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林華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制的重要舉措,促進職業院校不斷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和運行機制,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1]。經過諸多教育學者、專家及全國27所試點高職院校的實踐與探索,形成了“五縱、五橫、一平臺”診改體系。課程是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也是診改“五橫”層面的核心紐帶層,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課程診改是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環節。
“五縱”系統是對“五橫”層面具體工作或任務按標準實施的支撐與保障,在診改工作中起著主導作用[2]。因此,厘清“五縱”系統對“五橫”層面課程的職能,方能科學、有效地創建“8”字質量改進螺旋體系,實現持續性的自我診斷與改進。
課程層面的決策指揮系統應在其專業診改后的框架下進行,教研室根據教師的專業、職稱、雙師及年齡等要素科學合理組建課程組團隊。課程組根據專業課程建設規劃及課程的實際基礎與現狀,打造與其相適應的目標鏈。瞄準目標,找出差距并進行原因分析,確立課程建設規劃目標,制定課程建設標準和建設方案。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確立課程所承擔的目標任務,對課程所對應的職業崗位所需知識進行廣泛調研、分析整理,制定課程建設標準,明確課程建設進度、措施及成效等。與企業或行業專家共同制定課程標準、授課計劃及課堂教學標準,優化課程設計與課堂教學設計并組織開展教學工作。通過課堂教學診斷逐步優化教學單元或項目設計,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課程考核評價方法等質量控制點。
依據課程教學資源需求,組織編寫教案、多媒體課件、試題庫、實訓項目等,開發動畫、微課、教學視頻、教材、網絡課程子平臺,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等教學資源庫建設,配備能夠滿足實驗或實訓教學的儀器設備。
加大教學改革研究和產學研基地建設,深化產教融合,營造具有企業氛圍的職業教育課堂文化。引導、鼓勵教師下企業進行崗位能力鍛煉和技術服務,結合教師受教育背景、授課課程知識體系及實踐經歷等要素,制訂課程組教師下企業實踐計劃,保障課程教學條件的匹配。
課程層面的監督控制系統是對課程質量控制點進行的實時監測,保證課程診改的動態有效性,包括前臺和后臺監控兩個部分。前臺監控是組織實施課堂教學的教師本人,通過課堂提問、作業完成情況及技能操作等了解學生課堂學習效率和教學目標達成度;后臺監控是通過數據平臺進行數據實時采集、分析、評價和反饋監測結果,對課程教學質量進行評估反饋,發布質量報告等,為課程的持續診改提供數據參考。
診改的主要任務是促進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自我革新和動態提升,是完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一種可執行的手段[3]。據此,開展課程診改時,課程組成員要區分靜態性的課程評價與動態性的課程診改之間的內涵差異,思想認識上由被動性階段式項目迎評變為主動性持續式常規診改。從課程建設規劃與專業建設發展規劃的匹配性、課程教學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契合性、課程知識體系與職業崗位標準的銜接性、課程教學資源建設與課程教學內容實施的支撐性、課程教學內容設計與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性、課程教學質量與教學評價的科學性6個維度出發,以問題、需求為導向進行自我剖析、反思。根據查找出來的問題進行分類羅列并以此作為課程診改的起點。
臨床醫學概要是藥品類專業群一門重要的課程,通過對課程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臨床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后續臨床藥物治療學、實用藥學服務等課程學習奠定基礎,為學生畢業后從事藥品銷售等工作提供必要的臨床知識,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本課程是我院省級優質高校和重點專業群項目建設課程,課程組以診改為契機,結合本專業課程建設發展規劃與課程實際基礎現狀,重新制訂了本課程建設規劃,使其符合專業建設需求。
課程組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深入藥品企業、醫院藥房等,與藥師職業崗位群的從業人員及我院應屆畢業生和專業課授課教師進行溝通交流,調研藥師職業崗位群的臨床醫學知識需求及特點。依據《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運行實施方案》課程層面的質量控制要求,從教學團隊、課程設計、教學資源、教學評價4個維度制定課程建設標準和課程建設方案,內容覆蓋課程教學實施的全過程要素。
根據課程調研分析、整理的結論,以藥師職業崗位工作過程為主線,重點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學會問病薦藥。課程組參照《零售藥店經營服務規范》中的常見病癥目錄和執業藥師資格考試大綱,以內科、婦科、兒科常見疾病為主,其他臨床分科常見疾病為輔,對教學內容加以優化、重組。組織編寫校本教材、實訓操作手冊,重新制定了課程標準和授課計劃,并且聘請企業(行業)專家對其質量進行把關,教學任務由課程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共同完成。
課程教學項目采取理實一體化設計,融入愛崗敬業、關愛生命等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探索藥品行業的課堂思政教育方式。選用以問題為導向的PBL教學法、以臨床病例為基礎的CBL教學法和角色扮演法為主要教學方法,并將多種方法相結合展開教學。改變先講授、再病例分析的教學模式,逐步強化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升臨床知識應用能力。將課前任務、課堂討論、技能操作、出勤紀律等過程性考核比例調整為50%,逐步弱化終結性的期末卷面考核。
一是學院教學工作部每學期常規性組織專家開展三期教學檢查(期初、期中、期末),對課程教學的準備、運行及完成情況進行全面診斷。二是學院開展課程立項評選,對照課程建設標準、任務點及完成情況進行常規性診改。三是通過平臺在線監控,實時采集數據,對課程運行質量進行監測,定期發布采集數據,扎實推進課程的實時診改。四是課程組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對照課程建設標準自查自評課程建設進度、階段性成效、存在問題及下階段的改進內容。除此以外,每學期還有學院督導專家隨堂聽課、學生評教等,以及開展企業專家、家長、畢業生等多方復診。對照課程建設標準的質量控制點,及時發現問題,確定課程目標達成度,促進課程質量螺旋式提升。
根據診斷產生的數據,對課程相關建設內容進行及時預警糾偏、實時整改。診斷若是出現未能達到目標的預警內容,應及時進行補充完善,并返回至設計環節重新設計;診斷若是出現新的問題,課程組應組織學習、展開調研,創新解決新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目標達成后,再次確立新目標,開展下一輪的螺旋式診改。
通過對臨床醫學概要課程“8”字質量改進螺旋體系的實踐探索,“五縱”系統與“五橫”層面相互交織、相互依存并有機融合。課程診改的實施,在人力、物力、財力及制度上需要“五縱”系統的支撐和保障。堅持“需求導向、自我保證、多元診斷、重在改進”的工作方針,形成共識統一、上下聯動、全員參與的良好局面。聚焦區域產業發展,以專業建設需求為目標、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為標準、實際基礎現狀為起點[4],瞄準目標、找出差距,創建“8”字質量改進螺旋體系,實現課程教學質量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