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風尚,王志榮,楊文卓,楊長青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上海 200065)
2010年以前,我國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大多沒有細分為專業學位碩士(簡稱專碩)和科學學術學位碩士(簡稱科碩)。研究生根據導師的科研方向選擇臨床類或科研類課題進行研究,畢業時統一頒發醫學碩士學位。進行基礎科研類課題研究的研究生大多沒有臨床正規培訓經歷,即使進行臨床類課題研究的碩士生也鮮有規范化培訓[1]。然而,大部分研究生事實上最終都進入了臨床一線,從而導致研究生不會看病、經常出低級錯誤的情況出現,甚至業內戲稱容易出臨床差錯甚至不會看病的醫生大多數是碩士或者博士。2010年后,專碩和科碩的分類培養較好地解決了該問題。但結合目前臨床教學和科研經驗,分析了臨床醫學碩士生畢業后的就業趨勢和現狀,筆者認為該分類教學對碩士生個人今后發展有一定影響。現筆者針對專碩和科碩各自短板,提出幾點建議。
無論是推優免試入學、臨床醫學“5+3”一體化貫通培養,還是參加全國統考或單獨命題自主招生考試,目前主流臨床醫學碩士生招生類別分為專碩和科碩。前者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相結合,形成臨床醫學“四證合一”的格局,即正常畢業可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碩士研究生畢業證、碩士學位證4個證書[2]。而科碩未納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體系,畢業僅獲碩士研究生畢業證、碩士學位證兩個證書,如有意愿從事臨床工作則需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3年。
目前報考醫學碩士的占考研總人數的1/4。專碩畢業后可獲得4個證,其中的規培合格證是住院醫師晉升中級職稱的基本條件。由于專碩就業時間早,性價比高,較科碩更受醫學本科生歡迎。我們調查發現近年報考專碩比例日益增加,是報考科碩的數倍,自然面試分數線也隨之提升。科碩中,有不少是從專碩調劑而來,或因各種原因被動選擇的。
專碩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相結合的本意是解決既往以科學研究為主而未在臨床一線實踐的研究生畢業后不會看病、臨床經常出現低級錯誤問題,同時也是和國際接軌,細分不同學位類型側重點的務實之舉。由于專碩培養側重于臨床,學生讀研3年基本上是在醫院不同學科輪轉,和自己的導師聯系較少,即使和導師聯系,也多限于業余時間或網上交流。
現實中,招收專碩也是很多導師的無奈之舉。大多數導師手上的課題(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科研課題等),都需要研究生進行實施。但由于專碩自己可支配的時間有限,而且很多基礎科研理論課程屬于自學,這就使得常用科研方法和技術、科研邏輯思維培養等無從談起。鑒于目前國內的就業形勢和發展需求,專碩所在的大醫院入職都是剛性的博士要求。因此,大多數專碩規范化培訓結束后,需離開所在大醫院另謀出路,找工作是第一要素。基層醫院(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等)目前人才緊缺,對碩士需求量大,但絕大多數醫學碩士畢業后不愿去基層醫院工作。所以大多數專碩后續都會攻讀博士學位。而無論是臨床專業學位博士還是醫學科學學位博士,科研邏輯思維能力、基礎科研實驗方法的掌握、科研標書的撰寫能力都是其以后發展的基礎。而這一切,對于缺乏相關培訓的專碩而言,對其長遠發展影響較大。我們在招收碩士生的過程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導師明確備注不招專碩,只招科碩或直接攻讀科學學位的博士生。
和專碩相比,科碩側重科研教育。3年的學習時間大多是在實驗室渡過。其科研邏輯思維能力、基礎科研實驗方法的掌握、標書撰寫等基礎科研能力明顯高于專碩。自然其畢業所發表文章數量和質量也明顯優于專碩。這些能力對其以后繼續深造(比如攻讀博士學位)大有裨益。既往醫學碩士讀博途徑主要有申請碩博連讀、申請審核制讀博、書面統考加面試讀博3種,其中第3種占較大比例[3]。自2017年開始,國內大多重點高校取消了博士統考制度,對外招收博士一律采用申請審核制:即碩士生個人遞交材料,學校擇優錄取科研能力較強者。其中“碩士期間發表1~3篇中文核心期刊或1篇SCI論文”是基本的篩選標準。這些要求對于科碩申請博士具有明顯優勢,而大多數專碩基本發表的是簡單文獻綜述或沒有公開發表文章。
如果定位于基礎醫學研究而不從事臨床一線診療工作,科碩是本科生報考的極佳選擇。而現實是大多數科碩畢業后,仍有意愿從事臨床醫療工作。但這部分科碩還需規范化培訓3年,類似于花6 年才能拿全碩士學位證和規培合格證等4證,時間成本比專碩高出一倍。結合近年各大高校報考科碩比例逐漸下降的事實,這應該是主要原因。
“四證合一”、培養時間相對短是專碩可視的短期優勢,但對于大多數擬繼續深造的專碩來說,需進一步培養自己的科研思維能力[4]。第一,根據自己所報考專業,大量閱讀相關經典著作或臨床文獻,從邏輯上理清論文撰寫思路,訓練自己的科研思維。第二,利用一切機會,感性體會或訓練基礎科研技能。因為無論所接觸的實驗技能如何,是否與所學專業相關,進行基礎科研技能訓練都是有益的。事實上,基礎科研技術,比如分子生物學技術、免疫病理學技術、細胞學技術等在不同學科都是雷同的。第三,結合自己長期在臨床一線的優勢,充分利用醫院患者數據庫和資源,結合平時文獻閱讀過程中形成的思路,撰寫臨床類中英文論文,之后請導師修改,力爭發表。一方面不僅提高了寫作能力,而且大量的文獻閱讀,對科研邏輯思維也是很好的鍛煉;另一方面也縮小了與科碩在科研方面的差距,同時所發表的論文也將為其后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科碩最大的優勢是掌握了對個人今后發展有極大優勢的、較嚴謹的科研思路和部分實驗室操作技能;劣勢在于臨床一線“實戰”太少,即使理論基礎扎實,面對活生生的患者時,不免心中無底[5]。而今后臨床醫生發展趨勢是復合型“雙肩挑”人才,即臨床拿得下、科研上得去。因此,對大多數有志于行醫的科碩來說,需注意以下事宜:第一,利用實驗的間隙,去病房熟悉處理臨床患者的一般流程,尤其是疑難病例和危重病例,利用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結合臨床醫囑和處理原則進行學習,增加感性認識。第二,利用各種機會和專碩交流治療特殊患者的心得,必要時親自隨訪這類患者,做個有心人。第三,積極參加專科疑難病例討論或全院會診,從各科高年資醫師那里學習他們多年總結的臨床經驗。科碩必須明白一個道理:肯動腦筋、勤于思考的人,即使不在臨床輪轉或者培養時間有限,其臨床培訓效果也遠遠好于雖一直待在病房,但唯唯諾諾、不加思考的專碩。
綜上,目前臨床醫學碩士學位細分為科碩和“四證合一”專碩極好地解決了研究生不會看病的問題[6]。但在目前現實環境下,專碩和科碩各有優缺點,需要每個碩士生針對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自己職業規劃,盡量添補短板,全面發展,為我國醫療事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