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素娟
(錦州醫科大學,遼寧 錦州 121001)
近年來,醫患沖突頻發,主要原因是醫患關系發生轉變,患者從求醫者變成了醫療活動的參與者,但很多醫務人員并沒有意識到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1)重程序服務、輕人文關懷,將患者“物化”;(2)溝通意識不強,與患者交流時語言生硬,以命令口吻下達指示,不做詳細解釋,不聽患者傾訴,對患者提問不耐煩、屢屢打斷等;(3)態度不積極,技術不熟練,忽略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患者感到不被重視。據統計,80%的醫患糾紛由雙方溝通不暢所致,其余20%與醫療技術有關的醫患糾紛,也都與醫患溝通不到位密切相關[1]。傳統醫學教育只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傳授,忽視醫患溝通能力培養,醫務人員溝通意識不強和溝通能力缺乏,因此,應從醫學生抓起,提高其醫患溝通能力。
近年來,我國逐漸重視學生溝通能力培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高等教育應提高教學質量,著力培養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深化教學改革,推進和完善學分制,促進文理交融;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教高[2012]7號),針對開展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提出,要加強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教育,為醫學生全面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醫學教育主要借鑒蘇聯醫學教育模式,注重技能訓練,忽視醫患溝通能力培養,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目前各校多開設了醫患溝通學、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等課程,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醫患溝通能力,但將其作為必修課的還不到30%,學時最多48學時,最少16學時,平均26學時[2]。其次,進入見習或實習階段后,帶教教師只注重臨床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忽視了醫患溝通能力提高。如某些帶教教師對醫患溝通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忙于診療操作或醫療文案書寫,不愿花時間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或者溝通不及時。調查顯示,約有50%的醫學生認為醫患溝通就是與患者談話,把患者想知道的都告訴他,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醫患糾紛[3]。最后,在學校教育和繼續教育時,把醫學視為一門技術,對人文素養、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培養不夠重視。
目前,醫患溝通教育仍采取傳統講授模式,逐漸引入案例,但側重醫患溝通知識學習。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診斷、內科、外科、婦產科等課程采取案例教學法,將學生分為5~6個組,每組5~6人,根據患者主訴、查體情況進行診斷,基本沒有鍛煉學生溝通能力的醫患糾紛方面的案例,而案例分析環節也較少進行角色扮演,無法使學生體會溝通的藝術。醫患溝通學課程教學時,主要是分析案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學生沒有在“角色內”思考并處理問題。此外,目前醫患溝通學、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教師多為文科出身,缺少醫學背景,因此,很難在教學中融入臨床案例。
我們改革考核方式,將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形成性考核主要是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考核,要求教師根據課程特點至少設置4種考核形式;終結性考核則縮減對記憶類知識的考查,增加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考核。但實際上,形成性考核主要有考勤、階段測試(主要為選擇題)、案例分析、作業等形式。這些考核形式的特點是容易考核、容易評定,但對學生醫患溝通能力提高、溝通意識培養沒有益處。究其原因,主要是學校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教師只是根據要求設定考核形式,而不是根據學科特點、人才培養要求設計更適宜的、有助于提高學生能力的考核形式。
醫患溝通涉及交際學、語言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法學等許多學科知識,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教學,使學生樹立溝通理念、體會溝通意義、提高醫患溝通能力,則需要加強醫患溝通實踐教學,在相關課程中設置醫患溝通內容,進行角色扮演。
通過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使學生置身臨床環境中,提高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將醫患溝通能力培養滲透到臨床帶教中,建立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鼓勵教師搜集醫患溝通案例,用于醫患溝通情景教學,對案例進行整理,形成醫患溝通實踐指導手冊。
標準化病人(SP)是指經過標準化、系統化培訓后,能準確表現患者實際問題的正常人或患者。教學中利用標準化病人培養學生溝通能力,發揮標準化病人作為指導者、教師的作用,在問診、查體過程中,對學生問診內容和技巧進行指導,讓學生體會溝通的重要性,提高學生溝通能力[4]。
首先,加強形成性考核方案的頂層設計,成立專家小組對各門課程考核方案的有效性進行論證,對教師工作量進行核定,并制定相應的獎勵制度。
其次,完善考核形式,增加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案例以實際病例為基礎,融入心理學相關內容,涉及醫生、護士、患者、家屬等角色,設置角色扮演環節。
最后,完善實習、實踐考核制度。將實習、實踐成績納入總成績,安排帶教教師對學生實習全程進行管理,確保實習質量。嚴格執行畢業論文考核制度,論文選題應結合實習、實踐中參與的專題和專項調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高等醫學院校應順應醫學發展和醫學模式轉變趨勢,認識到加強醫患溝通教育的重要性,轉變教育觀念,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醫患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