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平 李雙
[摘要] 目的 分析影響血液調劑管理質量的相關因素,對血液調劑過程實施動態管理,保證血液調劑順利進行。方法 通過統計2013—2017年血液調劑類別和頻次,分析流程對血液調劑管理質量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剖析。結果 2013—2017年間血液調劑次數共152次,且調血次數及血量逐年遞增。結論 血液調劑是季節性、階段性血液緊張時期緩解臨床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只有掌握血液調劑管理的關鍵環節,才能建立穩定有效的血液調劑聯動平臺,做好應急血液供應保障,滿足臨床用血需求及質量安全。
[關鍵詞] 血液調劑;應急;臨床用血;血液安全;供應保障;管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 R33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10(c)-0159-04
Blood Transfer Management and Related Factors Analysis
ZHANG Hui-ping, LI Shuang
Changsha Blood Center,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41000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blood transfer management, and to implement dynamic management of the blood transfer process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blood transfer. Methods By analyzing the type and frequency of blood transfer in 2013-2017, the related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blood transfer management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number of blood adjustments was 152 between 2013 and 2017, and the number of blood tests and blood volum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Conclusion Blood adjustment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linical supply and demand during seasonal and staged blood stress. Only by mastering the key links of blood management, can we establish a stable and effective blood transfer linkage platform, ensure emergency blood supply, and meet clinical blood demand and quality safety.
[Key words] Blood adjustment; Emergency;Clinical blood;Blood safety;Supply guarantee;Management quality
為提高調劑血液運達調入血站的及時性、質量與效率,應考慮調出血站所提供血液的保存環境以及運輸狀態對血液新鮮程度和質量的影響[1]。為此對2013—2017年調劑用血情況就質量管理及保障措施作了初步的總結,探討了應急血液調劑過程相關影響因素,為今后血液應急調劑質量管理提供思路和借鑒。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中心2013—2017年血液調劑情況。
