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紅寧,陳國忠,史衛紅,陳正平,徐會黨,徐友鳳
(江蘇醫藥職業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5)
面對衛生事業快速發展對人力資源的需求,衛生職業院校必須處理好供給側人才培養數量與質量關系,將學校發展轉到內涵建設這個方向,注重質量,而標準就是對質量進行評判的依據,標準建設是學校內涵發展的根本保障。
標準對學校管理、內涵建設、人才培養具有評價、引領、教育和控制作用,構建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可重復性與指導性的標準體系,對建設國內一流、省內領先的衛生類高職院校具有重要意義。
江蘇醫藥職業學院于2017年由原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轉型而來,有70多年醫學教育辦學歷史,目前設有以臨床醫學、藥學、護理、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為龍頭的醫學相關類專業18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而醫學教育具有不同于普通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因此,研制教學標準時不僅要遵循職業教育規律,還要遵循醫學教育規律。我校堅持教育部《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和衛生行業、崗位相關標準雙對接,突出行業特色以及學校面向基層的辦學定位。構建教育行政部門與衛生行業、醫藥企業、學校等各方聯動的標準體系建設機制,通過醫藥行業企業的深度參與,將新技術、新理論引入教學,將職業能力要求轉換為人才培養目標,對接衛生行業執業標準、衛生技術崗位用人標準和職業崗位群需求。我校標準體系建設遵循以政府為基、以行業為導、以學校為主、院企參與、醫教協同的指導思想,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導向、持續改進等核心理念,以保證標準體系建設的科學性、先進性和權威性。
1.2.1 以高等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為基準 2017年教育部發布高等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以下簡稱為國標),包括專業目錄、公共基礎課程標準、專業教學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和專業儀器設備裝備規范等。這些標準相互關聯、各有側重,是保證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規格的基本教學文件,肩負著督促教育工作者解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問題的歷史使命。我校在健全專業人才培養、學生實習等制度時,要認真學習相應國標。當醫護行業的一些要求與國標基準不符時,要結合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實際,對一些指標進行科學調整,如實習時間[1-2]、兼職教師的實踐和專業課學時[2]占比、就業穩定性等指標。
1.2.2 以醫護藥執業標準為基準 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和基礎平臺。我校制定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指導意見》《江蘇醫藥職業學院兼職專業帶頭人聘用與管理辦法》,各專業成立由相關行企專家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定期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優化,以保證行業企業需求直通人才培養的中樞,推動學校進一步面向市場辦學,并將新技術、新標準、新規范融入教學,豐富專業內涵。同時注重解決醫藥及相關企業用人問題。方案修訂過程中,行業企業不再袖手旁觀,人才培養規格也不再由學校單方面決定。根據醫護藥相關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及內容,將執業標準引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注重課程設置,將醫技類崗位技能鑒定和培訓標準、課程標準融合,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2017年,在教育部新一輪職業院校專業教學標準制定工作中,我校負責修訂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學標準[3]。
1.2.3 以各類第三方評價關鍵指標為依據,確定學校發展指標體系 學校每年委托第三方麥可思公司開展畢業生就業質量跟蹤調查和評估,每3年開展一輪專業崗位調研工作,同時,學校還積極關注武漢大學公布的《中國專科(高職高專)院校競爭力排行榜》《廣州日報》報道的高職高專排行榜、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首次公布的《中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暨學科競賽評估結果(高職)TOP 300排行榜》等,對各類評價指標和評價結果進行分析,接受來自外部的改進意見,開通多元化的外部反饋渠道,構建良好的內外部溝通與對話機制,建立學校發展指標體系并落實。
學校堅持質量第一的價值導向,先后舉辦4次高質量發展論壇,多次邀請質量管理專家來校舉辦講座,以標準作為質量的硬約束,開展質量提升行動。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提出,在院校自愿的原則下開展由行業牽頭的專業診改工作。2014年我校通過調研,制定《校內專業評價指標體系》,2014—2016年分3輪對校內25個專業進行自評和專家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學校優化專業建設頂層設計,并于2015年出臺《專業設置與動態調整實施辦法》,提出專業建設“扶需扶優扶特、分層分類建設、示范引領”原則,對社會需求大、人才培養質量高、有特色的專業,實行政策、經費傾斜,實現招生、就業與專業設置聯動。評估后,我校2017年招生專業調整為18個,其中江蘇省示范校建設重點建設專業4個,全國高職院校健康服務類示范專業1個,職業院校殘疾人康復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專業1個,江蘇省高水平骨干建設專業5個(護理、藥學、醫學影像技術、臨床醫學、康復治療技術),藥學專業獲江蘇省品牌專業A類建設項目,醫學影像技術、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被稱為省高等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實訓平臺建設專業。針對基層醫學人才緊缺、三年制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斷檔現狀,學校在全省率先申報恢復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于2014年招生,2017年又牽頭開展三年制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專業訂單定向培養工作與臨床醫學(3+2)分段培養工作,成功實現學校辦學轉型。2017年與2018年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招生分數分別為297分、298分,遠超江蘇省省控線,達三本錄取分數線。目前學校已形成醫藥護“三足鼎立”的專業格局。
