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大規模的勞動力流動為城市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同時也深刻影響著農村家庭的福利狀態。本文對勞動力流動影響農戶福利的作用機理進行分析發現:通過實現就業轉移、提升農業生產和土地利用效率及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勞動力流動能夠有效促進農戶經濟福利的提高。從非經濟福利的角度,通過改善經濟基礎、轉變思想觀念,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的主觀心理條件的福利水平得到提高,同時又因家庭角色的缺位導致家庭關系疏遠、閑暇時間減少。
關鍵詞:勞動力流動;農戶福利;影響機理
中圖分類號:F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9)11-0020-03
一、 引言
家庭福利是全球共同關注的問題。從1994年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提出的《行動綱領》,到二十世紀初聯合國確立的千年發展目標,再到2002年第二次老齡問題世界大會通過的《政治宣言》,均強調了提高家庭福利水平、降低農村貧困發生率的發展理念。為改善民生,我國各級政府積極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廉租房、農資綜合補貼、新農村合作醫療和義務教育“兩免一補”等一系列措施,基于家庭責任構建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即社會福利“家庭化”。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的農村家庭正經歷著深刻的變化。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88億人,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出于提高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水平等原因,大量勞動力從農業部門轉向非農部門、從農村流向城市。但是,勞動力流動真的能夠提高家庭福利嗎?對家庭福利的哪些維度產生影響?作用機制是什么?學者們大多基于微觀調研數據研究勞動力流動的農戶福利效應,對其內在作用機制的探討相對缺乏,并且這些研究基本都是基于經濟福利的視角。在物質文明相對發達的今天,在致力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大背景下,僅以經濟收入作為評估家庭福利的指標,未免顯得不夠全面。因此,本文嘗試從家庭經濟福利和非經濟福利的多個維度梳理勞動力流動對農戶家庭福利的影響機理,以期通過表象見本質。
二、 勞動力流動對農戶經濟福利的影響機理
在理論上,中國農村普遍存在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既是個人與家庭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所做出的微觀決策,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從微觀個體層面上看,個體選擇外出打工最直接的目的便是脫離農業生產方式,獲得更高的勞務報酬,進而達到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家庭福利的最終目標。從宏觀經濟層面上看,城鄉、地區和部門間的勞動力流動盤活了由于農業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導致的剩余勞動力資源,提升了全國范圍內的勞動力要素生產率和資源配置效率,給城市經濟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這是“城市反哺農村”發展戰略的基礎。因此,無論是對微觀個體還是宏觀層面,勞動力流動均可以促進農村家庭經濟福利的提高,其影響機制可以歸納為:
(一)實現就業轉移,提高農村家庭非農收入
就現階段而言,城鄉之間收入差距仍較大,2018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05∶1,二元結構對立依然存在,傳統農業部門大量剩余勞動力的邊際報酬較小,而城市現代工業部門能夠提供較高的工資待遇和較多的就業機會,外出務工可以將農村過剩的勞動力資源與城市的資本要素相結合,就業方式的轉換是從農村家庭獲得非農收入的主要方式,勞動收入的增加是農村家庭選擇外出務工的直接激勵,也是提高農村家庭經濟福利最直接的途徑。再者,農業生產具有強烈的季節性和周期性,不僅容易受到自然氣候的影響,在經濟資源商品化和市場價格自由化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還會面臨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的風險,再加上農業利潤率低和缺少借貸抵押,商業資本和保險不愿意向農村發展,農業資金市場和保險市場發育緩慢結果導致農村資本大量外流,保險規模較小。基于對經營風險的考量,部分農村家庭選擇外出務工,在創收增收的同時有效提高農村家庭的風險抵抗能力,家庭收入來源多元化為農業生產和生活提供保證,從而提高從村家庭的經濟福利水平。
(二)提升農業生產和土地利用效率,提高農村家庭農業收入
①對于部分家庭成員外出務工而非舉家搬遷的家庭來說,勞動力流動能夠促進家庭勞動力分工,緩解尖銳的人地矛盾,在增加非農收入的同時也能保證農業收入,可以有效提高家庭經濟福利。②勞動力流動推進了農業機械化,加快農業新技術的應用,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提高。農民外出務工獲得的收入為農村家庭有選擇地購買和使用現代化的農業機械提供資金保證,同時外出打工提高了農業勞動力的機會成本,使用農業機械能夠節省時間,成為農村家庭經濟理性的選擇。除廣泛地使用農業機械以外,農村家庭還加大了農業科技、生產資料的投入力度和農業新技術的應用,促進糧食單產增加和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這也進一步解放了家庭中的勞動力,形成互促互進的良性循環。③“干中學”效應提升了人力資本,農業生產理念更加先進。傳統農村家庭由于市場消息的閉塞和銷售觀念的落后,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缺乏對市場的有效了解,難以匹配市場的需求,造成農產品供需不均衡的現象普遍存在,農產品滯銷導致農村家庭經濟負擔加重。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以后,把諸多經濟發展的新信息、工作的新經驗以及生產和經營的新理念帶回家鄉,農民有了新的了解價格信息和銷售渠道的途徑,對種植結構和種植產量做出新安排,更能吻合市場的需求,農村家庭的農業收入得到提高。④勞動力流動促進了土地要素的流轉,加快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隨著勞動力外出人數的增多和時間的延長,部分外出務工家庭會采取市場行為將土地租賃給非外出的農村家庭耕種,獲取的土地要素收入增加了家庭的收入來源,同時改變了小農經營的方式,土地的集中便于農戶實現農業經營規模化和現代化,從而農業收入得到提高,家庭經濟福利得到改善。