1.2 ?方法
統計血液調入調出情況、歸納總結外調血頻次及血量,把握外調血需求類型及動向,理順外調血管理的關鍵環節,從而在血液調劑管理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議,保障血液的及時供應及質量安全。
1.3 ?統計方法
通過血站采供血管理信息系統管理軟件查詢數據(唐山市啟奧科技有限公司),民科采供血采集軟件對血液調劑情況進行統計匯總。
2 ?結果
2.1 ?省內調出情況匯總
統計2013~2017年省內調出血液情況,血液總量達5 740.45 U,血液品種有普通紅細胞、血漿、血小板、還有RH(-)紅細胞,其中血小板和RH(-)紅細胞調血逐年增加,具體情況匯總見表1。
2.2 ?省內調入情況匯總
統計2013~2017年間省內調入血液情況,總量高達18 879.25 U,調血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2016年、2017年均達到8 000 U以上;調劑血液品種包括普通紅細胞、血漿、血小板、還有RH(-)紅細胞,其中血漿調入量逐年增加明顯,具體調血情況見表2。
2.3 ?省外調出情況匯總
統計2013~2017年往省外調出血液情況,調血品種僅限于紅細胞,調血量逐年上升,主要用來支援北京、武漢和江西,具體調出情況見表3。
2.4 ?省外調入情況匯總
統計2013~2017年省外調入血液情況,僅2017年4月因季節性血液緊張調劑了紅細胞1 000 U,主要原因是因為血液緊張時,首先考慮從本省進行血液調劑,如果省內沒有辦法調劑情況下,才會考慮從省外調血,調血具體調劑情況見表4。
2.5 ?調血頻度匯總
統計2013~2017年的血液調劑次數,共計152次,且調入、調出頻次均在逐年遞增。具體情況匯總見表5。
2.6 ?調血需求類型
統計2013—2017年血液調劑情況,共152次,調血次數及血量逐年遞增。調血需求有以下幾種情況:①自然災害;②血型偏型:血液調劑是糾正血液偏型較好的手段之一;③特殊病例和稀有血型需要[1],見表1、表2省內調血;④政策性調血:因季節和氣候影響血液采集不足,臨床供血出現暫時性緊張,在上級衛生行政部門的協調下進行血液調劑,見表3、表4省外調血。
3 ?討論
血液是一種稀缺資源,在醫療救治[2]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臨床用血需求呈上升趨勢,季節性、結構性血液緊張普遍存在,跨地區血液調劑[3]是緩解供需矛盾,保障臨床用血的重要手段。在血液調劑過程中,如何保障既滿足臨床及時用血需求又保證血液質量和安全,如何實現跨地區調劑血液從血管到血管的質量監控,保證血液可追溯性,是值得分析和探討的問題。通過總結近年來血液調劑過程影響因素及存在的質量安全隱患,得出結論,為保障應急調劑血液的質量和及時性,血液調劑過程應從以下幾個環節加強管理。
3.1 ?血液調劑首先要遵從法規及相關要求
《血站管理辦法》第四十一條:因臨床、科研或者特殊要求,需要從外省、自治區、直轄市調配血液的,由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組織實施。即血液調劑需經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許可。
3.2 ?要加強血液調劑過程管理及質量控制
首先是聯系血液調劑單位,加強與調血單位的溝通至關重要[4]。充分溝通好調劑血液品種、血量、規格、血型比例等,明確血液品種規格及有效期等。
做好調血出庫前準備。提前做好出庫前準備,可以縮短應急血液發放臨床的時間。根據庫存和接收方的調劑要求,計劃可調劑血液產品及血量,根據所需要出庫的血量,安排好相應的工作人員,使出庫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
做好血液出庫[5]前的嚴格質量檢查。(1)嚴格出庫前的血液質量檢查:標簽完整、無漏血、無渾濁、無凝集、無氣泡、無絮狀物、無重度乳糜、顏色正常、無超量或少量。(2)應盡量按對方要求備血,血液質量要符合要求,規格還要盡力單一,盡量不要給對方血站造成太多困擾。2017年中心外調血質量出現過的問題有以下幾種情況:①標簽。標簽脫落,標簽皺褶或不完整,標簽油墨脫落不清晰,條碼確實一半的,沒有交叉合血簽的等等。②血漿破袋。血漿冷凍后導管處脆性大,邊緣菱角鋒利,如再加上凍漿不平,長途運輸時容易撞擊導致破袋。③乳糜血。外調血長途運輸后入庫難以發現乳糜血情況,靜止分層以后發現嚴重乳糜。④規格太多。外調血不規則量的血液太多,會增加接收血站入庫的困難。
