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
【摘要】語文課堂是開放性的,綜合性的課堂。語文課堂受教材內容的局限,已經無法滿足學生閱讀的需求,而閱讀拓展為課堂提供了順利的嫁接,豐富了課堂資源,引導學生感悟、積累、運用,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學習效果。
【關鍵詞】語文課堂;閱讀拓展;策略;鏈接點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從事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多年,發現語文教材中的閱讀內容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和閱讀興趣。對此,為了深化課程內容,使學生學會閱讀,豐富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閱讀力,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進行閱讀拓展顯得尤為重要。
一、明確目標,把握閱讀拓展的方向
語文課堂的閱讀拓展,實際上就是選擇與教材內容相匹配、相似的資源進行融合。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明確目標,根據教學內容,認真選擇配套的教學資源,為閱讀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指向課文內容特點的把握
目前語文課堂“滿堂灌”的現象依然存在,這就導致老師教得很辛苦,學生聽得云里霧里,教學效果甚微。為了改變現狀,教師應根據課文內容特點,進行閱讀拓展。
如蘇教版第十一冊的《詹天佑》一課,其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典型事例表現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詹天佑勘測線路、開鑿隧道的段落,然后,找出描寫詹天佑語言、動作的詞句,并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在學生對詹天佑的人物形象有一定了解后,我又介紹了詹天佑的事跡,如馬尾海戰和兒時赴美留學的故事,這樣,學生對詹天佑這個人物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該課例中,教師根據課文的特點,采取了課內外閱讀相結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帶著目標(了解人物形象),用課內掌握的閱讀方法進行課外閱讀。這樣,不僅開拓了學生閱讀的視野,而且又使學生語言文字應用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根據單元目標,整合閱讀訓練
其實,編者在編寫教材時,將不同體裁的文章編寫在一個單元是有意圖的,每個單元應有一個閱讀拓展的訓練點。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課文有《我們愛你啊,中國》《鄭成功》《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示兒》,很明顯這個單元的目標就是“通過文本信息,表達強烈的愛國之情”。教學本單元,依據文本特點,體會遣詞造句顯得尤為重要。不管是詩歌、古詩,還是兩篇寫人的文章,對“愛國”的理解非常獨特精妙。因此,在閱讀拓展這個環節,一是讓學生找出文本中表達作者愛國情感的句子,二是根據學生匯報的相關句子,讀一讀,并思考:同樣是寫愛國,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三是組織學生收集有關愛國的成語、詩句,如《春望》《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等。以上拓展閱讀目標明確,改變了單元課文各自獨立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學期閱讀拓展目標的制定
每個學段,對閱讀拓展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在領到教材之初,我會根據教學內容,制定詳細的課外閱讀拓展計劃。期初,制定好推薦閱讀的書目,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閱讀拓展。如在第二學段,因為第二學段是整個小學教學中處于銜接和過渡的階段,那么,它對閱讀拓展的要求就是擴大閱讀量,有效積累語言,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教學進度,推薦學生閱讀《時代廣場的蟋蟀》《彼得·潘》《閣樓上的光》《窗邊的小豆豆》《笨狼的故事》《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葉永烈講科學家故事100個》和沈石溪動物小說系列等。適時舉行好書推薦課、閱讀匯報課、讀書交流會等,完善閱讀拓展。
二、找準閱讀的鏈接點,進行遷移
要使閱讀拓展的策略更加有效,需要根據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課型選擇課外閱讀的鏈接點,進行遷移。
(一)以表現手法為鏈接點,進行遷移
如蘇教版六下課文《天游峰的掃路人》,在表現人物形象上,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為我們塑造了一個豁達開朗、樂觀自信的掃路人形象;《理想的風箏》寫了劉老師笑談腿疾、轉寫板書、追放風箏等典型事例,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等細節描寫,劉老師身殘志堅、樂觀頑強精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莫泊桑拜師》,課文通過人物的語言描寫,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循循善誘、教學有方的老師形象。當學完這三篇課文后,我向學生推薦了表現手法相同的作品。如馮驥才的《俗世奇人》。
又如在學習了課文《夾竹桃》,體會語言大師季羨林在描寫院子里的花開得花團錦簇、滿院生輝的景象時,適時出示朱自清的《春》中描寫花的片段,通過比較,感受不同作者語言的魅力,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原文的理解,同時在交流、品味、朗讀的碰撞中品味出語言的魅力。
(二)以課文原著為課外閱讀的鏈接點
對選自名家名篇的課文,如《三打白骨精》《林沖棒打洪教頭》,學后推薦閱讀《西游記》《水滸傳》。老師推薦后并沒有結束,而要隨時跟蹤,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掌握學生閱讀動態。課間可以和小書蟲聊聊書里的精彩情節,開展“和大人讀一本書”活動;在班級里舉行讀書交流會、讀書知識競賽等活動,這樣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濃了,閱讀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三)以文本作者為課外閱讀的切入點
在古詩文教學中,雖說有的古詩淺顯易懂,但有的古詩由于年代久遠,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如六年級下課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古詩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詩中一個“喜”字表達了杜甫當時的心情,如果我們課前沒有讓學生預習課文,了解杜甫的生平,了解“安史之亂”的資料,學生對于理解杜甫為何而“喜”就有一定的難度了。所以,在課前預習時,我常常會推薦學生閱讀《課文同步閱讀與拓展》,這本書詳細提供了與課文相關的背景材料、作者簡介、課文鏈接、推薦名篇佳段類文閱讀等內容。
三、尋閱讀融合之“法”,依“法”而行
目前,大多數學生在閱讀時只注重過程而不注意方法,常常有家長向我反映,他的孩子看了大量的書籍,可是到用時卻不會用,寫出來的文章枯燥無味,沒有內容,我也常常在思考這個問題,我覺得問題的關鍵在于學生閱讀時只讀不思考、不積累。因此,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我們應當讓學生有選擇的讀書,教給他們讀書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教給學生以下閱讀的方法:瀏覽,對許多淺顯易懂的書籍可采用瀏覽法,看目錄、序言、作品簡介等了解其主要內容,捕捉其中的知識要點和有價值的信息;精讀,跟學習有密切關系的文章,學生感興趣的文章可以采用精讀的辦法,理解重點語段,品味優美的詞句,揣摩作者的表達效果,必要時還可以將這些背誦下來;摘抄法,課內學的知識點、需要拓展積累的內容,如學了托物言志詩《墨梅》《石灰吟》,我拓展了《竹石》這首詩,課后讓學生去收集有關托物言志的詩,摘抄背誦,這樣學生就積累了不少詩詞。課外閱讀文章的精彩片段,優美語句也可以摘抄到讀書筆記中;閱讀打卡,“才氣是堅持寫作的結果”,閱讀也一樣,貴在堅持,通過每天在微信、曉黑板APP軟件中發送閱讀情況,來互相督促,跟進學生的閱讀,這樣一個濃厚的班級閱讀氛圍就形成了。
總之,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課外拓展是引領學生深入閱讀的一個重要環節。只要明確閱讀目標,找準閱讀的鏈接點,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理解能力,學生就一定能在語文閱讀天地中找到讀書的快樂,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