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忠東,賈春水
(成都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醫德即醫務人員的從業道德,始終貫穿于醫療衛生部門各級各類醫務人員整個職業活動中。醫生以病人這一特殊群體為服務對象,工作中必須做到以病人為中心,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1]。醫患關系的特殊性決定了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未來所從事的職業必須受醫療道德和法律規范的制約,因此應接受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國際衛生組織和相關學會出臺了很多的文件作為各類醫務人員的行為規范,我國政府1988年也頒發了《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及實施辦法》作為全國醫務工作者的行為準則。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是國家未來的高級醫務人才,在校期間必須全面系統地了解醫德知識,培養良好素養,這樣將來才能稱得上是合格的醫生。
醫德醫風指的是醫務人員在治病救人過程中,秉承的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業中良好的風氣。醫德醫風并非是空洞的口號,而是一套完整、健全的價值觀體系[2],對于醫務人員的工作有著道德上的約束作用。但如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并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的概念,對此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表面,這對于提升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道德素養有著極為不利的影響。具體來說,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一方面對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的內容不夠了解,在內心沒有思想規范來進行自我約束,而且也沒有接受系統性教育;另一方面,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對于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學習醫學理論知識時不認真,基礎不牢固。同時,重技術輕理論的觀念始終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導致其存有一蹴而就的僥幸心理,不愿意腳踏實地的學習。
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是培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良好職業素養的基礎,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醫學院校缺乏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意識。首先,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能夠找到一個好的工作成為絕大部分學生努力的目標,這就導致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一心提高自己的醫術,沒有多余的精力去學習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內容。有些學生學習只是為了盡快畢業通過從醫獲取經濟報酬,并非真正熱愛醫學專業,更不可能具備良好的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意識[3]。其次,醫學院校自身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體系存在缺陷,教學方式陳舊,教學內容枯燥,使學生覺得厭煩,認為學習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內容是浪費時間,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最后,醫療行業的一些不良現象影響了醫學生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如今部分醫務人員功利心重,以牟利為主要目的,對工作不負責,醫學院校并沒有引入這些負面案例加強學生教育,導致其易受不良之風的影響。
任何教育教學內容都必須通過實踐來驗證,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過程中也必須組織相應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來體會醫德醫風及倫理在未來職業生涯中的重要性。但是,目前醫學院校只安排了理論教育,很少開展相應的活動。一方面,醫學院校學生專業不同,如果只進行理論教育而忽視了實踐活動,就有可能導致教育內容與專業不匹配,最終學生學到的知識在以后的工作中無用武之地[3];另一方面,缺乏實踐活動有可能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雖然學生通過理論學習知曉了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的內涵,明確了其重要意義,但未通過實踐活動進行驗證,難以認識到其對未來工作的真正影響,無法切實提升職業道德。
現今的醫學院校為保證畢業率和就業率,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醫術能力作為評價學生實力的主要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4]。因此,絕大多數醫學院校并沒有將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評價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對學生的考核中。這就導致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把醫術鍛煉放在第一位,對于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應付了事。在沒有健全的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評價機制的前提下,醫學院校很難引導教師加強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學生也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了解其深厚的內涵,不利于提升綜合素質。
目前,我國實習醫院帶教教師對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重視程度遠遠不夠[5]。(1)實習醫院和帶教教師對醫學生臨床實習目的認知有誤,在他們的觀念中,醫學生實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熟悉醫療設備和臨床操作,提高醫療技術,并沒有意識到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在臨床實習中的重要性。(2)由于醫學院校學生不斷增多,而臨床實習時間有限,導致教師難以顧及所有方面,無法對每個學生進行全面的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
當前醫學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醫學生醫療技術水平有硬指標進行考核,而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缺乏有效考核手段[6]。首先,醫學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著重強調醫學技術的重要性,很少滲透學生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內容,而在校園廣播、社團活動等宣傳過程中,這種情況更是明顯。其次,在課時安排上,醫學倫理課時較少,很多時候醫學道德和倫理教育甚至只是穿插在醫學理論教學與實踐過程中。最后,由于醫學院校在評價指標中未能凸顯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的重要性,難以引起師生的重視。
