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立勇
就業是民生之本,培訓是就業之基。技能培訓作為增強勞動者職業技能、提升勞動者就業競爭力的有力舉措,深受廣大勞動者的歡迎。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受組織形式、資金使用、培訓專業等因素所限,傳統的技能培訓存在組織困難、培訓人數少、針對性不強、資金兌付風險大等問題。為全面落實十九大“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要求,進一步做好鄭州市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作,該市在創新培訓模式、爭取財政支持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技能培訓相親項目”就是政府牽線搭橋,實體店和勞動者按照雙方自愿的原則互相選擇,由實體店通過“以工代訓”的形式,為勞動者提供“一對一”的見習技能培訓。鄭州市二七區按照“一店一特色、一店一技能”的原則,通過社區(村)、鄉鎮街道層層推薦上報和區人社局實地考察,在全區范圍內遴選出100家培訓實體店,供學員按需選擇。100家實體店各具特色,散布于全區大街小巷,為轄區勞動者提供糕點制作、特色烹飪、家電維修、汽車修理、縫紉、花藝等技能培訓。強化激勵保障,將項目納入“溫暖二七”項目庫,由區財政每年拿出20萬元專項經費,年底由區人社局對百家實體店進行考核,對評出的5家“明星店”一次性給予8000元獎勵;10家“示范店”給予5000元獎勵;30家“愛心店”給予2000元獎勵,其他實體店設參與獎,激發實體店的參與熱情。該培訓模式針對性更強,改傳統的多人集中培訓為真正的面對面、手把手培訓,實操性強,受訓者學習意愿高;靈活性更大,培訓時間可以是半年,也可以是一周,大大方便了參訓者;100%免費,不論是學習糕點制作,還是汽車維修,也不論時間長短,完全不用勞動者出一分錢;培訓效果更好,“以工代訓”讓參訓者不僅掌握了一門技能,也積累了創業經驗,為今后自主創業和就業打下了堅實基礎。“技能培訓相親項目”開展一年半以來,共有1300多名勞動者通過“真刀真槍”的培訓掌握了一門實用技能,其中1000余人成功實現就業,100家實體店也因此解決了短期工“招工難”的問題,達到了勞動者和實體店“雙贏”目的。
對農村勞動力大規模開展技能培訓必須對各級政府壓實責任。鄭州市每年將技能培訓列入政府為民承諾“十大實事”內容,并將培訓任務分解到各縣市區政府,各縣市區進一步對所屬鄉鎮、辦事處下達職業技能培訓目標任務,每季度進行目標考核。基層鄉鎮、辦事處根據轄區產業發展狀況、崗位及勞動力培訓需求情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進行多專業多形式的針對性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中牟縣,2018年以來,開展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58期,鄉鎮、辦事處投資約163萬元,培訓人員5067人,培訓專業非常實用。如劉集鎮投入資金61萬元,對65名有挖掘機、工程機械、電工專業培訓需求的農村勞動力進行培訓,全部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涉及培訓資金人均近萬元,全部由基層鄉鎮財政承擔;東風路辦事處投入資金27萬,培訓農村勞動力165人,專業涉及烹飪、電工、月嫂等;大孟鎮投入資金4.7萬元,對140名農村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專業涉及綠化維護、月嫂、中式面點。基層鄉鎮、辦事處對職業技能培訓的投入,提高了農村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為最終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所謂“三單聯動”培訓,就是企業和個人發出用人、培訓“訂單”,人社部門提供失業求職人員“名單”,培訓機構制定培訓“菜單”,最后由政府買單的技能培訓形式。2015年,新密市就業部門借鑒上海市泗涇鎮的經驗做法,大膽探索嘗試“三單聯動”技能培訓工作,2016、2017年圍繞農村富余勞動力、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等重點人群,逐步在全市進行推廣,走出了一條新形勢下免費職業技能培訓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培訓效果和社會成效。一是收集需求“訂單”。市人社局以網格、鄉鎮辦勞保所為依托,每年初對全市各類企業用工(空崗)情況、員工培訓意向進行專項調查,建立全市企業用工、員工培訓信息數據庫,準確把握企業用工和個人培訓需求“訂單”。二是掌握培訓“名單”。對全市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培訓意向情況開展調查,特別是對返鄉農民工、富余勞動力、貧困人員、拆遷農民等重點調查,精準掌握培訓、就業“名單”,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制定培訓“菜單”。以定點培訓學校為主導,按照“學什么教什么、需要什么專業設置什么專業、需要什么教師聘請什么教師”的原則,為企業和勞動者量身定制培訓方案,突出培訓“菜單”的針對性、實用性、實效性。三年來,新密市共開展“三單聯動”技能培訓81期8678人,其中企業員工提升性培訓17期2030人,農民培訓30期4204人,貧困勞動力培訓33期2444人。在每期“三單聯動”培訓結束后,根據培訓“菜單”,及時推送崗位需求“訂單”,現場舉辦參訓人員專場招聘會,從而實現了培訓與就業的無縫銜接,提高了就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