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全域旅游背景下淮安特色小鎮的現狀,并提出在特色小鎮的開發中,通過合理規劃,結合當地的特色產業、特色文化及生態環境,打造內涵豐富的特色小鎮。同時擴大宣傳力度、重視人才、加強管理等有效措施不斷促進淮安特色小鎮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全域旅游;特色小鎮;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9)11-0057-02
一、 引言
2016年初,國家旅游局李金早提出要轉變旅游發展思路,創新旅游發展戰略,變革旅游發展模式,推動我國旅游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同年,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出《關于開展特色小城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強特色小鎮的培育工作,到2020年爭取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從此特色小鎮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些特色小鎮的培育過程中,一部分文旅小鎮快速發展起來,迎來了全域旅游背景下特色小鎮發展的新時代。
近年來,特色小鎮的發展越來越引起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已取得一些理論研究成果,最新的研究主要有:從全域旅游視角研究旅游特色小鎮的發展方案, 通過與特色產業的融合,旅游綜合產業群帶動特色小鎮發展的理念。根據市場需求,將特色小鎮的發展與全域旅游發展有效融合,將特色小鎮建設包含在區域旅游業整體布局內,實施產業與旅游結合戰略。以特色產業園區為支撐、以旅游綜合區滿足游客需求,居民居住區作為產品創新和文化傳承的載體、相關服務性企業保障各主體職能和利益的實現,構建大數據智慧生態圈措施來推動特色小鎮的發展。旅游特色小鎮,作為旅游業與城鎮化建設結合的重要典范,成為多產業多方向發展的特色項目。因此在特色小鎮的發展中倡導政府引導、以產業為基礎、社區參與創新旅游的經營模式,區域合作,實現互惠共贏的發展模式。特色小鎮的構建符合全域旅游發展的大趨勢,不僅可以帶動自身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可以加快旅游業周邊產業的快速發展。 關于淮安市特色小鎮研究的策略主要有:堅持市場化運作,結合產業培育、資金支持,從而實現小鎮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以淮安國家級軟件園、科技園、留創園等特色功能平臺發展現狀為切入點,結合淮安產業區域經濟發展特點,從政府規劃、配套的載體、平臺定位,人才、市場、品牌等多個方面推進淮安特色小鎮的發展。特色小鎮建設以特色產業為主導,打造特色小鎮產業品牌。特色小鎮產業與鄉村社會文化有機融合,建立實現特色小鎮產業融合政策保障體系等措施推動特色小鎮的發展。盡管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是針對淮安市特色小鎮研究的報道并不多。因此,研究淮安特色小鎮發展的現狀,分析特色小鎮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淮安市的實際情況以及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為淮安市特色小鎮的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二、 淮安市特色小鎮開發的現狀
淮安地處蘇北重要中心城市,歷史悠久,具有“文化古城、生態水城、運河之都、美食之鄉”等多張城市名片,旅游資源極其豐富,因此,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加快實現城鄉一體化進程,快速發展特色小鎮對淮安市旅游業的發展有很重要意義。2017年,淮安市《關于培育創建市級特色小鎮實施意見》文件正式出臺。提出了立足“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創新機制”原則,打造產城(鎮)融合發展新樣板的淮安特色小鎮建設路徑,向世人展示了淮安特色小鎮建設的美好愿景。同年,淮安市《關于優化全市空間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的意見》文件中指出,到2020年,在全市規劃建設32個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特色小鎮。2018年,淮安市委在《淮安市全域旅游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指出:旗艦產品培育工程,實施“1234567”品牌創建戰略中“3”就是搶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機遇,提升河下古鎮、碼頭古鎮和蔣壩古鎮三個千年古鎮。大力發展農業集聚區,精心培育蔣壩河工、閔橋荷韻、天泉湖星空、碼頭韓候故里省級旅游風情小鎮。2018年9月27日,淮安市特色小鎮培育創建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正式公布,到2020年,持續重點打造12個特色小鎮名單。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為盱眙縣龍蝦小鎮、淮陰區智芯小鎮、淮安區智教樂享小鎮、洪澤區河工風情小鎮;市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為漣水縣緣來小鎮、洪澤區老子康養小鎮、金湖縣荷韻小鎮、盱眙縣凹土科技小鎮、清江浦區和韻魔菇小鎮;市級特色小鎮培育名單為淮安區河下古鎮、漣水縣中醫康養小鎮、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西游記文化小鎮。2016年,淮安市淮安區入選“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加快了淮安市全域旅游的發展。在此背景之下,淮安市特色旅游小鎮建設全面提速。然而,在開發的進程中,淮安的特色小鎮建設起步較晚,也面臨基礎設施薄弱、融資渠道狹窄、營銷效果不佳等問題。特色小鎮建設如何與全域旅游理念相互融合、創新發展,是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三、 淮安市特色小鎮開發的對策
(一)合理進行規劃
