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價值鏈的垂直分離已經成為世界主導的分工模式,傳統國際貿易統計核算體系已不能很好解釋各國的貿易收益的實際情況。本文系統梳理了國際貿易收益研究的演進過程,明確未來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國際貿易收益;來源;發展
中圖分類號:F740.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9)11-0151-02
從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到新貿易理論、新新貿易理論,探討貿易的成因成為貿易理論分析的起點,而討論貿易利益則成為分析的落腳點。
一、 傳統貿易理論視角下的貿易收益
(一)古典貿易理論貿易收益的思想
古典貿易理論是從生產技術差異的角度來解釋各國的貿易收益,代表性理論是絕對優勢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1776年,亞當·斯密在出版的《國富論》中主張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而國際貿易的基礎在于各國商品生產效率的不同。1817年,大衛·李嘉圖在絕對優勢理論基礎上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認為決定兩國能否進行專業化分工和自由貿易的基礎是比較成本的差別,不同的國家按照“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進行分工。因此,古典貿易理論認為通過兩國之間的生產專業化和分工使得兩國從交換中獲得經濟利益。古典貿易理論中貿易收益在兩國之間的分配依賴于兩國之間的國際交換比率即貿易條件,然而李嘉圖并沒有解釋兩國之間商品交換比例如何確定以及貿易收益如何分配的問題。約翰·穆勒則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在比較優勢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相對需求理論,這是國際貿易理論首次通過貿易條件來詳盡解釋兩國之間貿易收益的大小以及如何分配的問題。貿易條件即兩國進行貿易時的國際交換比率,當國際間商品交換比率越接近于本國國內的交換比率時,則對本國越不利,本國獲得的貿易收益越少;當國際間商品交換比率越接近于對方國家的國內交換比率時,對本國越有利,分得的貿易收益就越多。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其著作《貨幣、信用與商業》中在穆勒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提供曲線的方法,用幾何方法來證明供求均衡時兩國之間的國際交易比率。古典貿易理論之所以稱為“古典”,是在完全競爭市場和規模報酬不變的條件下進行分析,貿易條件的形成更體現出了市場的力量。
(二)新古典貿易理論下的貿易收益
新古典貿易理論的代表性理論是要素稟賦論,自新古典貿易理論在1933年瑞典經濟學家俄林出版的《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中提出的生產要素稟賦論后,圍繞貿易收益問題的文獻層出不窮。與古典學派的不同之處是新古典貿易理論排除了勞動生產率差異。而把交換國家之間生產要素的相對稀缺程度和不同產品中所使用生產要素的不同比例作為國際分工和貿易的基礎。新古典貿易理論將比較優勢理論中的單要素模型擴展為雙要素模型,將邊際機會成本固定不變的假設擴展為邊際成本遞增的情形并考慮需求偏好因素,在完全競爭和充分就業的一般均衡框架下說明各國開放條件下進行國際貿易的基礎以及貿易收益的分配問題。由于在生產過程中投入一定的勞動及其他要素,且各國各種生產要素同質,不存在生產率差異。因此,生產要素供給不同導致各國相對要素價格不同;生產不同的商品需要的要素投入比例不同,則導致了商品生產成本的差異以及國際貿易的發生。在新古典貿易理論下,決定各國進行商品交換的基礎由勞動生產率差異轉換為各國的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要素相對價格的不同,各國的貿易收益來源由各國分工所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轉化為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但在一定的條件下,自由貿易使得要素收益和商品價格均等化,各國的貿易收益會趨于均等。
