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宇航,西北工業大學
新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跌幅近百分之八,但人民幣大幅貶值大型出口企業難享積極影響。人民幣貶值,從以往理論上來說的確有利于出口,但是據相關貿易經驗看,貨幣貶值也只是對那些即時結匯的小型出口企業產生影響,帶來一定益處,但對于那些交易量較大的外貿企業,并不能感受到人民幣貶值給他們帶來積極影響,反而會帶來交易風險。一些大的出口公司通常會為了更好地保障對外貿易的匯率安全性而在交易前動用相關金融產品,和銀行鎖定了匯率,反而會因為人民幣的突然貶值讓他們損失慘重。不管是升值還是貶值,隨著匯率波動越來越劇烈,往后拖的風險也越來越大。未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會停止,那么人民幣匯率波動可能更加頻發,其對貿易帶來的巨大沖擊需要我們防微杜漸,時刻做好提防。
通過匯率的浮動即是為了實現,本國經濟的增長和國際的市場競爭力的增強,但是在形成國際市場競爭力增強的時候就會對他國的本國市場造成沖擊,所以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為了維持國內物價穩定,央行就需要有效的控制國內的貨幣發行量,國際收支出現順差狀態,表明出口額大于進口額,這時央行就需要增加貨幣發行購入外匯,貨幣就會超過經濟所需,引發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產生之后,央行一般會采取提高利率來緩解經濟過熱,此時投資就會減少,經濟就會下行,因此如果繼續下去,這也就說明了此次的貨幣政策的調整是沒有成功的完成其應該發揮的經濟效果,是一次較為失敗的舉措。
人民幣匯率的增加就會導致實質的外商投資的時候的成本的增加,從而利用外商投資和引進外資的機會就會減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規模的優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國外投資者、及國外的一些企業等,他們主要投資或者生產出口商品,這些企業在我國生產的出口產品與日增多,而當匯率上升的時候其就會直接對其利潤進行影響,導致其投資欲望的下降,從而投資會減少,甚至會全部流向國外其他市場。
公司主要以價格為競爭手段,出口價格彈性低,降價空間小。人民幣升值,將大幅度削弱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在生產成本急劇提高的情況下,出口型企業面臨非常大的困難。人民幣升值,意味著國內生產成本的增加。部分大型設備的生產,從簽約到完成生產直至發運,往往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人民幣匯率如一直處于升值通道,出口企業將很難預估遠期匯率走勢,如業務以外幣結算情況下,企業不僅面臨成本上升,影響企業產品競爭力,還面臨匯率風險。
現在的這個全球化的環境下,對于匯率的調整要考慮多方的因素,中國從全球的生產中心逐漸轉變成為全球的創新中心,而且國內包括與國外交通運輸網絡正在逐漸完善,這些都鞏固了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而且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中地位的不斷提高將會使全球金融秩序更加合理,在未來的10多年中人民幣有可能將會成為一種重要的國際結算貨幣,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不是一賦而就的,中國己經實現了部分資本賬戶可自由兌換,接下來將會全部實現可兌換,在某種程度上,完全可兌換的人民幣匯率制度可能是引發國內經濟動蕩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也將會使我國更易受到世界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影響,而且資本的自由流動會破壞國內銀行系統的穩定性,當經濟衰退而采用信貸刺激措施時會產生流動性泡沫,所以應該不斷改革現在的結售匯制度使其適應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實現好的經濟結構的構造,建立防范風險的機制,使資本在金融體系內的流動更加安全和暢通,優化資本配置,提高資本使用效率。
匯率的變化對于實際的行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并且匯率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存在著滯后性,通過匯率的變化,直接導致行業對外的競爭優勢的變化,從而導致市場的競爭力的變化,為后期的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實質性的影響。一個價格信號傳遞效應更加迅速的市場顯得尤為重要,這樣企業可以在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時積極做出響應,提高市場競爭力。在中國的國家體制中,遵從的是政府的宏觀調控,實現一個大的環境的變動通過從大數據和市場的實際的需求角度進行分析,來對人民幣的對外匯率進行調整,從而得到能夠為實際的中國整體經濟做出好的調整的進步的方向進行匯率變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業依靠出口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從出口結構來看,主要是傳統的制造業行業。隨著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人口紅利的消失以及金融危機導致的國內外需求減緩,傳統制造業的比較優勢逐漸被取代,我國必須改變出口結構。一方面,為了響應國家政策的發展,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應對匯率升值的沖擊,向類似于醫藥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高技術行業學習,加快傳統制造業的升級,提升產品附加值成為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