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育紅
戲曲是由古代的祭祀活動演化而來。祭祀活動的根本是祭神,表達人們對神的敬仰以及期望神為人們降福。在祭祀中固然有表演成分,但是更多的是表達真實的需求,表演是為了配合祭祀活動的目的。其發展到戲曲,已經完全脫離了祭神的目的,轉變為一種形式上的模仿。戲曲表演就是借助古代祭祀的形式,將藝術內涵賦予其中的新型文化形態。隨著戲曲的不斷發展,它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的藝術形式。戲曲表演具有明顯的藝術特征,每一個角色都有其表演規律。
作為戲曲中不可忽視的角色,戲曲彩旦具有很強的表演藝術特征和規律,本文從表、做、念、唱、笑五個方面闡述戲曲彩旦表演,并分析戲曲彩旦表演規律。
一、戲曲彩旦表演概述
彩旦是戲曲中的重要角色,它是由優娼發展而來,最初是為了展示娛樂功能、服務統治階層的一個特殊角色。它有兩個功能,一是扮丑調笑,二是諷刺。漢代的東方朔就是這樣的角色。后來戲曲表演當中加入了這種功能角色,保留了這兩種功能,逐漸發展為后來的彩旦。彩旦也叫丑旦,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它和老旦、小旦等角色相比,表演規律有很大的差異,一方面,和表演角色的定位有關系;另一方面,與其特殊的人物設置有關聯。彩旦在語言和行為、裝扮等方面與其他角色相比都有明顯的差異,其表演規律也獨樹一幟。筆者通過分析表演藝術,嘗試將其表演規律提煉出來。
二、戲曲彩旦表演藝術特征分析
彩旦具有很強的表演藝術特征,角色的復雜性和難度是公認的,要想駕馭這個行當,需要很強的表演基本功和表演素養。幾乎每一部戲曲中的彩旦都起到調節氣氛、渲染舞臺效果的作用。彩旦可以讓人發笑,但是讓人發笑的不一定就是優秀的彩旦,它內在的表演藝術還有很大差異。本文對其表演藝術特征進行分析。主要從表、做、念、唱、笑五個方面加以分別敘述。
第一,表。表就是指表演,彩旦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表演藝術。戲曲是模仿的藝術,彩旦的表結合生活素材加工而成,生活中有很多的人物形象,比如官員、百姓,有奸有忠,有善有惡。如何進行表,要根據所表的對象,以事實為依據,最大化地揭示人物形象,要符合人物的基本特征,塑造人物的標志性格。一個出彩的彩旦,可以讓一幕平淡無奇的戲曲變得富有藝術感染力和魅力。
第二,做。做是指演員的身段、臺布、手勢、眼神等基本功。優秀的彩旦可以通過自己的微表情和微動作產生不一樣的藝術魅力,從這里可以發現彩旦其實是借鑒了文小生和花旦的一些特征。比如手勢就是借鑒了花旦的手勢,眼神則是借鑒了凈旦的眼神,身段則是借鑒了老生的一些特征,所以彩旦某種意義上說是戲曲表演當中最具看點的行當。優秀的彩旦一個眼神就可以透露出感情,一個身段就富有意味,可以將身段、眼神、語言渾然一體,流暢地表演出來,起到豐富的舞臺效果。
第三,念。念是指念白,也稱白活。彩旦的念有很多類型,比如有韻白、生活白、自然白、干板白、貫口白、暗板貫口白、說板白、說白、令子(大念、小說)等,難度很大,很考驗彩旦演員的能力,彩旦演員首先要具備口齒清楚、咬字輕盈等能力才可以完成念白工作。
第四,唱。唱是指唱腔與唱功。一般而言,彩旦的唱腔很少見,主要體現在唱功上面。彩旦的唱功有鮮明的藝術特征,比如演員在演唱時非常注重舌尖的靈活性。具體演唱時,演員要具備扎實的唇功,吐字當中要體現明亮的感覺,聲音聽起來十分渾厚爽亮。彩旦的唱功很豐富,藝術特征十分明顯,比如在快唱時有一種流暢的藝術感,在慢唱時又覺得十分耐聽,在悲唱時總給人一種動情的感覺,在樂唱時又十分的傳神。一般而言,彩旦唱功主要以大本嗓音(真聲)為主,有些時候也會聽到小嗓(又稱二本腔,假聲),唱功高超的彩旦演員可以將真假嗓完美地結合起來,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韻味。
第五,笑。笑是指笑的類型和笑法。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笑法。這部分是彩旦最出彩的地方,也是最大的看點。彩旦的笑通常分為快笑、慢笑、大笑、喜笑、悲笑、冷笑、偷笑、狂笑、怪笑、瘋笑、苦笑、噴笑、老人笑、無聲笑、唱中笑、喜轉悲笑、悲轉喜笑等。不同的笑技巧不同。例如,大笑時要利用假嗓,表演稍微夸張一些,肢體也要配合;怪笑時,真假嗓相互轉換,表情要配合。這是彩旦表演最具特色的地方。
三、戲曲彩旦表演規律分析
戲曲彩旦表演是有規律可循的,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具體分析。
(一)利用性別差異增加表現力
彩旦具有喜劇性,它的喜劇效果通常利用性別差異來凸顯,女彩旦尤為突出。
在一些戲曲當中,彩旦通常是扮演婆婆的角色,由于年齡偏大,也叫做“婆子丑”。根據考證,婆子丑是從唐朝《唐戲弄》的“弄假婦人”當中蛻變而來,“弄假婦人”是說女性形象的塑造是由男性來完成的。其利用瘋瘋癲顛、仍具男性化的嗓音來達到喜劇效果,觀眾從這種不和諧的形象當中體驗到彩旦的表演樂趣,如裝瘋賣傻、語言粗野、舉止粗魯等,這都是利用性別的反差來增添藝術效果。當然這種生活丑的例子不勝枚舉,彩旦要做的是將生活丑上升為藝術丑,這就需要在語言和行為等方面進行藝術加工處理,從審丑的視角進行反向表演,從而產生一種特殊的效果,它利用藝術的否定存在來烘托生活的美。這種規律是比較固定的規律,也是比較常見的規律。
(二)從禮教出發然后回歸禮教。
戲曲反映的是古代文化價值觀,禮教在其中十分突出,可以說古代戲曲都是在禮教的范圍內展開情節敘述。彩旦也是如此,其人物形象設定都符合禮教的模式。例如,男彩旦大多為仆人、小吏;女彩旦大多為媒婆、婆婆等。這些人物大多是社會底層,身份卑微,通過調笑滑稽取鬧來達到精神放松的效果,或者是進行語言諷刺來滿足內心的失落感,這是一種古代的“阿Q精神”。
(三)女性壓抑的不斷釋放。
由于彩旦的特殊人物形象和地位設定,結合禮教的時代背景,女性壓抑的情緒釋放是戲曲彩旦的表演規律之一,通過表演,來暗自完成這樣一種釋放。質言之,這種丑,是從主流的視角出發的,是不合禮教的。禮教下的女性是普遍壓抑的,通過扮丑來釋放心情的壓抑,這是常見的表演套路。
彩旦表演有著說不完的話題,它的表演特征和規律很多,本文從基本的一些方面進行了分析。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群眾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