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喜紅
(甘肅醫學院,甘肅 平涼 744000)
中藥鑒定學是研究和鑒定中藥品種和質量、制訂中藥質量標準、尋找和擴大新藥源的應用學科。在繼承祖國醫藥學遺產和傳統鑒別經驗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自然科學理論、知識、方法和技術,系統整理和研究中藥歷史、來源、品種形態、性狀、顯微特征、理化鑒別、檢查、含量測定等,建立規范化的質量標準以及尋找和擴大新藥源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簡而言之,就是一門對中藥進行“保質、尋新、整理、提高”的學科[1]。我校自2008年開始面向臨床醫學、護理、助產、針灸推拿、康復等非藥學類專業開設中藥鑒定學選修課,共24學時。學校安排在星期六上課,每周2學時,共計12周。當初沒有限制選課學生人數,最多時達400人,教學效果不佳。自2012年開始,要求每次選課人數不超過90人,教學效果明顯好轉。學生考核合格后,給予1.5學分。由于臨床醫學、護理、助產、針灸推拿、康復等非藥學類專業沒有開設藥用植物學等相關基礎課程,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中藥鑒定學課程內容。多數學生對選修課不重視,選修的主要目的就是為獲得學分。基于以上原因,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筆者將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加大了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比例,自編了教材。
為便于學生理解課程內容,自編《中藥鑒定學》教材,側重講授藥用植物學基礎知識和中藥傳統經驗鑒別方法。教材共分為5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中藥名稱及相關傳統文化(2學時);第二部分為藥用植物學基礎知識(4學時);第三部分為中藥鑒定學基礎知識(4學時);第四部分為常見中藥(主要包括大黃、黃連、何首烏、黨參、甘草、黃芪、桔梗等30種甘肅省主產藥材)的鑒別經驗(10學時);第五部分為校園植物識別和標本館參觀(4學時)。
在具體授課時,按照各章節教學內容的特點選擇教學方式,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耳目一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在第一部分“中藥名稱及相關傳統文化”教學中,可以向學生介紹中藥相關故事、燈謎、對聯、詩歌、情書等,按照產地命名、生長形態、傳說、顏色、功效等分類講述,讓學生發現我國傳統文化和中醫藥文化的神奇,激發學生研究中藥的興趣。
在第二部分“藥用植物學基礎知識”教學中,利用兩個學時將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的基本內容講述完畢,再將兩學時留給學生自由支配,要求在校園、家鄉等地采集藥用植物標本,查閱資料,認識各部位,了解藥用部位和功效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融入大自然體驗采藥認藥的樂趣和艱辛,讓他們感受到中藥的來之不易。同時在課堂上讓學生講述他們采集的標本、查閱資料的過程,增強學生的成就感。
在第三部分“中藥鑒定學基礎知識”教學中,重點講述形狀、大小、顏色、質地、斷面、表面、氣、味、水試、火試10個方面的性狀鑒別內容,并總結一些朗朗上口的口訣,例如海馬“馬頭蛇尾瓦楞身”;黨參“獅子盤頭”;大黃一定要大,細辛要細;白芍要白,丹參要紅;紅花入水現金黃色,藏紅花入水現黃色,胖大海遇水則變大;血竭遇火不留灰渣等。減少單純的理論講述,傳授學生最簡單的中藥鑒定方法,對于其他的來源鑒別、顯微鑒別、理化鑒別則簡單講述。
在第四部分“常見中藥的鑒別經驗”教學中,不按照教材內容講述,首先利用兩學時讓學生觀看“本草中國”和“中華本草”視頻,不但能使學生感受到中華中藥文化的博大精深,還能使學生掌握許多鑒別方法,進一步吸引學生興趣。此外,結合中藥材實物進行理論講述,讓學生邊觀察邊理解大黃的“星點”、何首烏的“云錦花紋”、商陸的“羅盤紋”、黃連的“過橋”、黨參的“獅子盤頭”、三七的“銅皮鐵骨獅子頭”、松貝的“懷中抱月”等內容,同時收集許多偽品,讓學生進行比較鑒別,以更好地掌握中藥鑒定方法。
在第五部分“校園植物識別和標本館參觀”教學中,利用兩學時帶領學生參觀校園藥用植物,近距離了解藥用植物的形狀、大小、氣味、顏色等,并讓學生自己動手采集制作標本,激發他們對大自然奧妙探索的興趣。再用兩學時帶領學生參觀我校中藥標本館,標本館收藏了380多種中藥材和飲片,由專業教師擔任講解員,解決學生疑問。
每一味中藥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在教學中可適當結合傳說進行講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讓教學內容更形象生動。例如在講益母草時,可告訴學生:相傳,一個女子救了一只黃麂,之后女子臨盆,不幸難產,接生婆束手無策,催生藥也無效,突然那只黃麂叼來一株香草,女子服下去之后,嬰兒呱呱墜地。女子知道了香草的用處,便在家附近種了許多專門給產婦生孩子時服用,并起名叫“益母草”。通過中藥相關故事的介紹,教育學生學會感恩。很多中藥傳說都是德育的好素材,如當歸、知母、劉寄奴、人參、厚樸等,在社會醫護人員道德素質下滑的今天,利用中藥傳說進行德育,培養學生良好的醫德十分重要。
將全班90名學生按照專業分組,每組選一名組長,各組每周負責解決一個問題(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進度、學情提出)。組長將結果記錄下來,并提前匯總上交,上課時教師組織學生討論。
建立中藥鑒定學學習QQ群,師生可以在上面發表各自的學習心得、收獲、疑惑,全班學生參與其中,這樣能方便大家學習討論,也可以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
周末開放中藥標本館,讓感興趣的學生進入標本館學習中藥材及其飲片鑒別知識,并選配專業教師擔任講解員,幫助學生學習中藥材鑒別要點。
分別于每年5月、11月在全校范圍內開展“慧眼識珠辨中藥”活動,增大中醫藥知識普及率,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課程考核分為兩部分,由日常考核和期末考核組成。日常考核只要考勤3次及以上不到者本課程記0分,不予通過。期末考試要求學生隨機抽取20種中藥材或者飲片在5分鐘內寫完藥名。這樣能提高學生對選修課重要性的認識,督促其認真對待、認真學習。
教學方法的選擇必須以課程特點、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而定,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接受和感興趣。只有想辦法讓學生喜歡課程,才能使其愿意參與教學。通過以上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的實施,近幾年中藥鑒定學教學效果提升明顯,實現了教學目標,學生也掌握了基本的中藥鑒定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