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印度教徒報》12月21日文章,原題:一場保持中國外賣生意繁榮的競賽工作日里,中國大多數白領往往會進行精心的午餐前準備。不論是北京、上海、深圳還是其他數以百計的城市,人們離開辦公室和計算機屏幕,來到一些購物綜合體的底層(就餐)。
但(現在)更多人喜歡待在室內舒舒服服地點食物和飲料。中午時分,外賣送餐員在繁忙的街道上不顧一切地向前沖,搶時間將食物送到消費者手中。
外賣送餐不得不遵守極其嚴格的時間限制。通常的“經驗法則”是:半徑3公里之內的外賣訂單任務必須在大約半小時之內完成,包括食物烹飪的時間。這通常會給送餐人員帶來巨大的壓力,他們騎著電動自行車涌向街頭——很多人會在送餐路上遭遇嚴重的事故。
“我認為80%的事故是由于送餐時間太緊張引起的”,外賣小哥余勇(音)說。外賣平臺會對未能按時送達的送餐員罰款。
去年,中國的食物外賣交易總額達到了驚人的5000億元人民幣。到2023年,這一市場規模預計將增加3倍。外賣行業的兩大競爭對手——美團和餓了么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日本《日經亞洲評論》稱,兩家公司至少雇用了570萬外賣送餐員。美團占據了52%的市場份額,餓了么(43.9%)緊隨其后。
但外賣平臺的成功背后也存在著巨大的負面影響。政府的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上海每天平均發生兩起涉及外賣送餐人員的事故。
今年8月,臺風“利奇馬”襲擊上海,但兩大外賣平臺仍然派送餐員頂著臺風送餐。此舉招致了廣泛批評。▲(作者阿圖爾·阿內加,陳一譯)
環球時報201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