(三)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助力提高農村家庭經濟福利
我國人多地少的矛盾由來已久,人口逐年增加的同時耕地面積銳減,這種人地關系的緊張狀態迫使勞動力要素轉向生產效率更高的領域。隨著勞動力流動限制的放開和戶籍制度、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城市,尋求提高其邊際生產效率的機會。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也指出,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繼工業化完成之后,勞動力又轉向第三產業。故大規模的勞動力流動有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對農村家庭而言,產業結構的優化對經濟福利的直接影響是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崗位,農村家庭的非農收入得到提高,間接影響是農村家庭可以共享中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成果。除了廣泛的第一、 第二和第三產業,外出務工人員從技術、資金和信息等方面影響著農村三個層次產業結構的發展,使農村各層次的產業結構得到全面優化(趙晶晶,2011)。此外,部分外出勞動力在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之后選擇回鄉創業,這不僅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還能帶動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直接或間接地改善農村家庭的經濟福利水平。
因此,從經濟福利的角度看,勞動力流動不僅可以通過就業轉移,直接提高農村家庭的非農收入,又可以提升農業生產和土地利用效率、推進農業機械化和加快農業新技術的應用來提高農村家庭的農業收入,還可以通過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升級化、農村各層次產業結構的全面優化,直接或間接地提高農村家庭收入水平。因此,勞動流動能夠有效促進農村家庭經濟福利的提高。
三、 勞動力流動對農戶非經濟福利的影響機理
家庭收入的增加是改善農戶福利的重要前提,但收入的增加可能是以犧牲家庭某些方面的非經濟福利為代價。勞動力在地區間和部門間的轉移,無論是對個體還是國家、對家庭中的經濟福利還是非經濟福利,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從微觀個體的層面看,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所引致的收入水平的提高、繁華的城市帶來新的思想觀念,以及家庭角色的缺失會深刻影響到少兒撫育、老人贍養、家庭關系、閑暇活動、主觀心理條件等福利維度的改變,農戶家庭的非經濟福利受到全方位的影響。從宏觀經濟的層面看,勞動力流動對中國地區經濟增長做出顯著貢獻,增加政府財政總收入,在國民收入再分配階段,合理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并加大完善養老、醫療等農村社會保障的資金投入力度,助力農村家庭提高福利水平。在當前新時期“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目標下,家庭福利的構成已經突破僅以經濟收入來衡量的框架,因此我們嘗試從多維福利的視角探討勞動力流動對農戶福利的影響機理。
(一)少兒撫育
通過經濟基礎的改善與思想觀念的轉變,勞動力流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留守兒童的福利水平。農村青壯年選擇外出打工,其子女由父母代為照看,不可否認的是,父母家庭角色的缺失會對子女的健康和教育等方面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但經濟水平提升和思想理念改變對子女撫育的影響是積極的,并且總體來看,勞動力流動對少兒福利的積極影響大于消極影響。
外出務工所獲得的勞務報酬為改善家庭的膳食營養結構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撐,這有利于家庭成員尤其是留守兒童營養水平的提高,從而促進兒童的身體健康發展。此外,如果把教育看成一種消費或投資行為,家庭經濟條件的改善則提高了消費和投資的能力。對一般農村家庭來說,外出務工所獲得的收入除了一部分被用于滿足家庭自身的生活需求外,很大一部分會用來支付兒童的教育花費,并且農村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投資基本上是貨幣投資,非貨幣投資比較少,父母可以通過增加課外輔導支出的方式彌補家長角色缺失帶來的負面影響。再者,外出務工人員所處環境的改變會對固有的思想觀念造成沖擊,會更深切地體會到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在薪酬待遇、工作性質與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從而提高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期望值,這又會對兒童的教育產生積極影響。與此同時,勞動力流動范圍不同也會對子女撫育產生不同的影響,因為勞動力本身對子女的教育會產生正負兩種效應,正效應不會隨著范圍的擴大而明顯增加,負效應則不同,流動范圍越大越會弱化父母對子女的關心和監督作用(谷宏偉、吳華倩,2017),故省內務工和省外務工對少兒撫育的影響可能有差異。
(二)老人贍養