新古典貿易理論繼承了古典貿易模型中完全競爭市場的分析假設,以靜態的比較優勢為核心分析貿易收益的分配,以貿易條件作為貿易收益分配的基礎,認為國與國之間存在外生的比較優勢,在沒有政府干預的情況下,國際貿易必定產生,實行自由貿易能夠提高一國的福利水平。由于現實經濟由自由競爭向不完全市場過渡,完全的專業化生產在現實中無法實現,貿易條件的測算也存在很多不能實現的問題,因此新古典貿易理論也并未對貿易收益及分配問題進行深入的闡述。
二、 新貿易理論下的貿易收益
1993年,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在《市場結構和對外貿易》一書中提出:“能夠使得對于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的分析成為貿易理論的核心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外圍。”新貿易理論打破了傳統貿易理論中完全競爭市場的假設,以及建立不完全競爭市場的假定,用廠商生產規模報酬遞增取代了規模報酬不變的假定,以及生產產品的異質性代替同質性的假定;規模經濟性和不完全市場結構下的企業壟斷競爭行為成為貿易產生的重要基礎和動因。由于內部規模經濟的存在,使得理論分析對象推進到產業和企業層面,因此新貿易理論將產業組織理論融入了國際貿易理論的分析框架之中。
另外,伴隨著國際貿易的動因和基礎的變化,新貿易理論的貿易收益來源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比較優勢利益而延伸至了規模經濟性。規模經濟意味著大規模的生產優勢導致各國實行專業化生產,并在規模生產的基礎上導致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和生產成本的降低,使得在國家或世界范圍內存在著遞增的收益,進而引起國際貿易(產業內貿易)的產生。收益遞增條件下的國際貿易理論,競爭類型和市場結構特征對貿易模式和貿易利益有重要的影響,同時貿易增加了不完全競爭產業的競爭,減少了壟斷利潤,緩和了價格扭曲,優化了資源配置。從產品差異化的角度來看,產品的差異形式越多,消費者從產品的消費中得到的效用水平就越高,而規模經濟與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也會導致商品生產種類的多樣性,成為構成貿易利益的重要來源。
三、 新新貿易理論下的貿易收益
隨著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和企業活動國際化的深入,國際貿易理論無法解釋貿易中更多微觀層面的現象。例如,為什么同一產業內有的企業從事出口,而其他企業卻僅僅涉足國內市場;在出口國際市場的企業中,為什么有些企業采用出口貿易的形式,而另一些采用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等現象。因此,出現了以企業為核心的國際貿易新格局。新新貿易理論的代表Melitz(2003)在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壟斷競爭動態產業模型的基礎上,擴展了Krugman(1980)的壟斷競爭貿易模型,提出了異質企業貿易模型來解釋國際貿易中企業的差異和出口決策行為。新新貿易理論的基本邏輯是,市場份額向高生產率企業靠近,而那些低生產率的企業被迫退出,從而提高了行業生產率水平,這一效應在封閉經濟中無法實現。Melitz and Ottaviano(2005)研究了市場規模、生產率和貿易的關系,并指出不同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是由該市場中企業的數量和平均生產率水平內生決定的,市場規模和貿易會影響競爭的激烈程度和異質企業的市場決策。總的生產率水平取決于市場規模和貿易帶來的市場一體化程度的雙重作用,市場的一體化程度越高,生產率水平越高,而利潤越低。該模型對于研究區域貿易一體化的影響有一定價值。
新貿易理論在壟斷競爭模型的基礎上放松了企業同質的假定,從異質企業角度提出了貿易的新觀點。貿易競爭通過固定成本的存在使得低生產率企業退出出口乃至本國市場,提高了一國的平均生產率水平,增加了一國的產出能力;同時,壟斷競爭和貿易的市場擴大效應導致了一國消費產品種類的增加,貿易競爭加劇了產品價格的下降,提高了消費者的福利。企業的內生邊界理論,解釋了跨國公司行為方式存在差異的原因,跨國公司的存在使得生產要素跨境流動成為各國分工的主要特征,此時的貿易收益需要厘清生產要素所有權的國民屬性問題。
四、 全球價值鏈理論下的貿易收益