2.2.1 高起點遴選和建設臨床教學基地 2014年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恢復招生,為保證專業課教學和臨床實習教學質量,學校試行“醫教協同,三三分段”人才培養模式。為此,學校參照衛生部、教育部共同制定頒布的《醫學教育臨床實踐管理暫行規定》《江蘇省高等醫學院校附屬醫院評審指標》,制定《江蘇醫藥職業學院臨床學院評審辦法(試行)》,組織臨床、教學專家以規范的遴選程序,在全省二級以上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遴選出16家縣(市)級醫院和1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并將其建設成臨床和社區教學基地。學校牽頭搭建校院深度融合的臨床教學平臺,組成臨床教學校院合作聯盟,即醫教聯合體。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臨床醫學專業根據醫學發展前沿,制定《江蘇醫藥職業學院臨床學院人才培養質量評估辦法(試行)》,加大涉及基層臨床崗位的技術、技能和素質指標權重,2017年邀請省教育、衛生主管部門及臨床專家對臨床教學基地運行情況進行綜合評估,結果顯示,14家臨床教學基地參與驗收評估并高標準通過。目前,我校已創建全責型附屬醫院、主責型臨床學院、共責型教學醫院和輔助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類醫教融合育人平臺,醫學類專業在校生數、附屬醫院和教學醫院床位數、畢業或實習生生均實際管理病床數等指標已遠遠高于基本標準。
2.2.2 高標準遴選和培養臨床兼職教師 學校臨床學院多為二級醫院,只是偶爾承擔階段性見習、實習帶教任務,缺乏醫護教育教學經驗。為保證兼職教師教學質量,學校通過調研,制定《臨床教師聘任與管理辦法》,激勵各教學基地臨床醫生報名參加兼職教師選拔。學校通過試講、答辯等環節,遴選一批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醫生作為臨床兼職教師,并簽訂教師聘用協議,建成臨床兼職教師庫,現有臨床兼職教師732人,其中高級職稱(副高以上)的占63%,中級職稱的占21%。校院合作制訂臨床兼職教師培訓計劃,邀請多家醫學本科院校臨床教學專家對學校臨床教學工作進行督查、指導;通過各類教學比賽,增加專兼職教師交流,開展信息化教學,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此外,學校每年組織兼職教師參加各種培訓,幫助他們獲得高校教師資格,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師”。
2.2.3 監控協同育人過程 我校臨床教學基地分布于省內13個市,使其緊密合作、加強協同管理是醫教協同育人模式有效實施的關鍵。依據互利共贏原則,校院合作制定《江蘇醫藥職業學院臨床學院教學管理制度匯編》,包含教師培訓和獎勵、教學管理和研究、教學質量監控、學生管理與服務4個方面23項,針對新生入學、轉段學習、轉入實習、考試等關鍵節點,加強管理。同時,加強臨床教學基地巡查工作,包括醫教協同教研室常規督導和專家組督查兩個方面,通過學生座談會、臨床教師座談會、現場聽課評課、教學查房、教學資料檢查等進行過程監控。編輯發布《臨床學院動態》,臨床教學基地借此共享教學成果,共同激勵、共同改進。為實現管理信息共享,臨床醫學專業依托學生管理信息化服務平臺和QQ群、微信群等社交平臺,開展過程監控和跟蹤預警,并創建臨床學院信息化管理平臺。經過3年實踐,臨床醫學專業構建了校院共育、全程共管的“駐點、巡點、督導、反饋”四位一體質量監控體系。
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設置,作為畢業生從事醫療工作的準入標準,執業護士資格考試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法》設置,作為畢業生從事護理工作的準入標準。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是醫學院校辦學質量的重要衡量指標。學校在制定“十三五”發展規劃時,對規劃進行年度分解,由于護理專業連續6年的通過率為100%,所以學校要求護理專業畢業生不僅全部通過,還要高水平通過;對于臨床醫學專業,規劃明確其首屆畢業生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至少為60%。為保證達標,兩專業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堅持高標準對接國標與行標,一方面,以國標為基準,并結合專業特色;另一方面,醫護專業教學團隊根據執業資格考試標準的變化,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并將考試內容引入教學。專業教師立足執業資格考試標準,建設客觀結構式考試標準化試題庫,依托人衛醫考學堂、智慧職教云平臺,定期讓醫護專業學生進行自我檢測,平臺隨時監測、反饋、評價學生學習情況。臨床醫學專業通過調研,結合自身情況,制定《江蘇醫藥職業學院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2+2”輔導方案》,即兩個時間段(畢業前和畢業后)進行兩條線(專業教學和思想教育)的重點輔導。經過師生3年的共同努力,2018年,在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不足50%、東部地區不足54%的形勢下,我校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通過率高達90.95%;而護理專業保持以往水平,居全省高校第一、全國領先地位。
以上案例只是學校內涵建設的縮影,反映我校在標準建設方面的階段性成果。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改革驅動創新,創新驅動發展。質量成為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永恒主題[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講話中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革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標準體系建設是一項具有基礎性、專業性和長期性特點的工作。目前我校正處于質量保證活動開展的初始階段,成果只是階段性的,還存在以個別或局部水平指標代替整體質量指標、以單項或基準指標完成情況代替人才培養質量的問題。雖注重問題導向,但一些標準的制定只針對眼前問題,沒有前瞻性,甚至沒有考慮當下改革及發展需求。人才培養質量是指人才與社會需求的符合情況,社會需求變了,質量標準就得跟著變,質量既沒有絕對的標準,更沒有一成不變的標準。判定質量好壞不能看某某權威、某某機構,而要看服務對象的被認可程度、老百姓的口碑。今后還要加強“以生為本”的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加強畢業生跟蹤調查、教師滿意度調查和學生視角的課程評估等,以確保教學質量,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
學校的發展目標、質量目標、質量標準層層落實到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5個橫向層面。必須對學校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行頂層設計,從工作流程、目標標準、組織實施、監督調控、考核激勵等方面,改革內部管理體制。可根據辦學理念、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聚焦專業設置、教師隊伍建設、課程體系改革、課堂教學實踐、學校管理制度、校企合作與創新、人才培養與成效等要素,不斷優化質量標準和工作流程。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已由內涵式發展轉變為創新發展,我校要根據教育部發布的《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圍繞具有我國特色的高水平衛生類高職院校建設目標,優化質量機制,完善以需求為導向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