包裝及裝箱應符合標準要求。考慮到運輸的路程及時間對質量的影響[6],包裝應有特殊的方法和要求,防止血液破袋,松軟,擠壓,辮子管纏繞打結。①血袋包裝:建議紅細胞透明袋包裝、透明袋不要太薄,血漿紙盒包裝,且材料要結實,字跡應不容易褪色。②血液裝箱[7]:血液應按不同血型、品種、規格分別裝箱,路程近的可用血液運輸箱加冷媒;路程遠可用泡沫包裝盒放冷媒,用冷鏈車運輸。③標識:裝箱后均應在箱體外面注明血型、血液品種、規格、血量或袋數,溫控要求,目的地、聯系人電話等,且做好安全提示標識,即防摔、防震、防擠壓及溫控要求等。
血液運輸[7]過程加強冷鏈控制[8]。出發前準備應提前開啟冰箱或冷鏈車的溫控裝置,做好血液運輸前溫度準備。運輸過程應實時監控,應配備溫度計或自動監控設備,路程較近,可用運輸箱運輸,路程較遠、量多建議用專業冷鏈車運輸 ,必要時航空運輸或鐵路運輸。不管用什么運輸工具,應實時監控運輸過程溫度[9]在有效范圍,保障血液質量。
外調血液接收及入庫環節準備及質量檢查[10]。①應提前做好接收前的準備,準備好待儲存血液的冰箱或冷庫位置,之前未啟用的冷庫或冰箱應做好接收前的清潔消毒,設備確認等,并提前接上電源預冷,做好儲存血液的溫度準備。②血液入庫前質量檢查:包裝是否完整、溫度是否在合格范圍內。核對血液數量和品種,根據實物核對出庫單、數據是否完整。逐袋檢查血液質量,是否有被擠壓,是否有標簽脫落,是否溶血、破袋、漏血等。
數據對接應提前進行。因各血站血液信息管理系統[11]的不同,外調血數據的對接是出現問題最多的環節,2017年中心調血過程存在諸多數據對接問題:①軟件不同,產品名稱相同,產品碼不一致,接收和臨床發放時需要改系統設置才能出入庫,大大增加了出庫錯誤的風險,增加了不安全隱患;②軟件相同,血液產品名稱不一致,一個叫懸浮去白一個叫去白懸浮,導致臨床多家醫院困惑不解;③數據導出格式不一致,多次重發數據才能對接上;④條碼打印不清晰甚至有缺失,掃碼有誤,手工輸入,增加人為差錯風險,醫院投訴增加;⑤軟件無法兼容,只能重打標簽,逐袋錄入,增加了人工操作的質量隱患。所以,進行血液外調時,初次對接,血液發出方應及時通過郵件,將數據發送給血液接收方,讓接收方提前做好系統數據對接準備,必要時應請雙方的信息系統專業人員協同解決數據接收問題,避免因數據問題影響血液接收和錄入。
及時進行血液信息登記錄入。合理安排合適的工作人員,進行血液入庫登記,保證外調血液到站后迅速有序地完成入庫。必須重貼簽的,應提前做好重貼簽的相關人力物力準備。每清點完一批及時入庫保存,減少在冷庫外停留時間,如調入血量短時間不能全部完成錄入,則考慮先暫存冷庫,分批錄入。
外調血儲存及質量檢查:①放行至合格庫的外調血,建議與站內采集血液分區存放,按血型、品種、規格、調劑單位、采集時間先后順序分類存放。②儲存24 h后質量檢查。外調血錄入至待檢庫以后,質量管理部門應對外調入庫血液質量進行抽查,合格以后方可放行至合格庫。抽查一定量的紅細胞離心或放置24 h,觀察顏色是否正常、是否有重度乳糜、溶血情況及有無凝塊。
外調血臨床發放:外調血品種、產品碼、制備方法如與本單位常規發往臨床的不一致,則應提前告知醫院,否則會造成醫院的不滿反饋和投訴。建議發放方式:集中時間發放;集中用血單位,出現問題集中在某幾家大醫院,容易解決。如發現質量問題,應按常規退血程序受理。
3.3 ?分析血液調劑過程影響因素,建立有效血液調劑平臺
通過對血液調劑過程的疏理,總結與不同血站血液調劑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優化流程,加強管理,提高工作效率[11]。①條件允許時,優先考慮從信息管理軟件相同的血站進行調劑。②速凍制備不平整的血漿因長途運輸和多次搬運容易破袋,盡量不考慮外調或優先血漿制備平整的血站。③聯系外調時應事先協商好品種、規格、血型比例、數量、效期要求,并加強調血過程實時有效的溝通,比如血液什么時候準備出庫,預計什么時候到達,具體聯絡人等,好讓對方提前做好相關工作的安排。④工作人員要充分了解對方血站信息系統,要熟悉各軟件系統對接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項,便于血液及時入庫。⑤對于有些血站經常出現不符合規范要求的,或者質量問題較多的應及時與對方反饋,提醒或者建議其加強改進。
