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夢洋,鄭州師范學院
改革開放40年來,伴隨著經濟發展,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驅動以及西方以個人為中心的價值觀影響下,我國社會意識形態發生了很大變化。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日益覺醒,價值取向逐漸多元化,自我本位意識得到高揚,人的個性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得到了更多的發揮。但他們對人生的追求更加務實,把優越的社會經濟條件和豐厚的物質利益回報作為人生的重要目標。這些學生大多屬“00”后,性格活潑,崇尚獨立,思維活躍,充滿自信,好奇心強,勇于競爭、挑戰,但同時也存在著過分張揚自我和追求個性的缺點,部分學生缺乏信仰、理想和集體觀念,功利欲望強烈,逆反心理強,缺乏挫折鍛煉。網絡上的不良信息更是污染著與之接觸的當代大學生的心靈,使高校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變得更加困難。
就業工作成為學生工作的重點之一。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高校畢業生數量大幅增加,每年有數百萬大學畢業生涌入社會,如何使大學生能夠更好地就業成為高校學生工作的一個重要問題。2018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到820萬人,2010年應屆畢業生規模將是本世紀初的8倍。在高校畢業生數量急劇膨脹的形勢下,就業形勢變得更加嚴峻和突出。學生管理和高校學生就業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過程與結果的兩個方面,將學生管理和提高高校學生就業力有機結合,是對當前學生管理工作的有力挑戰。
當前,很多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忽視了理論的學習與研究,靠經驗行事,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仍是沿用傳統的模式,以學校為主導,以老師為中心,采用法官式、警察式或保姆式的剛性管理方式,強調紀律性、組織性與服從性,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壓抑了學生的自立性與創新性,使學生失去了自我塑造、自我管理的機會。
高校學生作為一個成年人,有其自己的獨立個性,也需要被尊重和理解。但是,當前很多高校的輔導員及其他學生管理工作者,很少注意這一點,“重管理,輕服務”在各大高校盛行。在這種管理的約束下,高校學生就好像是生活在襁褓中的孩子不能獨立,個性得不到發展,新思維、創造能力的培養就成為一句空話。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應該是教育、管理與服務三者的有機結合,應重視并確立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愿望,將管理變為更深層次的服務,由管理育人向服務育人轉變。
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培養合格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綜合素質高、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而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直接而重要的作用。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需要能動的、個性化的全面發展的人。人才的多樣化不僅體現在專業知識素養方面的差異,還包括其內在性格、氣質、愛好等非知識因素的差異。以往的高等教育更多注重知識的傳授,而較少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這就要求高校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新理念,大力加強學生教育管理工作。通過親近學生、了解學生、關心學生和尊重學生來因材施教,使學生能夠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發展,成為社會所需之才。
系統論的核心思想是把事物看成整體,把系統的組成部分看成是這個整體的有機組合的要素,重視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和整體效益。高校的學生工作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學生的問題往往不單涉及某一職能部門,有時經常會同時涉及到幾個部門,這就需要按照工作的內容和性質,本著有利于學生的原則進行統籌、協調,科學合理的整合學生服務管理工作機構和隊伍。
面對擴招,學校管理人員要有心理準備,隨時準備迎接挑戰,做到這些的前提必須是學校管理人員具備較高的素質水平。從而,學校應投入精力培養一支具有高素質的相關管理人才隊伍,改革現代學生管理工作。學生管理人員是專業的,學校應重視管理人員的培養,注意其專業化,在招聘過程中也應更看重人的專業和素養。學生管理人員要對學生進行深入分析,找出自己在工作中的問題和難處,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管理工作是繁雜的,要有明確的分工和責任歸屬,才能提高管理效率,為了配合有效地學生管理工作體制,學校應積極推廣現代化管理,使得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趨于科學化與專業化,讓管理者們能更好的完成工作。
學生管理工作是一個永恒的課題,這就要求我們要及時更新知識結構,跟得上時代的步伐,不斷總結創新,捋順工作中的機制,以人文本,滿足學生需求,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環境和條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共創和諧高校學生工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