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佳
幸福觀作為一種指導觀念,是關于幸福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人們對于幸福的本質和內涵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為人民謀幸福,為國家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幸福觀對于為人民謀幸福的具體實踐有著根本性影響。建國70年來,中共中央幾代領導集體堅持將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國情相結合,形成了各具時代特征又一脈相承的幸福觀,并在此指導下披荊斬棘為全國人民謀幸福。當下,福州正處在創建幸福之城的關鍵期,加快建設創新開放綠色幸福的福州必須要準確把握幸福的內涵。
高質量地建成幸福福州,應須從觀念上厘清什么才是人民群眾所期盼的幸福,怎樣為人民謀求幸福。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節點追憶往昔,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勇敢擔當著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責任在為人民謀幸福的各個階段,“人民幸福”被賦予不同的時代內涵,中國共產黨人幸福觀的歷史演進充分體現了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
一、建國70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幸福觀的歷史演進
1.“站起來”時代的幸福觀。①以人民為中心。毛澤東同志曾說,“共產黨員是一種特別的人,他們完全不謀私利,而只為民族與人民求福利”。新中國成立后,在《反對黨內的資產階級思想》一文中,毛澤東提出“我們的重點必須放在發展生產上,但發展生產和改善人民生活二者必須兼顧。福利不可不謀,不可多謀,不謀不行”。②以奮斗為途徑。毛澤東繼承并發揚了馬克思主義勞動是獲得幸福的根本途徑這一觀點,提出斗爭和勞動是獲得幸福的重要途徑。他認為只有通過斗爭和辛勤的勞動才能戰勝一切困難和阻礙,人民才能真正過上幸福的生活。
2.“富起來”時代的幸福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指出“社會主義特征是搞集體富裕,它不產生剝削階級”,提出了“三個有利于”標準,構建了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幸福觀:貧窮不是幸福,兩極分化也不是幸福。幸福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幸福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努力奮斗,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實現幸福的必然途徑。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豐富了幸福的內涵。中共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們要在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幾十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生活更加殷實”。
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突出強調經濟社會發展的終極價值與終極目標就是人民幸福。2011年1月20日,他在美國芝加哥訪問時說:“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使中美兩國人民和我們的子孫后代永遠生活的幸福安康,讓世界持久和平、持續發展。”
3.“強起來”時代的幸福觀。①更注重人民群眾的主觀感受。習近平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的幸福感與客觀的物質基礎高度相關,在生產力落后、物質匱乏的時候,發展生產力、增加收入就能增加人民的幸福感。然而,幸福作為一種主觀感受,其影響因素并不僅僅是物質因素。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政策多次強調人民評判的主位立場和標準。2015年2月27日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到:“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要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更要依靠人民。不管是全面深化改革還是實現全面小康,都要重視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群眾在參與中有更多獲得,在獲得中又更加積極地參與,從而提升幸福感。
②更強調勞動實踐的作用。習近平認為,“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費午餐,幸福不會從天而降。人世間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勞動和創造”。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習近平指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說明習近平幸福觀本身尊重勞動的價值,是勞動創造了事業財富,人們在勞動中享受幸福,讓謳歌普通民眾的誠實勞動成為社會的一種價值追求,消除社會中鄙視勞動的不和諧之音。
③幸福的內涵更加全面。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使人民對社會幸福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黨更加注重使人民群眾得精神富足感得到滿足。2015年習近平在會見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城鎮、文明單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代表時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增加,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全面小康是“五位一體”的小康,涵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的全面進步,是人民能夠充分享有獲得感、幸福感的小康。
4.幸福的外延逐漸擴大。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此后,他以高瞻遠矚的全球視野和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提出了系列重要論述,體現了我們把自身發展與世界發展、中國人民幸福與人類幸福相統一的世界胸懷和大國擔當。
二、推動幸福福州建設的幾點思考
20多年前,福州在習近平同志的領導下,全面實施“3820”工程,積極建設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實現了歷史性大發展,這已成為新時代我們建設幸福之城的堅實物質基礎。習總書記所倡導的“馬上就辦、真抓實干、“四個萬家”、“四下基層”的作風在福州蔚然成風,為福州邁向幸福之城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1.全面立體謀幸福。進入新時代,黨為人民謀取的幸福是“五位一體”的幸福。因此,福州市要堅持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幸福觀為指導推動幸福城市建設,全面立體地為福州人民謀幸福。一方面,要全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壯大實體經濟,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實施數字經濟領跑,加快發展新興產業,促進傳統產業升級,不斷夯實幸福的物質根基。另一方面,要全面推動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水平上新臺階,構建優化協同高效的機構職能體系,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發展社會事業,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福州顏值。
2.奮斗方能得幸福。“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幸福觀告訴我們,只有凝心聚魂、團結奮斗,全體人民才能真正過上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的生活。新時代是奮斗的時代,奮斗的過程就是一種幸福的體驗。要通過提振精氣神,持續打造“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生動局面,抓項目、補鏈條、強產業,推動經濟發展的新舊動能加速轉換。同時,還要搭建好干事創業的制度平臺,落實一線考核、正向激勵、容錯糾錯機制,通過制度為奮斗者、勞動者斬斷后顧之憂,讓他們能夠在追夢征程輕松上陣。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力爭做到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用情、用心、用力,保基本、補短板、兜底線,著力讓全體奮斗者都能擁有施展才華的機會。
3.主觀幸福要考量。用好現代化信息手段,常態化開展網絡輿情分析。既要“網下用力”,也要“網上用心”,用好從微博到微信,從各類小程序到二維碼,網絡問政、網絡理政、網上信箱、網上民主聽證會、“互聯網+監督”、“互聯網+信訪”等互聯網媒介,讓網上群眾路線直通民心,把群眾反映的問題解決好、落實好,通過網絡工具實現“零距離”交流互動,真正了解群眾、貼近群眾、服務群眾,擴大黨與群眾之間的“信任半徑”,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從而提升幸福感。
針對民生政策的落實情況開展督查評估。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是建設幸福福州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從政策的可達性和有效性出發,設計考核指標體系,著力督查政策是否落地,企業、群眾、社會是否得到實惠。
(作者單位:中共福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