在特色小鎮發展中,以市場為導向,政府應合理規劃,在政府引領下,不斷推動特色小鎮的開發。從實際出發,審慎選擇特色小鎮創建類型。在規劃的過程中,應結合本地特色的產業、生態及人文環境,合理規劃特色小鎮的建設。同時充分考慮本土現有基礎條件,加快周邊軟硬件環境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通過招商引資,鼓勵和聚集社會各種資本投入特色小鎮的開發。加強特色小鎮的交通道路、建筑設施、商業設施、教育配套、醫療衛生、旅游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合理配置小鎮資源,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對特色小鎮的開發顯得尤為重要。
(二)以產業為基礎
特色小鎮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特色的產業。在特色小鎮的發展過程中,不能靠大規模投資來制造新城新鎮,不能靠搞房地產產業,或者脫離實際的復制其他地方的發展模式。建設特色小鎮,必須結合自身的產業資源,以產業鏈為導向,發揮特色產業優勢,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深入挖掘出產業、環境及其人文方面的特色優勢,找準產業定位,將小鎮的產業、文化、就業、社區服務等功能有機融合。實現特色小鎮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以產業帶動特色小鎮的發展,結合實際情況,推動資源要素的集聚,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產業群集聚,建設適應市場競爭要求的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科技小鎮成為淮安當前建設的首要問題之一。
(三)以文化為引領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文化建設是發展特色小鎮的根本,文化是特色小鎮的靈魂,關系著特色小鎮能否持續發展、能否產生持續的吸引力。所以,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一定要重視特色文化建設,打造自己的文化標識,樹立別具一格的文化形象。圍繞地域文化、鄉土民俗、歷史遺存、生態環境等獨特旅游資源,以文化作為引領和貫穿特色小鎮建設與發展的主線,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融合與協調發展。加快以文化為主的河下古鎮、碼頭古鎮、蔣壩古鎮、韓侯故里小鎮、西游記文化古鎮等文旅小鎮的建設。以美食文化為特色的盱眙龍蝦小鎮、以生態為特色的金湖縣荷韻小鎮、洪澤區河工風情小鎮,在這些小鎮的開發中,要始終重視文化創新在小鎮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做到規劃中融入文化內涵、建設中厚植文化特色、發展中創新文化理念,才能實現特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
(四)加大宣傳力度
大力開發特色小鎮資源,提升特色小鎮的客源市場,應加大宣傳力度,在綜合性的電視臺、互聯網、廣播、雜志等新聞媒體上大力宣傳,提高人們對淮安特色小鎮的感知力度。運用“互聯網+”的宣傳模式開通“特色小鎮”微信公眾平臺,開通官方微博等旅游信息服務平臺。通過淮安美食節、盱眙龍蝦節等大型的節日進行大力宣傳。 扶持文化傳媒企業開發特色小鎮文化的宣傳冊、畫冊、郵冊、明信片、書籍、工藝品等文化宣傳產品,讓更多的人了解淮安的特色小鎮。定期舉辦特色小鎮研討會和特色小鎮發展論壇,聚集政府、學術界、企業界的代表,分享特色小鎮建設的成果和經驗,共同探討特色小鎮建設的思路和發展趨勢。成立“特色小鎮發展研究中心”,開展理論和宏觀層面研究,為特色小鎮的建設謀劃、項目評審、規劃設計等提供咨詢服務。不斷提升淮安特色小鎮旅游的影響力,拓寬客源市場,增加旅游收入,加快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
(五)健全人才機制
特色小鎮旅游產業實現創新發展,需要大量優秀人才的支撐。 不斷健全人才機制,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加強人才創業資助、人才服務和人才投入,積極營造“重才、愛才”的良好氛圍;把旅游管理方面的優秀、高端人才吸引匯聚到我市改革發展事業中來。 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創新能力強、競爭優勢突出的高級人才隊伍,實現人才強企、人才興市。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推進成果轉化,不斷促進淮安特色小鎮又好又快得到發展。
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分析淮安市特色小鎮開發的現狀,在此基礎上探索解決的方法和思路,研究特色小鎮與全域旅游的融合發展,對發展淮安市旅游業,帶動城鄉一體化建設,探索鄉村旅游新的發展模式,進一步滿足淮安市日益增長的旅游市場需求有很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金早.從景點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J].紫光閣,2016(3):42.
[2]張文韜.特色小鎮與全域旅游融合發展分析[J].旅游縱覽,2018(8):148.
[3]張丹.全域旅游視角下旅游特色小鎮發展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2(3):39-43.
[4]紀哲.芻議全域旅游視角下旅游特色小鎮發展[J].度假旅游,2019(1):30-31.
[5]韓冰.全域旅游視角下特色小鎮的建設研究:以巨鹿縣特色小鎮為例[J].邢臺學院學報,2018,33(2):54-56.
[6]馬瀟.全域旅游視角下的特色小鎮發展模式探究[J].呂梁學院學報,2018,8(5):73-75.
[7]周洪英,王慧,陳冉,等.淮安市特色小鎮運營模式探討:以淮安市和平鎮為例[J].江蘇科技信息,2018,35(16):34-36.
[8]魯靖文.淮安特色科技小鎮發展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2):4-6.
[9]劉海健.鄉村振興戰略與蘇北特色小鎮的產業融合[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7,26(6):38-42.
作者簡介:
董萍,甘肅通渭人,碩士,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及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