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大學經濟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39)
自黨中央十八大將自貿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各省紛紛申報建立自貿區,從2013年第一批上海自貿區到2018年第三批海南自貿區,2019年又將布局建設自由貿易港。航空、物流和金融等服務性產業在自貿區內自由流動,形成了產業集聚,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產業發展的現象。在自貿區便利的政策環境下,為區域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契機和空間,合理區域要素資源促使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升級。自貿區的成立主要帶動區域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主要是第三產業,在自貿區快速發展和便利的政策環境下,如何更全面且細致地促進自貿區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是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國際競爭力和追求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議題。對此,此次研究將通過文獻綜述對這一議題進行論述并給出結論。由于自貿區是中國特色下設立的試驗區,故主要涉及國內學者對其的關注。因此,本次綜述主要對國內學者關于自貿區與自貿區、區域及產業等協同發展的文獻進行梳理,總結出不同方面對其的研究。
2018年,上海、四川等11個自貿區在成都啟動《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發展倡議》,將自貿區協同上升到戰略的高地,進一步強化協同改革、創新、發展,推進制度對接、產業協同、平臺共建。陳金明(2018)等運用Dendrinos-Sonis模型對四大自貿區間的溢出效應及競爭互補效應進行測度,得出自貿區成立產生的滬、津、粵、閩之間的協同互補效應要大于競爭效應。吳昌杰(2018)認為自貿區政策制定是中央與地方政府協作的產物,且地方自貿區的政策制定符合中央戰略,具有協同關系。陳東(2017)等從實證的角度構建協同模型,福建自貿區應創新各種協同模式、加強跨區協同機制的頂層設計和構建利益共同體,推動其健康有序地協同發展。這些學者運用理論和實證對自貿區的協同發展進行分析,發現其協同能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且賦予區域經濟創新活力。
郭夢瑩(2015)認為天津自貿區的建設,將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溢出效應和輻射效應帶動周邊地區發展。劉若虹(2015)等從金融生態角度,通過典型案例——上海自貿區對長江三角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影響,預測天津自貿區對京津冀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有正面影響。王立巖(2015)從戰略的角度,認為天津自貿區與京津冀必定融合發展。姚文斌(2015)指出天津自貿區出臺的18項海關措施,將提升北方地區外向型產業和金融服務水平,帶動北方航運業協同發展。尹秀琴(2017)對高等職業教育協同發展進行分析,探尋天津自貿區高等人才培養的途徑。任再萍(2016)等基于Dendrinos-Sonis模型的實證分析,證明自貿區建設不僅提升區域區位優勢,還加強區域間經濟的協同互補關系。邵李津(2017)建立協同行為的集成力模型,分析三大片區協同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從環境特征值、心理距離及綜合質量三方面提出建議。基于上述內容,自貿區與區域協同發展有理論和實踐層面的意義,為后續自貿區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奠定基礎。
林建松(2015)分析福建自貿區對兩岸經貿發展的政策優勢及障礙,對閩臺兩岸現代服務業、農業貿易和旅游經貿合作等提出協同發展的建議。張晗(2016)等指出定位模糊和過度競爭等成為河北港口和腹地產業協同發展的制約因素,應合理規劃兩地產業結構,促進港口與腹地協同發展。余海燕(2018)等認為要實現福州新區與功能區、自貿區協同發展,需要健全產業、投資及區域并舉的開發體系。由綜述可知,自貿區不僅能為所在區域產業協同發展帶來機遇,還能輻射自貿區周邊地區產業發展。
關于自貿區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研究文獻資料豐富,主要包括第二、第三產業,如高科技產業、金融產業、體育產業、港航業和物流等現代服務業。葉燁(2017)借助層次分析法得出閩臺高科技產業競爭力差距較大且存在耦合互補效應,構建閩臺高科技產業協同合作系統,研究其運行模式、機制等。陳歡(2014)等研究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探索中國—東盟自貿區之間更廣泛、更深層次的金融產業合作服務協同道路。劉倩(2017)指出融資租賃產業是天津自貿區重點示范產業,其產業的創新能促進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齊彤(2017)分析天津自貿區與京津冀金融產業協同發展的問題,提出實現信息共享、完善跨區域金融創新與合作機制等建議。童金茂(2015)以美國自由貿易區對體育服務業為成功范例,指出福建自貿區閩臺體育服務業要結合實際,制定體育產業發展規劃、建立兩岸產業聯合組織和搭建兩岸產業平臺等。黃元木(2017)等運用實地調查和專家訪談等方法,分析調查閩臺體育用品業現狀,提出建立合作機構,制定政策及規劃等協同策略。沈家文(2016)分析國際自貿園區成功經驗,提出“一帶一路+自由貿易區”和“互聯網+跨境貿易區”發展戰略,促進自貿區與港航業協同發展。韓捷(2016)指出電子商務跨境合作是廈門自貿區重要發展內容,提出構建物流網絡體系、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和物流成本等促進跨境電商與物流協同發展建議。王冠鳳(2016)認為上海自貿區通過投資、金融和政府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變革,形成競爭新優勢,構建與各國發展的新平臺。
首先,分析了自貿區之間的協同發展,制度創新是自貿區的核心,可復制和推廣,故自貿區之間的協同能夠使自貿區內的要素協同發展;其次,通過對自貿區與區域協同發展的文獻進行梳理,自貿區的溢出效應和輻射效應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再次,是本次綜述關注的重點內容,自貿區與區域產業的協同發展,自貿區與區域產業協同主要涉及第三產業的協同,第三產業協同對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產業結構作用重大;最后,對自貿區與其他方面的協同做了簡要介紹。現有研究涉及的領域廣和資料多,然而,從既有研究來看,目前我國社會學界對自貿區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和系統,尚處于起步階段。理論上,沒有厘清自貿區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基本內涵、階段特征、影響因素、模式機制等問題;實踐上,由于各自貿區功能定位相似、重點發展產業與區域特定產業差異性大。
因此,基于以上綜述及問題,從三個方面提出建議。一是深入挖掘自貿區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內涵、結構特點與現實意義;二是從理論層面系統分析自貿區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演進規律及其模式和機制;三是從實踐層面構建自貿區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路徑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