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提高外語學習者的口語交際能力這一外語教學目標出發,介紹了交際策略的定義、國內外研究狀況以及分類,探討了交際策略與交際能力之間的關系,并對如何在外語教學中通過提高學生的交際策略能力來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交際策略; 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能力
【作者簡介】熱娜·買買提,新疆師范高等??茖W校。
一、前言
交際能力由語法能力、語篇能力、社會語言能力和策略能力四部分組成。策略能力是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策略能力的提高與交際策略的選擇使用能力緊密聯系。
交際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y)是學習者在對第二語言或外語掌握有限的情況下,為達到交際目的彌補其語法或詞匯知識的貧乏而采用的方法作為影響中介語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之一,它由Selinker于1977年首次提出。此后有關交際策略的研究針對其定義分類、作用等方面展開。交際策略在外語習得中的作用是:1.促進學習者形成對外語知識的假設和外語知識的自動化;2.保持交際渠道的暢通,使交際者獲得更多的語言輸入;3.增強交際信心,克服焦慮感。學習者運用交際策略的能力可通過各方面的訓練得到提高。
二、文獻綜述
1.交際策略的定義。
(1)交際策略是指“說話者在表達意義遇到某種困難時所采用的系統化的技巧”(Corder,1977)。Corder的定義包含三個要點:1)交際策略具有系統化的特點;2)交際策略使用的原因是因為說話人的語言知識不夠,表達出現困難;3)交際策略是一種技巧,運用的熟練程度與頻率因人而異。盡管Corder提到絕大多數研究局限于說話方,受話方的交際策略在研究中很少涉及,而交際策略研究應該包括說話和受話兩個方面,但從他的定義看不出交際策略具有雙向性的特點,這是明顯的不足。
(2)交際策略是指“當會話者在沒有表達意義所需的(語言)結構時試圖就意義相互達成的協議”(Tarone,1980)。從Tarone的定義可以看出,交際策略的作用就是彌補二語學習者目的語知識與本族語知識之間的空白,其特點表現為交際雙方試圖就意義達成協議。
(3)交際策略是指“某人完成特定交際目的中遇到困難無法解決時采用的潛意識計劃”(Faereh &Kasper,1983)。Faerch和Kasper認為交際策略是某種計劃的一部分。當初始計劃不能實現時學習者就將其激活,被迫采用策略計劃代替原有計劃。其定義包含兩個關鍵的概念:1)問題針對性; 2)有意識性,即說話人意識到存在問題,有意識地采取某種交際策略。
(4)交際策略是“交際者為了解決二語或外語交際中的困難而有目的和有意識地采取的”策略。(Bialystok,1990)
(5)交際策略指“使用尚未完全掌握的第二語言進行交際時解決難題的技巧”(Stem,1983)。Stem雖然提到交際策略是一種技巧,但同Bialystok第一樣,明顯地將交際策略局限在二語或外語交際的范疇內,沒有提及母語中也同樣存在和使用交際策略。
(6)交際策略“作為語言使用者交際能力的一部分,是一種心理語言計劃,具有潛在意識性,學習者可用來替代無法完成的某個表達計劃”(Ellis,1985)。Ellis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將交際策略定義為說話者交際能力的一個部分,交際策略對交際能力有直接的影響,這對深入研究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的關系和本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足之處是未能說明受話過程中也有可能運用交際策略。
2.交際策略的國內外研究狀況。交際策略研究起始于20世紀70年代,Selinker1972年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自編了一個術語“交際策略”,用于第二語言交際策略的討論,但沒有進一步探討其性質。Selinker的這篇文章推出不久,Savignon做出了一份研究報告,強調交際語言教學和測試中策略使用的重要性。隨后,Tarone和她的同事們發表了兩篇針對交際策略的研究報告,報告中第一次給交際策略做出定義并分類。這一舉動為后來的交際策略研究提供了廣泛而深遠的意義。交際策略盛行于80年代,這段時期的交際策略理論主要是對交際策略的定義、分類等進行探討。1980年Canale和Swain的交際能力模式頗具影響,可以說對交際策略的研究產生了極大的推進作用。1983年,Faerch和Kasper出版了第一部關于交際策略的論文集Strategies in Inter language Communication,包括了80年代以來有關交際策略研究的主要論文。此后,學者們展開了對交際策略的界定、分類、可教性、影響策略使用因素等問題的討論。80年代末,荷蘭成為交際策略研究的中心。來自奈梅亨(Nijmegen)大學的學者們展開了一系列大規模被人們認為是最廣泛的實證研究,稱為Nijmegen Project。此項研究不但在交際策略理論方面有了新的進展,而且對以往的有關交際策略的分類提出了挑戰,并提出了他們的分類。