縱觀目前血液調劑情況與現狀,有幾方面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與思考。①如何將外調血質量管理納入血站質量管理體系,明確相關流程及規范要求。因外調數量和頻次少,血液調劑的質量管理和監督往往被大多數血站忽略,沒有得到充分關注,各環節納入質量體系給予受控的不多,相關制度及流程不夠完善,比如外調血是否需要再檢測、重貼簽;有質量問題調入和調出單位雙方的職責如何明確;外調血如何進行質量抽檢;等等。②全國血液條碼編碼方法及采供血計算機管理系統軟件不統一現狀是血液調劑難以實現或調劑不順暢的重要影響因素[12]。不同軟件系統的外調血液不能通過計算機系統直接錄入,發往臨床,需要更換標簽,增加了潛在的質量隱患;增加了血液進入接收單位的錄入時間,導致血液不能及時入庫、出庫;臨床也會花時間去適用新的血液相關信息錄入方式,延誤正常合血程序,甚至導致輸血時間的延遲,服務投訴增加等,諸多不順暢因素也導致各血站在血液緊張時期,除非臨床急救需求,一般情況不會主動進行血液調劑。③血液長途運輸方式、包裝、冷鏈控制[12]等環節的規范化管理;血液是特殊物品,在遠程運輸過程需要特殊包裝,全程冷鏈控制,有防止被擠壓、破損、溶血等相應措施,建議制定血液調劑長途運輸規范管理機制,保障血液遠程運輸的血液質量。④突發事件[13]血液供應聯動機制建設。建議各省市根據本區域特點建立科學合理的突發事件應急血液供應聯動機制[14],制定應急血液調劑定期進行模擬演練或可行性評估,建立長期、穩定、有效的血液調劑平臺,共同做好血液供應保障工作。
[參考文獻]
[1] ?李麗.新形勢下稀有血型血液的供應保障[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14):2183-2184.
[2] ?于曉紅,薛娟,仲霄鵬,等.血液應急保障在南沙島礁某醫院圍術期緊急醫療救治中作用[J].海軍醫學雜志,2017,38(4):295-296.
[3] ?雷煒,楊長思,潘仙,等.跨地域采供血聯動應急保障機制建立初探[J].廣西醫學,2018,40(6):729-731.
[4] ?高加良,鄭家生,何毅,等.應急調劑血液的質量管理及保障措施探討[J].中國輸血雜志,2008,21(8):633-634.
[5] ?周華平,李阿中,陸盈.“7·23”甬溫線動車特大事故應急跨地域血液聯動的血液出庫體會[J].中國輸血雜志,2012,25(1):13-14.
[6] ?葛旭輝.青藏高原地區長途運輸對血液質量安全的影響[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8,20(6):623-624.
[7] ?楊慧,蔡愛玲,劉兆文.血液運輸箱內冷源板放置方式對血袋保溫效果的影響[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8,20(6):607-609.
[8] ?嚴陣,董長征.淮安市“血液冷鏈”框架的建立與實施[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8,29(9):1089-1092.
[9] ?盛男.配送血液運輸過程中冷鏈溫度監控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5,12(34)168-170.
[10] ?張偉東,方春燕,寇晨崢,等.外埠調入血液接收和發放流程優化的實踐[J].中國輸血雜志,2018,31(9):1047-1049.
[11] ?呂萌.關于建立全國一體式血站信息管理系統的研究[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2017,1(6):165.
[12] ?葛旭輝.探討青海高原地區血小板汽車長途運輸時的冷鏈控制[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8,31(8):641-642.
[13] ?馮晴,孟忠華.呂杭軍.浙江省血液應急保障快速響應機制的探討[J].中國輸血雜志,2015,28(3):329-331.
[14] ?劉晗,王琳楊,文玲.天津港“8·12”爆炸事故血液應急保障和后期分析追蹤[J].中國輸血雜志2015,28(12):1436-1438.
(收稿日期:2019-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