隨著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入,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價值鏈分工模式使得生產可以分拆至工序、生產環節,貿易和生產越來越多地圍繞著通常被稱為全球價值鏈(GVC)或全球供應鏈進行組織。信息和運輸技術的進步以及貿易壁壘的降低,促使企業將生產分解為在不同地點執行的任務,以期利用各國或地區不同的要素成本(Grossman and Rossihansberg,2008)。這種分工模式下的貿易收益實質上是生產要素在產品價值鏈條上的重新整合,不同價值鏈環節的要素密集度的差異是各國分工的基礎。 每個生產商通過國際生產網絡購買本國生產所需的中間品投入,然后再利用本國生產要素對進口中間品進行價值增值并出口以獲取收益。此時,貿易收益實際上是一國或地區通過參與國際貿易分工獲取的要素收益總和,如資本、勞動和土地報酬、生產稅和經營盈余或利潤,等等。
從統計核算的角度來看,以全球價值鏈為特征的國際分段式生產模式意味著中間產品和服務在這條鏈條上多次跨越國界,經常不止一次地通過許多國家。進口中間品在各國間的多次流轉導致了傳統總值貿易統計出現了嚴重的“重復計算”問題,虛高了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收益。Koopman et al.(2010)指出由于中間品多次跨越邊境,傳統的貿易總值統計作為衡量任何一個特定國家貢獻的價值的標準越來越不可靠。全球價值鏈的崛起改變了各經濟體是“做什么的”和“生產什么的”的概念,出口不再僅代表國內活動,而是包括越來越多的其他國家生產的中間品。因此,由于官方統計的傳統貿易數據包含了各國中間品反復進出口累加的重復計算部分,導致各國貿易規模與貿易收益存在嚴重不匹配問題。
有關要素層面以各生產要素報酬作為貿易收益的衡量,最早始于Vanek (1968)提出的貿易要素含量的思想。由于全球價值鏈分工模式下的貿易收益實際上是一個國家和地區通過參與國際貿易和分工獲取的要素收益總和,則一國出口中增加值貿易流量就等于出口國支付給本國生產要素的附加值。在要素貿易的研究方面,Stehrer R.(2012)則首次在增加值貿易分解框架的基礎上構建了貿易增加值要素分解的框架,將貿易中增加值分解為勞動要素收入和資本要素收入,利用WIOD的社會經濟賬戶(Social Economic Accounts,SEA)將勞動要素收入進一步分解為高技能勞動、中等技能勞動和低技能勞動收入,將增加值貿易失衡分解為不同類型要素貿易的失衡。通過對歐盟27國、美國、日本和中國貿易收益的分解研究發現,中國雖然是增加值貿易的順差國但在高技能勞動力和中等技能勞動力要素貿易上則表現為赤字。
全球價值鏈分工為國際貿易理論提出新的挑戰,與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等其他分工形式相比,全球價值鏈分工最大的特點在于產品的生產被分割為若干個環節并配置于不同的地理區域,由此伴隨產生大規模的中間品貿易及要素流動。因而在國際分工的內涵、國際分工產生的基礎及動因方面,在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貿易收益等領域都提出了新的命題,成為未來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前沿。
參考文獻:
[1]Melitz M 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 2003, 71(6):1695-1725.
[2]Ottaviano G I P,Melitz M J.Market size,trade,and productivity[J].NBER Working Paper,2005 (w11393).
[3]Krugman P.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5):950-959.
[4]Grossman G M,Rossi-Hansberg E.Trading tasks:A simple theory of offshor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8(5):1978-97.
[5]Koopman R,Powers W,Wang Z,et al.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0.
[6]Vanek J.The 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The n-factor case[J].Kyklos,1968,21(4):749-756.
[7]Stehrer R.Trade in value added and the valued added in trade[M].Verein:Wiener Inst.für Internat.Wirtschaftsvergleiche(WIIW),2012.
作者簡介:
趙麗君,江蘇師范大學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全球價值鏈、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