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從反向服務外包的價值鏈效應出發,基于反向服務外包的生產率效應的技術溢出效應和地區差異,分別就長江經濟帶整體和將長江經濟帶按照產業發展水平劃分為三個不同地區本文將上海、江蘇和浙江劃分為長三角地區,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劃分為長江中游地區,將重慶、四川、貴州、云南劃分為云貴川渝地區。進行實證分析的辦法,對反向服務外包的制造業生產率效應的地區差異進行進一步的實證分析。實證結果表明,長江經濟帶開展反向服務外包有利于其制造業生產率的提升,但在不同發展程度的地區具有不同的方向和顯著性水平,并據此對長江經濟帶因地制宜開展反向服務外包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反向服務外包;長江經濟帶;制造業生產率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9)11-0153-03
一、 引言
伴隨著當今來勢洶洶的中美貿易戰,中美關系的根本矛盾逐漸集中暴露于中國尋求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就國際地位實現質變性升級之上,具體表現為美國對中國尋求產業中高端轉型升級的一系列限制之上。伴隨著長達10多年的“技術換市場”戰術,中國實現了制造業國際地位的大幅攀升,也引發了主要發達國家的緊急應對,包括推動制造業回流等政策的制定等。在今天,外包行為,尤其是新興國家企業積極參與的反向外包行為,反而使得跨國企業迫于市場壓力交出技術,而使前者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低端價值鏈地位的制約,使得反向外包成為新興國家學者就新貿易方式研究的熱點話題。
出于其定義視角源自全球價值鏈,國內針對反向外包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價值鏈視角下反向外包對于產業升級的影響。從切入角度而言,大多數篇幅均集中于反向外包對于就業結構和生產率的影響。而實際上,對于反向外包促進產業價值鏈升級的模型推導之中,應當包括三大層次的影響,一是微觀視角下企業創新能力和創新動力的提高帶動宏觀國家層面的創新水平提高,二是以勞動為首的要素價格因需求改變進而改變供給的過程,三是技術進步帶來的企業生產率的提高。因此,本文認為,反向外包的生產率效應不僅具有國際技術溢出效應,同時也存在地區結果差異,為了進一步反映這種差異性,本文進一步采取將長江經濟帶按照產業發展水平劃分為三個不同地區進行實證分析的辦法,對反向服務外包的生產率效應的地區差異進行進一步的實證分析。
二、 反向服務外包的測算與描述性統計
反向外包的定義以及類型對于外包量化有著重要的影響。目前,學術界對于反向外包尚未有較為統一的定義。本文對反向外包的定義為發包方即發展中國家企業通過潛在市場吸引接包方即發達國家企業在發包方建立離岸中心或外包基地并為發包方提供研發和人力資本等高級要素,以期望解決長期存在的高級要素稀缺問題,提升自身全球分工地位,實現企業轉型與升級。據此,反向外包是一種離岸外包,但其與傳統外包的最大區別在于發包方與承包方角色的調換。據此,本文對于反向外包的計算應當基于投入產出表,以中間品投入份額為數據基礎,基于離岸外移行為,以Feenstra和Hanson構建的FH指數法來計算。FH指標是用進口的中間投入品成本在非能源材料購買的總成本中所占的份額來度量產業i的外包:
其中,Pj代表服務部門j的總產出量,Mj是服務部門j的總進口量,Ej表示服務部門j的總出口量。目前來看,反向服務外包依據投入產出表的中間投入數據只能夠使用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三年的截面數據,若只使用這三年的數據,則難以對時間效應加以控制,使得有關的回歸分析結果很難有效無偏。就此,為了彌補數據方面的不足,且目前國內最近的三年投入產出表編制為2002年、2007年與2012年,參考《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2003年版,本文選取2005~2016年作為樣本區間,采用平新喬的處理辦法,2005~2006年的數據采用2002年的投入產出表替代,2007~2011年的數據采用2007年的投入產出表替代,2012~2016年的數據采用2012年的投入產出表替代。
最后,就本文所需的進出口數據來說,本文采取盛斌的辦法,使用SITC Rev.3編碼將國研網進出口數據與UN Comtrade上的產品進出口數據進行行業匹配,再根據各省市投入產出表關系進行第二次匹配,從而獲得各省市2005年至2014年的進出口數據。此外,本文參考陳啟斐的產業分類方法,對產業進行分類匯總匹配。
三、 模型與變量描述
對于跨國反向外包的生產率效應,國內學者的研究多數建立在就價值鏈模型對產業增加值的實證分析之上,其研究結論主要在于,國內進行跨國反向服務外包會對發包企業的生產率產生一定的負向影響,但這一負向影響程度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減弱。據此,本文就反向外包的生產率效應提出類似的期望,即反向外包對生產率具有一定的負向影響,但這一負向影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
本文同樣借鑒價值鏈視角下的生產函數設定,就反向外包對行業人均增加值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考慮到上述對反向外包生產率的遞減負向效應假設,本文同樣應當探究是否存在一個門檻效應,使得反向外包的生產率效應具有不同的符號。本文模型設定如下:
其中,下綴i表示制造業行業,t表示年份。本文選擇人均增加值y來衡量分地區分行業生產率水平,fh指數為前述測算的外包率,k為分地區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額,l為分地區行業的就業人數,control表示國有化程度,本文參考卓鴻良的辦法,采用國有資產占行業總資產的比重來表示,scale表示行業規模,本文選用人均總資產來表示。各地區分行業增加值數據來自各省統計年鑒,k來自《固定資產統計年鑒》,l來自《中國勞動統計年鑒》,control,scale和rd計算所需數據均來自《中國工業統計年鑒》。
四、 實證分析結果
本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對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首先,反向服務外包能夠就長江經濟帶整體層面上較為顯著地提高人均增加值水平。整體模型而言的fh指數系數為0.174,表明反向服務外包率每提高1%,都能夠帶來0.174%的生產率提高。反向服務外包對長江經濟帶整體生產率效應為正,說明反向服務外包作為區域經濟帶整體戰略的重要性和合理性。
