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兵,薛慧萍
(揚州大學護理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0)
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2.41億,占總人口的17.3%,預計到2050年老年人口占比將達到1/4[1],可見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較為嚴峻。民政部于2011年頒發的《全國民政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2010—2020年)》[2]中提道:截至2020年,將要實現養老護理員600萬人的目標。若按照國際標準每3位老人需要1名護理員,我國需要養老護理員約1 000萬人,可見我國老年護理需求與老年護理人才供給嚴重失衡,需要通過合適的教育方式培養護理人才為老齡化需求提供保障。產學研協同育人是培養適合新時代養老服務業人才的最佳選擇,同時也能夠有效促進我國老年健康服務業的良性發展[3]。
產學研協同作為獨特的教育模式是將產業、學校以及研究機構的功能與資源整合并發揮出綜合優勢,將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育模式轉變為學校教育與企業實踐、科研機構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4]。總體來看,目前我國職業教育中的產學研結合尚未形成統一健全的育人機制[5],筆者就當前我國老年護理教育及老年護理人才培養現狀進行分析,對產學研結合育人機制進行探索。
我國老年護理教育與培訓起步晚、產業發展結構單一,目前從事相關工作的護理人員較少,學歷水平參差不齊,并且大部分從業人員未接受過系統的老年護理教育,再教育缺失[6],這些都嚴重限制、阻礙了我國養老服務業以及教育的發展。
由于在以往的教育教學中缺乏重視,各類開展醫護教育的高職院校大多只是將老年護理作為護理專業的選修課程,相應的人才培養計劃尚不完善。目前,我國老年護理教育存在以下問題[7]:(1)老年護理專業設置欠規范:院校在培養目標設定、課程體系建立以及辦學模式確定等方面存在諸多困難,培養出的老年護理人才是否符合我國養老現狀、就業去向是否合理等仍在探索之中[8]。(2)相應的教材缺乏,課程設置尚不合理:大多數開展醫護專業的院校將老年護理作為選修課,課時安排較少,護理學生只能粗略掌握相關知識,無法建立系統完善的老年護理知識體系。(3)硬件與軟件缺乏:教學模式單一,并且沒有為老年護理專門設立的實訓室,更少有學校與醫院、養老院等聯合設立校外老年護理實習基地。(4)老年護理從業不規范:老年護理未形成獨立的教育體系和技術體系,缺乏專業認證,社會認同感差。
我國老年護理人才培養規模小,培養層次單一,老年護理人才多集中在高職院校,嚴重制約了老年護理人才結構體系的完整建設,制約了老年護理科研創新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養老機構中的大多數老年護理人才年齡大、學歷低、執業率低、流動性高。經過院校專業培養的護士,雖然具有扎實理論知識和良好操作技能,但人數較少,缺口較大[9]。
產學研協同培養老年護理人才的育人機制主要是以生產、教學以及科研相輔,充分利用產學研三方相關資源,培養實踐和創新能力相結合的復合型護理人才[10-11]。產學研教育模式主要是在專業、創新及實踐能力上給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依托科學全面的人才培養機制確保學生的教育質量[5]。三方協同努力不僅能夠創造眾多綜合性護理人才,同時也能夠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工作選擇。
目前我國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仍在不斷發展和探索過程中,醫學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1)當前我國多數高職院校實施產學研協同的教育模式[10,12-13],但在本科及以上的院校中,產學研協同育人開展較少,且由于護理科研機構相對匱乏,因此在高職院校中“研”的角色一般由學校承擔。(2)當前產學研協同培養養老服務行業護理人才模式尚不成熟,還在不斷摸索,并且產學研合作僅限于護生的學習、見習及實習,沒有形成共同合作、資源共享的發展趨勢,更加缺少共同承擔科研項目合作等深層次的交流合作[14]。(3)老年護理教育與行業發展缺乏實踐操作及溝通平臺,醫學院校培養的老年護理人才不能滿足行業實際發展需求,而行業需求也無法直接準確地反饋到教育機構,這樣不僅大大浪費了教育資源,也無法直接準確地向社會輸送老年護理專業人才[12]。
產學研協同育人將理論與實踐貫穿于老年護理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首先,該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擁有更突出的理論應用與實踐能力[15];其次,在醫院真實的臨床經歷會提高護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其綜合能力。因此,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將成為培養老年護理人才的有效途徑。