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醫學院校教育教學方向。如今部分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往往只看重醫學生的專業成績,認為只要有高超的醫術就能夠做好治病救人的工作,而對醫德醫風及倫理素養并不關心。另外,用人單位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對于醫護人員的考核也是以工作時長、服務人數等為主要指標,很少體現職業道德。用人單位的這種招聘及評價標準,使得醫學院校在培養人才過程中更加重視醫術,忽視了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7]。
現如今,許多學生把找到一份薪資高、待遇好、環境好的工作作為奮斗目標,這種極具功利主義色彩的觀念無形中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心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看重成績的高低、學分的多少,將來參加工作也只是看重物質回報,忘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是治病救人服務社會[8]。
當今社會存在許多不良現象,尤其是醫療行業,醫患之間矛盾日益凸顯,醫護人員收受賄賂、藥品回扣等事件時有發生。這些不良現象給醫學生職業道德素養培養帶來了不利影響,容易讓醫學生形成學校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是形式主義的印象。這一方面讓醫學生認為社會上那么多缺乏職業道德的醫生依舊可以正常參加工作,可見道德素養對未來職業并沒有多少影響[9];另一方面長期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學生的價值觀逐漸扭曲,認為這才是當今社會應有的潮流。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占據著主體地位,若要加強對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就必須從學生角度出發。(1)要通過合理的教育教學提高學生道德素養。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讓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更具吸引力,讓全體師生都主動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來。同時制定合理的激勵機制,激發學生學習醫德醫風及倫理知識的積極性。(2)要針對學生的需求開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在醫學院校課程安排中設計更多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真正感受到醫德醫風及倫理在實際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另外,要針對不同學生的興趣開展不同類型的活動,改變以往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統一、枯燥的教學內容,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通過有趣的教學活動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除此之外,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還應當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1)醫學院校應當完善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內容和形式。一是要將枯燥的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內容變得貼近學生生活及未來工作實際,從而讓學生感受到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的重要性,將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作為一種自我要求。二是要打破傳統以教師講課為主的模式,通過情景教學、互問互答、實踐教學等多樣化的形式,讓教育教學活動變得更有吸引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中。(2)醫學院校應當重視人文課程建設,使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一方面,要讓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與醫學知識、技術教學結合到一起,使其能夠貫穿醫學教育全程[10];另一方面,要突出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將重要知識體現出來,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揮著指導、引領作用,教師的行為也是學生學習的榜樣。要想加強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就必須建設具備高尚職業道德的師資隊伍。(1)醫學院校要建設一支職業道德高尚的專職師資隊伍。當前醫學院校負責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工作的是班級輔導員和兩課教師,但由于輔導員日常工作繁忙,時常會出現教學準備不足、教學效率低下的情況。為此,應加強兩課教師的教學工作管理,制定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長效機制,保證教師正常開展工作。(2)醫學院校要建設一支具備高尚職業道德的兼職師資隊伍[11]。由于專職教師精力有限,不可能顧及醫學院校所有學生,這就需要兼職師資隊伍進行輔助。通過建設強大的專兼職師資隊伍,為學生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外界環境對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必須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1)醫學院校應當建立健全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機制,由專門的負責人來領導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確保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質量。要有足夠的教育經費支持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中理論教學和實踐活動的開展,讓教育教學工作落到實處,而不是流于形式。另外,還需要有強有力的監督制度,對于教師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行為進行科學、全面的監督和管理,保證教學工作按要求開展[12]。(2)醫學院校應當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廣播宣傳、文體活動等形式,加強對學生的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3)要注重學生在臨床實踐中的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讓學生感受到在實際醫療工作中,醫德醫風及倫理的重要指導和約束作用。
總之,通過上述研究,我們對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的重要意義有了深刻的認識,發現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繼續重視學生醫德醫風及倫理教育教學工作,結合專業特點不斷整合教學資源,重點培養作為國家未來高級醫務人才的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醫德醫風及倫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