其次,反向服務外包的生產率效應具有顯著的地區性差異。長三角地區的反向服務外包系數為0.067,且顯著度較長江經濟帶整體水平更高;長江中游地區反向服務外包率為負,且顯著水平最低,說明反向服務外包對于該地區人均增加值的提高具有較為模糊的消極影響。
最后,云貴川渝地區的反向服務外包行為對于該地區人均增加值的提高具有顯著度最高的負向效應,其系數表明反向服務外包率每擴大1個百分點,都會帶來0.136%的人均增加值的下降。
據此,反向服務外包的生產率效應的確會因地區發展程度和發展方式的不同而出現地區性差異。在三種不同的產業發展政策下,反向服務外包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在以傳統制造業高端化轉型升級帶動產業升級為導向的長三角地區,反向服務外包能夠通過引入先進技術與人力資本,顯著實現產業效率的提高;在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通過重工化產業轉型實現經濟發展的長江中部地區,反向服務外包所發揮的效應有限,甚至可能是外部力量通過服務產品與制造品的“剪刀差”制衡產業發展的工具;在想要通過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來實現產業升級的云貴川渝地區,反向服務外包更多的是會發揮其擠壓國內研發資源的作用,從而會抑制當地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對于其產業發展政策具有顯著消極的作用。
五、 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在國內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合理方法與可獲得的數據對于區域性反向服務外包率的測算做了一次合理的嘗試,并就這一結果對地區間不同的產業發展程度與不同產業政策所帶來的不同地區產業發展模式可能帶來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結論如下:
一方面,反向服務外包能夠提振長江經濟帶整體的產業效率,促進產業發展。但其存在較為明顯的地區影響差異。在傳統產業強省強市聚集的長三角地區,企業的反向服務外包戰略能夠帶來顯著的產業效率的提升;而在產業發展相對落后的長江中游地區與云貴川渝地區,反向外包的影響不顯著或者顯著消極的生產率影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其產業發展。
另一方面,反向服務外包的地區間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反向服務外包可能會存在一定的生產率門檻效應。由于長三角地區、長江中游地區與云貴川渝地區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就其三次產業結構將其現有產業結構視為三個不同的產業發展階段,反向外包的生產率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也具有這種階段性的差異。作為一種對這種地區性結果的檢驗,這也是后續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據此,本文對于長江經濟帶的反向服務外包的政策建議如下:
第一,對于長江經濟帶整體,應當繼續從政策上鼓勵企業“引進來”和“走出去”,積極引入產業發展所需的研發等高級要素,實現自身產業效率的提升。
第二,對于長三角地區,研發投入與通過反向服務外包直接引入高級要素能夠帶來的生產率效應具有顯著性差別,這說明當前對于長三角地區而言研發投入的效率較低,難以滿足產業升級所需自主創新的標準。因此,在政策性激勵企業獲取國際先進企業和地區的技術溢出與學習效應的前提下,對于這一區域的研發指導和研發管理同樣必不可少。
第三,對于長江中游地區與云貴成渝地區,反向服務外包能夠帶來的生產率效應在一定程度上遠遠弱于地區溢出效應能夠給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的正向影響,因此政策方在制定決策時不應當盲目選擇進口替代,而應當更集中于從長三角等發達地區獲取優質資源、地區輻射等來促進自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啟斐,劉志彪.反向服務外包對我國制造業價值鏈提升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家, 2013(11):68-75.
[2]陳啟斐,李偉軍.逆向金融服務外包戰略能否提高制造業增長質量:基于投入產出表的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17(2):98-113.
[3]卓泓良.反向服務外包對中國制造業產業升級影響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6,37(26):1-3.
[4]陳啟斐,唐保慶,張為付.服務外包對我國就業市場的雙重偏向效應研究:基于門檻回歸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6(10):74-84.
[5]陳啟斐,張為付.中國離岸外包和在岸外包的核算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17(7):93-108.
[6]張莉,鮑曉華.外包量化方法的新進展:文獻述評[J].財貿經濟,2010(2):92-97.
[7]盛斌,牛蕊.國際貿易、貿易自由化與勞動力就業:對中國工業部門的經驗研究[J].當代財經,2009(12).
[8]平新喬.產業內貿易理論與中美貿易關系[J].國際經濟評論,2005(5):12-14.
[9]Feenstra R C,Hanson G H. Globalization,Outsourcing,and Wage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2):240-245.
[10]Feenstra R C,Hanson G H.The Impact of Outsourcing and High-Technology Capital on Wages:Estimates For the United States,1979-1990[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114(3):907-940.
作者簡介:
李奔,男,江蘇徐州人,南京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