嚴重不足。
4、缺乏管護資金
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均未預算管護資金,導致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后期管護資金缺乏,管理主體和責任不明確,農民參與保護管理的意識淡漠,降低了工程使用年限。
三、加快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對策建議
1、加大對扶貧開發重點地區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
傳統農業存在生產規模小、經營效益低、自然風險大等弱點,產業發展慢,比較效益低,決定了它在經濟發展中的弱勢地位。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扶貧開發重點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產業發展不充分,經濟欠發達,實現全面脫貧目標艱巨任務。為此,建議上級加大對扶貧開發重點地區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取消所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對縣級財政配套資金和群眾籌資投勞的要求。
2、賦予區縣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自主權
各區縣地理條件、自然資源、農田基礎、產業結構不同,對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投入方向和管理方式不同,現有的項目建設模式不能滿足不同區域、不同產業的需求。為此,建議改變現有由上級確定建設規模、資金投入和補助標準的模式,賦予區縣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更大的自主權。由省、市負責集中統籌各項目專項資金,統一下達到各地,各區縣政府根據實際需要安排建設內容和投資方向,并結合不同產業、不同區域確定補助標準,在各項措施之間不硬性設定投入比例要求,以此提高項目建設的針對性和可行性。
3、建立工程管護使用長效機制
全面推進農田基礎設施資產量化工作,按照國家投入的資金量,將所建的農田基礎設施確權到村集體,再按照承包面積折算到農戶,建立農戶土地流轉資產入股分紅和經營主體有償使用制度,讓農民不僅能獲得土地流轉的收益,還可以通過在企業持股分紅,分享到加工、流通等環節的利潤,實現全產業鏈增收;在各級財政投資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按照1~2%的比例,提取基礎設施建設管護專項基金,統籌用于工程日常管護和損毀維修;設置農村農田基礎設施管理公益崗位(優先照顧貧困農戶就業),加強農田基礎設施日常安全巡查,信息報送;加大對違法占用、損毀農田基礎設施處罰力度,收取占用、修復資金,用于工程管護。
(作者單位:636000四川省巴中市土壤肥料與資源環境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