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能夠在生活中學以致用。教師應在教學中,努力創設真實生動的語言環境,使教學內容生活化,課堂教學生活化。
【關鍵詞 】小學;英語;教學生活化
【作者簡介】呂婷嵐,寧夏中衛市海原縣第六小學 。
一、合理運用教材,使英語教學內容生活化,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英語教材的內容本身就是比較貼近生活,這也就為我們生活化的教學提供了可能性。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問候語、節日,問路、生日祝福、生活習慣、愛好,家庭成員、購物、能力等等。我們在處理這些教學內容時,通常會圍繞一些生活中的真實語境去展開對相關詞匯學習和簡單對話的使用,然后在進行拓展延伸。
1.活化話題內容,拉近生活與知識的距離。以四年級上冊的Module1《Go straight on》為例,在學習這一單元時,我先是以一個問題引出了今天的學習內容:“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人向你問過路”,學生的回答是肯定,這時我順勢再問“那你是怎么回答的呢?”學生會說出“向前直走、向左轉,向右轉”等指路用語,這時我便趁機引出短語Go straight on \turn left \turn right這三個短語,這時她們很主動的愿意去學習并運用它們來交流。在初步學習了教材中的句子和詞匯后,教師可以試圖創設真實語境,讓同桌之間進行簡單對話,隨后再引導學生試著將課本上的內容流利地讀出來,然后再試著脫離課本呈現對話內容。
2.依托教材,擴展教材內容。又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Festivals模塊時,課本主要內容側向于 Thanksgiving Day\Flag Day\the Dragon boat Festival\the Lantern Festival\the Spring Festival等節日的習俗進行了簡單介紹。在這里我們可以對我國的國慶節the National Day進行一個簡單的拓展學習,一方面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好習慣,另一方面可以擴展學習內容.
二、創設教學語境,活化課堂,使英語課堂教學生活化
真實的語境可以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體驗,把學生帶入到生活化的課堂中來。而創設教學語境,活化課堂,使英語教學生活化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以三年級的《 He is short 》為例,這節課的重點內容是區分he和she這兩個詞,并會運用他們來介紹第三者。在學習運用He is ...和She is...來介紹他人時。當學生不能準確的運用He is ...和She is...來介紹第三者時,第三者可以用 Am I a boy?或是Am I a girl?來反問。同學們也會說No ,she is a girl.或 No ,he is a boy.我們還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小組成員分別用英語對話來嘗試以上幾個句型在生活中的應用。在這種輕松歡快的環境下,孩子們似乎已經忘了自己在課堂上,活化的課堂更容易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使學生學到的知識也變得更加靈活起來。
三、靈活地設置作業,使作業成為生活的服務者
在大多數的英語教學中,作業的形式基本上就是抄寫單詞、背誦單詞、默寫單詞、背誦句型等,沒有任何新意,這樣長久下來不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保持。
以五年級下冊英語中《Mr Li was a teacher》為例,本單元內容主要學習運用一般過去時態來描述某人過去的生活狀況,以及運用一般現在時態把過去和現在進行一個對比。那么在課后作業的設置上,我們可以采取讓孩子們在學習完課本詞匯和句型后,運用所學內容去了解并描述自己的爺爺奶奶的過去和現在。運用She was a doctor forty years ago.But now she doesnt go to work.此類句型,把作業和自己身邊的人和事聯系起來,不但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還能培養和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同時強化課堂內容,延伸課內學習。
四、拓寬學習渠道,讓生活成為學習英語的大舞臺
利用好校內外的各種活動,鼓勵學生大膽用英語。利用校園廣播,班級講故事比賽,課前展示,與父母和老師同學間的日常簡單交流等,讓學生發現英語的學習不單局限于課堂,在生活中我們對英語的運用隨處可見,讓講英語成為一種習慣。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借助游戲教學、多媒體等教學手段來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樂中學,在玩中學,以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總之,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合理運用教材,從教材出發,基于學生生活實踐,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教學語境,活化課堂,使英語課堂教學生活化,最終讓學生所學服務于生活。
參考文獻:
[1]鄭軍麗.小學英語“生活化”教學淺談[J].新課程(上),2014(10).
[2]樓青.讓課堂與生活相連接——英語生活化教學淺談[J].新課程導學,2014(10).
[3]丁國純.小學英語生活化淺談[J].教學與管理,2010(10).
[4]新課程標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