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茜
(徐州醫科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4)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明確指出,高校的根本任務就是堅持立德樹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一切人、一切事、一切過程都要圍繞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教育扶貧在脫貧攻堅戰略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學生資助是教育扶貧工作的必要環節,也是確保高質量脫貧的關鍵舉措[1]。大學生資助工作是國家扶貧工作在高等教育領域的集中體現,也是高等學校順利開展各項學生工作的基礎。高校要堅持“精準資助”理念,重新審視學校資助育人工作,把資助落到實處,在經濟扶貧的同時,在思想上助力脫貧。
高效資助育人工作要以教育為導向,資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標,把育人這條主線貫穿資助工作的全過程,呼吁全員參與,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對受資助學生全方位教育中。
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從來不是某個人或者某個部門的事情。高校要重視各部門的合力,要全員樹立資助育人意識。作為資助育人工作的主力軍,輔導員要將管理體制和職責分配做出科學化改進,不僅要將資助工作落到實處,更要開展好思想育人工作,真正做到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經濟上有錢花,思想上有依托。
現在的學校教育更多注重學生的結果性考評,忽視過程性評價。同理,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應該被納入評價范疇。資助育人工作伊始要注意學生貧困情況的認定,要不斷調研,對學生的困難等級進行調整,同時加強對他們的思想教育,后期還要在其就業等方面進行幫扶,畢業前還要對其進行誠信教育。
學校在發揮全員育人優勢的同時,要加大全員育人的宣傳力度,使資助育人全員化、全過程化和全方位化,并且要制定合理化、系統化的工作準則。學校要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指導作用,除強化輔導員育人工作外,發揮專職教師在課堂中的教育作用,鼓勵行政工作人員積極開拓社會資源,為高校資助工作挖掘更多的社會資源,做到全校參與,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為了激勵學校工作人員參與育人工作,明確考核細則,將幫扶、教育學生納入其中,對思想育人方面表現突出的個人或者集體進行表彰。
近年來,隨著高校不斷擴招,學生總量持續增長,與此同時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數量也相應增多,解決這一問題已經成為當前高校的主要工作之一。國家在資助上面不斷加大投入、健全機制,保障了每一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教育的權利。但是在資助育人的形式上、力度上、效果上存在的問題不在少數,值得關注。
各高校根據學生提交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進行等級認定,但僅僅依靠一紙證明很難探求其真實性,常常存在言過其實的現象。另外,有些學校還讓學生在臺上講述自己的家庭情況,各種“訴苦”“哭窮”一方面讓學生的隱私受到侵犯,另一方面一些內向的學生礙于面子不上臺,無法申請資助,導致經濟困難,產生心理困惑。此外,在經濟困難認定工作中,高校主要依靠輔導員來主持,他們根據學生遞交的證明材料進行等級認定,感性占據主要地位,缺少對學生家庭實際情況的調查,而個別申請者提供的材料的真實性有待檢查。總的來講,高校經濟困難認定缺乏具體的量的標準,僅僅通過感性的表述很難得到正確的認定。并且有些學校一旦認定之后,就不再變動,無法根據經濟困難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的轉變進行調整,缺少靈活性和有效性。
目前高校資助的模式很多,國家助學金、生源地助學貸款、社會助學金、勤工助學等,國家的資助政策基本可以做到全覆蓋,但是這些資助的形式主要依據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認定情況,不能根據經濟困難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此外,資助育人工作多由高校資助中心負責,其他部門不參與,無法做到全員參與,且資助更多的是經濟上的幫扶,缺少思想上的教育,無法做到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
高校會根據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級別進行資助,基本上可以全覆蓋,這就導致很多學生沒有感恩意識,個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更認為國家和學校給予他們資助是理所應當的。學生的主要任務還是實現學習目標,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所以在資助方面也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一些學習態度不端正,出現掛科、逃課等情況的學生要有一定的處罰措施。此外,資助與育人方面也缺少平衡,應該在育人上下更多的功夫。
隨著智能手機、電腦、無線網的普及,我國進入了網絡時代,網絡時代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足不出戶可以完成信息互聯、購物消費等各種活動。大數據具有信息采集和分析優勢,能夠為資助育人提供充足的信息,為資助形式的多樣化提供依據,為資助效能的提高提供技術條件[2]。因此在資助育人工作中要合理利用這一有利資源。在傳統的資助工作中,輔導員主要通過學生遞交的申請表格或者相關證明來搜集學生的信息,計算機主要用來表格的制作或者原始數據的統計,對大數據的利用率較低,而且原始信息的準確性不高,導致資助不夠精準。
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導下,高校通過加強網絡建設,構建信息平臺,可以更好地掌握學生真實的家庭情況,可以做到學生信息的相互調用。此外,傳統的資助只能保障學生的基本生活,而大數據技術的運用可以為資助形式的多樣化提供依據,即通過所采集的貧困學生的具體活動數據,分析其基本的需求,然后根據其基本生活保障、思想追求、興趣愛好等進行不同類別的資助,實現資助形式的多樣化和合理化。
當然,網絡消費及支付較為方便,學生的消費信息數據也可以從后臺統計到,這樣學校也可以了解學生在校的消費水平,是否存在奢侈浪費或者與自身經濟水平不相符的消費情況,為精準資助提供一個客觀的依據。
自從2015年教育部提出“精準資助”口號以來,國家不斷加大在資助上的投入,使得越來越多貧困家庭的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走上工作崗位。但是,在經濟資助的同時,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幫扶存在缺失。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高校的特殊群體,對他們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存有自卑、怯懦、緊張等心理,不敢更不愿意去接觸其他人。有些學生因為家庭成員殘缺、父母離異、突遭困難造成的心理傷害也需要密切關注。高校要以資助育人相關工作為載體,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引導他們挖掘自身潛能,正確認識自我,樹立信心,激勵他們以實際行動去服務社會、造福國家,實現個人和社會價值。對于部分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還要積極與其家長聯系,必要時進行家訪,做好相關信息的采集,與家長一起幫助學生走上正常的生活之路。
高校要依托自己學校的專業特色,加強專業知識教育,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全面關注學生思想、道德、能力等方面,促使學生提升綜合能力。高校僅僅是資助育人的主體,要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僅憑一方之力難之又難。學校應以全員育人理念,開發社會、家庭等有利資源,積極挖掘校外的經濟與就業資源,切實實現全員育人與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機結合。當然,這種合力育人的思想與機制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發展與改進,在前進中上升,最終形成健全的機制。
精準資助育人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的關鍵和必由之路。所以,在高校日常的資助育人工作中,一定要堅守經濟上不打折的“底線”,以不傷害學生自尊為前提,以提升學生能力為主線,聚焦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