外出務工之于非外出務工的家庭,既是一個增加家庭收入來源的機會,又是一個提升人力資本、獲得信息和資源的機會。成年子女外出務工能夠為留守老人帶來一些有利資源,提供更多家庭支持,例如,營養食品、保健產品和及時體檢等。這些信息和資源能夠幫助老人預防疾病、減少患病風險,治療疾病、生病及時就醫,提高生活水平、改善身體健康狀況。
勞動力流動傾向性較強的年輕人采取務工行為的影響會更積極(Kuhn et al,2011),為創造外出務工的條件,他們會更加關注留守老人的身體健康情況,并且外出打工者和家庭會根據經濟回報和家庭變化對務工行為進行調整。從外出務工人員的性別結構來看,男性是外出務工的主力,但他們在家庭中并不承擔日常照料老人的責任,老人的日常起居與生活照料通常由家庭中的女性負責,故男性外出務工不會對留守老人獲得的照顧造成太大影響;相反的,男性外出務工所帶來的經濟收益成為改善老年人身體健康的有利因素。此外,勞動力流動有助于促進經濟發展,國家財政收入增加,從而間接推動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的覆蓋度更廣,保障農村居民尤其是留守老人享受到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的福利。
(三)家庭關系與閑暇活動
家庭角色缺失致使家庭關系疏遠,勞動時間變長導致閑暇活動時間減少。勞動力流動在為城市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的同時,也給農村家庭生活帶來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家庭關系和閑暇活動兩個方面。外出務工人員是家庭成員的重要組成部分,外出打工對家庭關系最直接的影響便是與家人溝通交流次數和見面次數的減少,盡管現在的通信方式十分便捷,電話通信、網絡視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種不足,但無法代替當面溝通對家庭關系促進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長期缺位家庭生活會導致子女角色和父母角色的缺失,外出務工產生的代際分離會阻斷老人情感交流的方式,精神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子女的學習生活也無法得到父母雙方的參與和互動,勞動力流動會導致家庭關系的疏遠。需要說明的是,這與前文的分析中勞動力流動對老人的健康以及少兒的教育等方面的積極影響并不矛盾。而且,大多數外出務工人員從事的工作時間長、假期少,他們不僅無法給予父母和子女足夠的陪伴時間,自身的閑暇時間也受到擠壓,同時自己所應承擔的部分家務勞動被平攤到家人身上,在家人員的閑暇活動時間也相應減少。
(四)主觀心理條件
勞動力流動引致家庭經濟條件、生活方式和家庭關系等方面的改變,這將間接影響到家庭成員的主觀心理狀態。心理狀態是對農村家庭福利水平的主觀感受,比如工作滿意度、對未來的信心程度、生活滿意度以及幸福程度等。外出務工改變了傳統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工作性質,全新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賦予外出務工人員更高的價值,工作滿意度得以提升,對未來也更有信心。改變家庭生活水平是農民選擇外出務工的初衷,目前來看,外出務工家庭的經濟收入得到改善,除滿足日常生活、教育和醫療等基本開支外,有收入結余的家庭還會進一步購買大額耐用消費品,甚至建造新住宅以改善居住條件,外出務工家庭的生活滿意度更高。同時,外出務工所導致的家庭非經濟福利的損失會對農村家庭成員的主觀心理狀態產生負面作用,幸福程度的衡量會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
四、 基本結論
本文從農戶經濟福利與非經濟福利兩個方面,從微觀個體和宏觀經濟兩個層次,從家庭收入、少兒撫育、老人贍養、家庭關系、閑暇活動、社會保障和主觀心理條件七個維度構建勞動力流動對農戶福利影響的理論分析框架,厘清作用機制的同時預測了勞動力流動對各維度農戶福利的作用方向,現歸納如圖1所示。
勞動力流動對農戶經濟福利起正向促進作用。具體的,通過實現就業轉移,分散經營風險,提高農村家庭非農收入;間接提升了農業生產和土地利用效率,提高農村家庭農業收入;通過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合理化和高級化、農村各層次產業結構全面優化,進而提高農村家庭的收入水平。
勞動力流動對農戶非經濟福利既有正向影響,也有負向作用。具體而言,通過改善農戶的經濟基礎、轉變思想觀念和轉換工作性質,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和主觀心理條件的福利水平得到提高。同時又會因為家庭角色的缺位導致家庭關系疏遠、閑暇時間減少。此外,勞動力流動可以促進經濟發展,推動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從而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度。
根據對勞動力流動影響農戶福利的機理分析,應當持續改善就業環境,提高當地就業市場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以此改善經濟情況和家庭關系。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推進農村養老社會化,通過制度的完善提高留守老人的福利。豐富農村居民的文化娛樂生活,提高農戶生活質量,進而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滿意度。大力發展農村兒童福利事業,多元化留守兒童社會福利體系,以此提高農村兒童福利水平。
參考文獻:
[1]趙晶晶.人口流動對中國農村產業結構的影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2]谷宏偉,吳華倩.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對兒童義務教育的影響:基于CFPS數據的經驗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7(3).
[3]Kuhn R,Everett B,Silvey R.The Effects of Childrens Migration on Elderly Kins Health:A Counterfactual Approach[J].Demography, 2011(1).
作者簡介:
張堯,女,河南洛陽人,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宏觀經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