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玉紅
一、我縣農業經濟基本情況
臨夏縣現轄25個鄉鎮,219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總農戶為8.53萬戶, 全縣總人口39.55萬人,其中農業從業人口達34.23萬人,少數民族總人口16.67萬人。現代農業示范區共轄九個鄉鎮,總人口11.65萬人,占全縣總人口29.46%,屬多民族聚居區。主要大田農作物為玉米、小麥、馬鈴薯、蠶豆、油菜等,農業區域經濟作物為花椒、大蒜、厥菜、黨參、當歸、大黃等。
“十二五”以來,我縣結合當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學規劃,以調整種植結構,發展設施農業為突破,以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特別是臨夏縣被列為第一批13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之一以來,縣委縣政府對此高度重視, 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發展總體要求,進一步轉變發展理念,強化物質裝備,提升科技水平,完善現代農業發展體系,創新經營模式,狠抓了高效節能溫室、智能溫室、鋼架大棚、集約化育苗溫室等為主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加大產業政策扶持力度,部門協調配合,土地規模流轉,強化項目建設工作,培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措施的全面落實,全縣農業健康快速發展
二、過去幾年的回顧
1、以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明顯加快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把發展無公害蔬菜產業和特色種植業以及規模化養殖業視為全縣重點工作來抓,而大力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積極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育和發展,正是種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全縣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095家,其中種植業385家、養殖業338家、農機53家、其他93家。國家級示范社5家、省級示范社31家、州級示范社61家、縣級示范社97家;全縣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0家,其中省級8家、州級36家、縣級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快速增長和逐步規范化運營,加速促進了我縣特色種養殖業的健康發展,以臨夏縣土橋、先鋒、橋寺為中心,特色草莓產業迅速興起,無公害蔬菜產業穩步發展,以南塬鄉金果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了全縣種養殖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農民收入得到了快速穩定增長,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2、農業科技園區建設
臨夏縣北塬片現有耕地15萬畝左右,海拔1900多米,年均氣溫7.3℃光照充足,氣候適宜,是全州最大的自流灌區,尤其是引黃濟臨項目的實施將極大地改善北塬地區的用水條件,2015年12月北塬片批準成立了甘肅臨夏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臨夏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是我州以臨夏縣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臨夏綠色清真產業經濟開發區、臨夏縣北塬生態文明小康綜合改革示范區為核心建立的以清真食品為主導產業的高效生態型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為實現清真產業可持續發展和少數民族地區脫貧致富步伐將奠定了良好基礎。
制約農業經濟發展主要因素
①農業生產基礎薄弱
農業生產基礎條件薄弱,生產發展很不均衡,農產品產業鏈體糸建設還不完善。
②農業結構調整不合理
農業結構中,中藥材、花卉的種植面積較小,在農民增收效果不明顯。
③農村農業經濟基礎與條件相對較差
在農業生產中機械化、科技化、規模化程度還不高,特別是經營方式還比較傳統,農資利用不充分。廣大農村中農民的生產經營以農戶為單位分散經營,難以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生產,多以手工或半機械化,勞動強度大,加之農業生產周期長、風險大,農業生產呈現高投入低效益。
3、加強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撐體系建設
①積極推進培育發展特色農業與基礎設施條件同步改善,充分利用精準扶貧在項目、資金等方面對貧困地區傾斜的政策機遇,瞄準制約臨夏縣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瓶頸,因地制宜,實施貧困村鄉村道路、基本農田、水、電、房屋、信息、生態環境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強化臨夏縣特色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
②加強對臨夏縣農業發展的整體規劃和專業指導,使農業經濟發展必須走戰略主導產業、區域性優勢產業、地方性特色產品三個層次協同發展的路子。堅持“一村一品”的農業經濟發展思路,使臨夏縣農業經濟發展體現區域特色,傳統特色。
4、加強農業技術培訓,拓展科技服務功能
①對臨夏縣來說,農業經濟發展的難點在于如何破解小規模經營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農村資金不斷流出,以及誰來種田,誰來養殖等問題擺在了我們眼前,必須加強農業科技培訓,培訓一人,致富一家;培訓一家,致富一片,充分發揮培訓的科技傳播力度。
②農業發展的主體是廣大農民,必須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的推廣力度,根據臨夏縣農業資源特點和農業發展的需求進行農民科技培訓。進一步完善和加強鄉(鎮)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特色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益性服務體系,發揮好農民“土專家”、“田秀才”等鄉土人才的引導示范作用。
③積極推進“互聯網十農業”發展
大力提升農業信息服務能力,充分利用我省“12316”等農業信息網絡平臺,積極引入APP客戶端,加快農業信息在臨夏縣進村入戶的建設進度。堅持“實體為本,融合發展”的理念和“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的思路,把“互聯網十農業”作為經濟新常態下,創新農業經濟的重要舉措,建立農業電子商務村級聯絡員制度,大力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
5、建立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保障機制
①在農業投入渠道的開辟中,遂步形成政府持續投入,農民積極籌資投勞,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促使臨夏縣農業經濟發展中呈現農業投入渠道多元化、多途徑投入的局面。
②引導和鼓勵農民投資特色農業,充分發揮農民在特色農業中的積極作用。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特色農業建設,綜合運用稅收、補助、參股、貼息、擔保等手段,為社會資金投資臨夏縣中藥、清真牛羊肉加工、油料加工、馬鈴薯淀粉加工、花椒、鮮食果品等特色農業創造良好環境。
(作者單位:731800甘肅省臨夏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