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高小平
(1.徐州醫科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0;2.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是國家的未來,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于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抓好其在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教育十分重要。高校作為培養青年學生的地方,承擔著培養新時代新青年的歷史重任。新時期,高校要想做好育人工作,必須遵循立德樹人這一育人理念,積極探索符合青年學生發展規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立德樹人思想古已有之。早在春秋時期《左傳》里就有記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睆闹锌梢钥闯觯糯荣t所說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在首位,凸顯了其重要性。何謂“樹人”?“樹人”即培育人才?!豆茏印嘈蕖分杏涊d:“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可見古時候人們已經意識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現在人們常常將立德與樹人合并為一個詞使用,因為立德與樹人為相輔相成、辯證統一關系。立什么樣的“德”決定了樹什么樣的“人”,樹什么樣的“人”體現了立什么樣的“德”。因此,立德是樹人的基礎和前提,樹人是立德的目的與歸宿。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時期,立德樹人又融入了豐富的時代內涵和意義。當代的立德樹人是在繼承古人優秀教育理念的基礎上提出的適應時代發展的新的教育理念。立德包含的內容也更加豐富,包括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社會主義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及家庭美德;樹人即培養人才,當前是指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需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自覺肩負起培養新時代新青年的責任。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贝髮W之為大,就是在授業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使人成為棟梁之材。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黨和國家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一切教育活動的基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始終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問題來展開。一方面,要立時代之“大德”,即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塑造靈魂;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和道德觀念,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終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做“中國夢”的堅定踐行者,這些都是新時代高校在育人實踐中應堅持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樹時代之“新人”,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中,立足國家,胸懷天下,培養民族自強精神,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勇做走在時代前沿的奮進者和開拓者。
立德樹人是黨站在新時代的戰略高度對教育事業尤其是高等教育事業做出的重要科學論斷,為在新形勢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把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一個新高度。
站在“兩個一百年”夢想的入口處,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迫切,對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因此,高校應抓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一核心點,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學生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引導青年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我國發展大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辦好大學的固本之舉。
大學階段是學生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大學生將逐步完成從青少年向成年人的過渡和轉變,然而,完成這一轉變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當前世界處于大發展、大變革時期,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發展,國與國之間既合作又競爭,各國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頻繁,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明顯增強,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特點更加明顯。社會上不可避免地出現種種錯誤思想與理論雜音,這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會產生深刻影響,少數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多元、誠信意識淡薄、艱苦奮斗精神缺乏、社會責任感弱化等問題。高校要根據學生需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將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堅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引導學生把個人夢想和“中國夢”緊密結合起來,把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緊密結合起來,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起來,把個人理想和奮斗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與奮斗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立德樹人?首先要堅持以學生為本。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征程、新目標,立德樹人就是要聚焦學生這個中心,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貼近學生,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學生心坎上,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利益訴求形成“價值共振”,從而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如何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中提及“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等內容,為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發展道路。高?!叭灰惑w”育人模式即通過創建協同育人平臺、打造新媒體網絡平臺和搭建社會實踐平臺,使高校育人工作實現空間上無死角、時間上無空白、內容上無缺失。
協同育人平臺的創建,能充分發揮黨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領導作用,構建以教師與輔導員為主導、朋輩群體為主體的思政教育工作隊伍。一是明確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這艘“航船”的總舵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黨委要做好規劃引領、全面指導、督察評估工作;要嚴肅政治紀律,完善監督機制,增強政治意識和底線意識,防止高校課堂上出現突破政治底線、法律底線和道德底線的現象。只有充分發揮黨的領導作用,思想政治工作這艘“航船”才能永不偏航。二是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陣地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就要求高校從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出發,遵循所有教師都有育人責任、各門課程都有育人功能的教育理念,挖掘各類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它們的育人效應,以課程建設為立德樹人的有效載體,促進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激發課堂教學活力。同時,深入挖掘各專業課程蘊含的德育元素。三是通過打造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輔導員隊伍,使輔導員在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方面為學生領航、導航、助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四是發揮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通過榜樣引領、先進帶動方式,使青年學生共同進步。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微博、微信等不斷涌現。新媒體以自由、開放、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更新頻繁的特點,使大學生突破了傳統媒體的限制,讓信息傳遞變得更快、交流更加容易。新媒體給大學生帶來了許多便捷,新媒體不僅僅是工具,新媒體即生活。
新媒體的發展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無限可能。因此,高校在育人工作中,要善于利用新媒體,善于把握新媒體特性,發揮新媒體優勢,通過加強學生互動社區、主題教育網站和“兩微一端”建設,創建網上黨校、網上論壇,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限制,有效整合學生的“微時間”,引導學生進行碎片化學習,提高學習效率;適應青年學生語言風格和接受知識的習慣,多講接地氣、有生氣的網絡語言,把講道理與講故事結合起來,讓學生聽得進、入得心;采取個性化、互動式的服務方式,量身定制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產品,精準服務于學生,提高青年學生關注度與參與度。總之,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有效服務青年、走進青年、引領青年,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效。
荀子曰:“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高校要想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德樹人,就要使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協同共進,高度重視并充分利用實踐育人平臺,讓大學生在實踐中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受教育、長才干。
搭建社會實踐平臺,就是構建“多維互動、知行合一”的立體化思政育人模式。比如,在思政課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教學實踐,使學生認識到思政教育的現實意義;通過“六藝傳承”“德行天下”等活動,使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其價值和精髓;通過特色黨團活動,激發大學生愛黨愛國熱情,爭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一代青年;以志愿服務活動為載體,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岸嗑S互動、知行合一”模式能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和內容,使大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
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和鑄魂工程,圍繞立德樹人這個中心環節,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新、做活、做實,幫助青年學生把穩人生奮斗的“方向盤”,激活青春奮進的“發動機”,肩負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