目前應用較多的是“五位一體”產學研結合模式[13,16],這是一種以學校為基礎,科研機構為紐帶,醫院、養老院和社區服務中心為方向,將其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的創新性模式。該模式立足三點[16]:(1)通過合適的政策引導整合學校、醫院和養老機構三方資源,明確培養計劃,優化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以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了解老年護理相關的最新前沿動態及發展方向,將教學圍繞真實案例進行。除此之外,通過將教師安排到醫院或養老機構進行相關課題研究從而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或聘請資歷較長的高級護理師或護士長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實現教師互聘、雙向兼職、定期輪崗,以提高師資力量[17]。同時鼓勵教師多進行國際間交流,安排院校老年護理專業人員進行國外訪學交流,吸收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的養老經驗[18]。(2)充分依托各方資源,培養專業老年護理人才。學校通過加強與醫院、養老院和社區服務中心的合作,建立產學研基地,在養老機構中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融合。學校與養老護理機構參與培養老年護理人才,既可以培養實用型人才,也能解決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3)綜合學校、醫院、養老院、社區服務中心以及科研機構資源,成立老齡事業科學學院,為老年護理的研究提供平臺。另外,學校可以聘請涉老機構中的專家,成立產學研合作委員會,為教育的合理實施提供保障,將多方人力、物力資源整合后應用于老年護理教育,培養與市場需求吻合的老年護理人才[19]。
目前,我國的老年護理實訓基地存在諸多問題:一是運行系統不成規模,缺乏獨立性和專業性;二是學校、醫院和養老機構整體聯系不夠緊密[20]。創新型老年護理實訓基地的建設,需要從政府、社會、家庭和院校等四個方面進行整體規劃、共同參與,打造“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戰略聯盟[21],創建一個醫護功能健全、醫療教育及研究一體化的新型護理實訓基地。確保學校老年護理教育、養老院、科研機構和醫院深度合作,使實訓基地成為一流的養老機構,同時成為老年護理的科技研發中心[6,20]。
2015年國務院提出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強調充分發揮高效便捷的互聯網優勢,促進智能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相關部門依托現有的互聯網資源和社會力量,利用信息網絡平臺,為醫院、學校、養老院和科研機構搭建網絡平臺,實現教學資源、實踐培訓和科研成果等的資源共享[14]。除此之外,學校可以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利用數字教學資源,提供網絡化教育服務,對醫院和養老機構護理人員開放網絡課程學習,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互享,提高老年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而提升養老服務水平。
為了迎合老年人口的急劇增加,大量養老機構應運而生,從而造成了養老護理員素質參差不齊的現象[22]。目前,養老護理工作者是老年護理服務業的主力軍,未來將長期承擔養老保健的重任,他們的專業知識、實踐技能以及服務水平直接關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23-24],因此提高基層從業人員職業素質,提高養老隊伍的專業性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養老機構可以依托相關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針對養老員現狀制定切實可行的專業化培養目標[9],再聯合醫院采取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及繼續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方式,培養出高素質、高質量、高水平的養老護理員,從而提升整個老年護理行業的服務水平。
未來中國有三種老年人護理模式:基于家庭養老護理,以社區老年護理為依托,輔以機構老年護理,但無論模式如何,老年護理人員都嚴重缺乏[25]。產學研三方協同培養老年護理人才,以社區養老護理為切入點,以優異的綜合素質能力和突出的實踐技能為目標,密切學校與醫院、養老院等多個涉老機構的合作,從而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高質量老年護理人才,促進我國健康養老護理服務業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