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南,柏青楊,王紹清,張 寧
(齊齊哈爾醫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1],通過在線學習、移動學習等多種學習方法實現教育目標,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成為教師面臨的新的挑戰,也是當前“互聯網+教育”時代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外科診斷病理學教學中,嘗試應用藍墨云班課平臺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既能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又能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對外科診斷病理學教學具有促進作用。
藍墨云班課基于移動互聯網,能滿足教師和學生課堂互動與實時反饋的需求,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實現師生實時互動、資源共享[2],使手機從學生打游戲、聊天的工具變成學習工具,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學習,且操作簡便。外科診斷病理學是病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以各種疾病的病理診斷為中心任務,實用性非常強。它的任務是對有關疾病做出明確的病理診斷、提供可能的病因學證據或線索,臨床醫生根據病理診斷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案,是臨床醫學、病理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科學思維能力。通過藍墨云班課平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了解外科診斷病理學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對所學知識進行分類和深入分析,進而歸納、概括、綜合,構建知識框架,實現知識內化。
藍墨云班課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使教學活動隨時隨地進行,而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延伸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藍墨云班課的主要環節:教師創建班課,告知學生班級邀請碼、學習要求、學習進度、考試安排;了解班課成員學習進度和經驗值,課堂簽到;上傳班課資源,如教案、視頻、課件以及課程信息;組織班課活動,包括討論、測試、答疑投票、問卷調查、頭腦風暴等。我們將教學重點放在課前自主預習和課后知識拓展上,課前把病例上傳班課,如一位老年男性肝硬化晚期患者,有腹水、脾腫大等臨床表現,讓學生分析這些癥狀產生的原因,課堂上講授肝硬化的病理改變是肝細胞變性、壞死,纖維組織增生,肝細胞結節狀再生致使假小葉形成,導致門靜脈高壓和肝功能下降,出現腹水、脾腫大、痔靜脈曲張和上消化道出血等表現。給學生留思考題,如該患者應如何治療(保肝、利尿、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等,減少肝細胞損傷和腹水形成,必要時采取切除脾臟等手段延緩病情惡化)。學生通過藍墨云平臺隨時隨地學習,也可以就不懂的問題隨時與教師和其他同學線上溝通,師生互動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這樣的學習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主動性,有利于學生課后鞏固所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習壓力。
重新設計課程內容。傳統的多媒體教學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配合使用多媒體技術,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學生學習興趣不足,對多媒體教學模式產生審美疲勞[3]。要想在手術過程中初步判斷病變的良、惡性,選擇冰凍活檢組織等,就需要醫生有較強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而這些都有賴于對臨床診斷大體標本的觀察和鏡下診斷的綜合分析。因此,我們要求學生先繪制思維導圖,然后提交PPT。
重新設計教學過程。在不打亂正常教學秩序的基礎上增加互動環節。講解病變組織器官的大體標本觀察和肉眼診斷時,介紹此病理變化的形成條件、類型、好發部位、轉歸及對機體的影響等。使每個標本、每張切片不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動態變化的。教學資源隨課程進度逐步推送,只介紹重要知識點,引發學生思考。人文精神培養對醫學生十分重要,應指導學生在臨床診療過程中,根據病理診斷結果對患者實施相應的治療措施。
改革考核形式。除常規選擇題外,增加圖片測試題,利用投票形式進行測試。教師可通過云數據實時觀察學生學習情況,以發放經驗值的形式激勵學生學習,學生為了獲得更多經驗值,學習動力十足[4]。教學過程中,利用藍墨云班課的“問卷調查”工具收集學生意見、了解教學反饋,在此基礎上修改教學設計,調整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利用“作業”和“測驗”工具檢測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藍墨云班課平臺完整記錄了學生教學資源學習情況、參與討論的次數和內容,協作學習時的資料貢獻情況,提問內容、次數及心得體會等,而這些都是教學評價的依據。
傳統課堂上,學生互相交流、協作,而網絡課堂缺乏情感交流,資源呈現形式單一,學生易產生孤獨感,學習積極性下降,不利于交流溝通和合作精神培養。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融入藍墨云班課,結合數字平臺、板書、繪圖等手段,建立外科診斷病理學綜合教學模式,注重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密切結合,采用以病例為先導、問題為中心的討論式、啟發式教學,使學生掌握外科診斷病理學知識,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外科診斷病理學教學水平與教學效果,培養符合現代醫學要求及醫學教育國際標準的病理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