90年代,Bialystok,Poulisse和Kasper和Kellerman等人的三部專著被認為是交際策略研究的最新成果。對交際策略的研究擴展到分析學習者的心理語言過程上。而Kasper和Kellerman的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Psycholinguistic and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一書,從心理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對交際策略進行了更加廣泛、深入的研究,被認為是Faerch和Kasper1983年論文集的續編。國外的交際策略研究為我國交際策略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理論支持。
20世紀90年代,許多國內學者開始引進、介紹國外交際策略理論,如戴曼純(1992);戴煒棟、束定芳(1994);束定芳、莊智象(1996);王立非(2000)等。有關中國學生交際策略能力的實證研究也已展開:陳思清(1990),高海虹(2000),譚雪梅,張承平(2002)等進行的有關交際策略使用的研究;王立非(2002),孔京京(2004,2006)等對交際策略培訓的研究;其中王立非(2002)研究的是交際策略訓練的成效。
3.交際策略的分類。學者們對交際策略的定義與研究角度上的不一致,導致了其分類上的分歧。因此,交際策略的分類呈現出多角度、多樣化的特點。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
(1)Corder(1977)從交際意圖與交際形式角度進行的分類。
(2)Tarone(1977)按形式進行的分類:包括轉述、近似、借用、回避、求助、手勢語和非語言模仿六類。
(3)Faerch&Kasper(1983)從心理語言學角度進行的分類:減縮策略與成就策略。
(4)Bialystok(1983)從語言來源角度進行的分類:基于第一語言的策略基(即借用策略)、基于第二語言的策略(即轉述策略)和非語言策略。
(5)Poulisse(1987)從概念和語言角度進行的區分:概念構造策略和語碼構造策略。
(6)Chen(1990)的語言性策略和知識性策略的區分。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交際策略
培養學習者的交際能力在現代外語教學目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作者認為既然交際策略對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有很大的幫助,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交際策略意識,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交際策略,把交際策略的訓練融入教學中,通過設計多種多樣的交際環境讓學生逐漸地適應交際情形,加強外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是,學習者應始終在學習中占主體地位,在教師的引導下應積極主動地參與自身的學習情況,注重交際策略,培養策略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語言交際能力。教師應該最大限度為學生創造可以進行語言交際活動的環境,如成立英語協會、英語晚會、英語角、英語演講比賽、英語墻報等,還可以設計合理、科學、配套的策略訓練活動。交際策略能力的訓練,可以有效地減少交際緊張憂慮感,在真實交際中能夠順利遷移策略能力,熟練把握交際策略的成功使用,最終實現提高交際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文秋芳.英語口試測試與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9.
[2]丁言仁.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與外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田式國.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4]束定芳,劉正光,徐盛桓.中國國外語言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5]王立非.國外第二語言習得交際策略研究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3):124-131.
[6]王立非.大學生英語口語課交際策略教學的實驗報告[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2):426-430.
[7]莊智象,束定芳.外語學習者策略研究與外語教學[J].現代外語,1994(3):28-32.
[8]朱秀萍.對外語口語交際策略的再認識[J].科學教育論壇,2005 (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