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而言,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既是適應發展環境新變化的必然舉措,也是推動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動變革,對于積極應對當前制造業發展面臨的挑戰、促進服務業轉型發展與優化升級,以及提高我國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國際分工地位,都具有重要意義。
更好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需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更要針對國內制造業、服務業轉型升級面臨的現實問題,探索適合我國發展階段和國情的融合路徑。
一是著力破除制約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障礙。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后期重視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實施國家層面的融合發展規劃,推動相關政策出臺,提供金融支持。當前,我國還存在一些制約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障礙,比如稅率不同、服務業供地較少、金融支持不足等,對此需加強頂層設計,采取有針對性措施加以解決。
二是將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作為融合的重要載體。從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進程看,新的融合模式總是出現在代表當時技術、市場發展方向的制造業和服務業部門之間。我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將成為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創新實踐的觸發點。對此,需重點支持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先進制造業與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金融業、科技研發和科技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間的深度融合。在制定相關產業規劃和計劃時,亦要將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作為重點方向,著眼于構建涵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產業體系。
三是鼓勵制造業企業開展商業模式創新。相比于商業等服務業,我國制造業業態創新的步伐較為滯后。要進一步提高工業和信息化融合的深度,實施相關政策促進信息技術廣泛滲透于產品設計、客戶定制、集成制造、市場營銷、供應鏈管理、質量管理、測試認證、金融服務等環節,貫穿產品制造和服務提供的整個過程。
四是積極發展和提升服務外包,參與國際生產性服務業分工。制造業服務外包是國際服務分工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新興生產性服務業的國際分工格局正處于調整階段,這為我國通過發展和提升服務外包參與國際制造業服務分工提供了重要機遇。可考慮借助已有的服務外包試點城市,加大相關政策的落實力度,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制造企業與服務外包企業的合作與聯盟,建設和推廣國家制造業服務外包公共品牌,吸引優質要素投向生產性服務部門。同時鼓勵制造企業積極開展在岸服務外包,開拓生產性服務業的內需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