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厚 李嬌 王歡芳
鄉村振興戰略由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議實施,三農問題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三農問題的解決有利于確保糧食的有效供給、調節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矛盾、促進生態平衡、實現社會平穩運行。現今,影響我國農業農村有效發展的障礙主要存在于流通領域,傳統的農村物流體系弊端較多,對農村經濟發展形成制約。
一、城鄉雙向物流供應鏈模式的總體拓撲結構設計
1.鏈狀結構設計。農村連鎖店、物流中心和農產品需求商的過程;輸人流是指農用物資品和農村日用品經過農用物資提供商、農村日用品提供商、物流中心、農家連鎖店與農戶。在物流傳遞過程中實現產品雙向物流的集成,同時完成存儲、加工、配送等增值過程。
2.網狀結構設計。使用水平結構、垂直結構和核心企業距離供應鏈終點的水平位置這三個維度來對城鄉雙向物流供應鏈模式的網狀結構進行描述。水平結構是以物流中心為核心的農村物流上下游層數。位于農村至物流中心之間的供應鏈聯系較穩固,農村雙向物流供應鏈的層級和寬度變動性較低。從物流中心至農用物資供應商或是農產品需求商的這部分供應鏈,聯系相對較松散,農村雙向物流供應鏈的層級和寬度的變動性高。垂直結構是指雙向物流供應鏈上下游層次中的供需市場個體數量。當物流中心面對多家農家連鎖店、農產品需求商、農用物資供應商時,必然會形成一個網狀結構。
二、城鄉雙向物流供應鏈模式的構成要素
城鄉雙向物流供應鏈模式的構成要素主要分為兩類:實體要素和流動要素。實體要素是指各個節點企業和個人,主要包括農戶、農產品供應商、日用品供應商、農產品需求商、農家連鎖店和物流中心,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將他們集中起來,其中以物流中心為主導,以農家店連鎖為經營方式。流動要素是聯接各實體要素的紐帶,主要包括信息流、物流與資金流,為穩定實體要素間的關系,保障整個供應鏈正常運行,需要全面把握信息流、物流與資金流。
三、城鄉雙向物流供應鏈的兩種建議模式
1.農村郵政物流分銷模式。為了有效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本文提出采取“交郵”模式,該模式特點如下:基于發展較完備的郵政網點與鄉村公交,最大程度地利用現存運輸網絡優勢,集中農村零散物流需求,將其安排至專門的客貨運班線,三農服務運輸專線則面向規模較大的物流需求,形成具有規模化的運輸效益;系統跟進客運配貨業務,小型貨件與郵件由農村客運班線代收運;城鄉雙向物流有機結合。客貨運班線對零散農產品進行運輸,大批量農產品則借助三農服務簽約車,實現農產品“進城”,而小批量農資品與日用消費品的“下鄉”,主要依靠客貨運班線進行運輸,大批量的運輸就必須利用三農服務站,依靠三農服務簽約車完成。
2.物流中心、物流場站與農家連鎖店三位一體模式。本文創新引入物流場站這一概念,它是指大中型的物流中轉站。通過物流中心、物流場站和農家連鎖店形成一個串聯的網絡。縣鄉兩級物流網絡模式需要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和幫助,在縣城選取交通便利、平坦開闊的位置,由政府投入資金進行縣級物流中心的規劃建設,并搭建電子商務信息平臺。各鄉鎮都將依照同樣的物流標準體系來建設物流中心與物流場站,便于運送貨物。鄉村兩級物流網絡的建設必須借助農家連鎖店,在每個村落各選取一個農家店來收集農資品與日用品的需求信息,并將實時農產品生產信息傳輸給電子商務信息平臺。農資品與日用品首先由物流場站配送到農家連鎖店,最后再由農家連鎖店提供貨物上門配送服務。
四、鄉村振興戰略下城鄉雙向物流供應鏈模式的運行機制
1.并行運行機制。①線上城鄉雙電子市場的訂單信息流集成機制。電子商務信息交易平臺由農戶、農家連鎖店、物流中心、農產品需求商、農用物資供應商與農村日用品供應商共同構成,能夠代表整個雙向物流供應鏈對農產品需求進行預測,是一個信息交流平臺,聚集農產品的生產計劃、農用物資品和農村日用品的需求、物流中心對農產品的加工,農產品的銷售。同時農家連鎖店了解并搜集農產品的種植、生長、收獲的情況,并實時在信息平臺上發布。
②線下城鄉雙向物流集成機制。農家連鎖超市統一采購每個村莊生產生活所需的各種農用物資品和農村日用品,同時將與農產品需求商協商好的農產品通過配送中心運往城市,使運輸車輛裝滿農戶需求的農藥、種子等農用物資,完成從城市到農村的輸入物流,回程時裝載各色農產品,送往城市中的商超酒店。通過這一信息平臺的實時交互,能降低農用車的空載率和物流成本,同時能形成城鄉快速綠色物流通道,帶動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
2.技術支撐機制。①物流信息技術支撐機制。信息系統化技術包括運輸管理系統(TMS)、分銷需求計劃(DRP)、物流需求計劃(IRP)等。合適的技術支撐體系有利于加快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它以信息化標準為基礎,以信息技術與設施為分子,以事務處理系統作為基礎應用,用倉儲管理信息系統、配送管理信息系統、運輸管理信息系統等管理信息與決策系統實現物流供應鏈管理與控制。電子商務系統能有效解決用戶需求,而資源計劃系統則能有效預測需求,進而制定資源計劃。
②物流作業技術支撐機制。農產品物流作業技術包括運輸技術、倉儲技術、裝卸技術、包裝技術和流通加工技術等。運輸技術包括車輛技術與運輸管理技術,其中運輸車輛的專業化,能有效降低農產品運輸耗損率,而在倉儲方面需要合理布局倉庫、合理使用倉儲資源、不斷完善倉庫硬件設施,提高作業效率。目前使用較頻繁的倉儲技術有集裝單元化技術、通用倉儲機械、分揀系統等。為有效滿足復雜多變的作業要求,需要不斷完善搬運技術,推動裝卸搬運工具實現多樣化。包裝技術包括包裝材料、包裝設備和包裝方法。對農產品進行流通加工有利于保障其流通速度與流通質量。最后,流通加工有利于降低農產品的廢品率,增加其附加值;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實現農業生產良性循環,確保高質量生產。[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鄉村振興戰略下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協同機制研究”(19BGL17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課題“鄉村振興戰略下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創新發展模式及對策研究”(18YJA630001);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立項課題“鄉村振興戰略下湖南農產品眾包物流模式研究”(XSP19YB2166);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長株潭城市群醫藥業共同配送的實施策略研究”。]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