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提問,作為課堂話語對話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幫助學習者理解課堂內容并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所學知識表達傳遞相關信息等方面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此外,這些提問的功能主要是輔助教師檢測學生是否已經掌握知識要點,并進行有意義的交流并表達自我理解和看法。本篇論文將通過觀察一堂英語閱讀課,了解不同類型的教師提問對學生語言運用提升的作用。
【關鍵詞】教師提問;英語課堂;課堂對話;語言表達
【作者簡介】蔣怡鑫,電子科大成都學院。
一、教師提問
教師提問作為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手段,能夠在課堂上為師生搭建相互交流的語言環境。教師提問類型主要分為三種:展示性提問,探索性提問,修辭性提問(Chin,2006)。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應以傳遞新知識信息為主要目的并以教師設問,給學生提供更多將知識運用到具體語境中并得到及時反饋糾正的機會。與此同時,部分問題也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啟發他們的思維。
二、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此次本次研究通過觀察一堂英語閱讀課,了解不同類型的教師提問對學生語言運用提升的作用。針對此次課堂的觀察將著重分析該老師使用的教師提問類型,研究總結他引導學生思考的方法。本論文以提問類型和功能為核心,提出以下兩個研究問題為:1.該教師在課堂中使用了哪些提問類型? 2.該教師如何使用提問技巧去輔助學生運用所學語言知識?
2.研究背景。本篇論文的研究地點為某英語課堂。所觀察的課堂是課時為 40 分鐘的英語閱讀課。授課教師和學生分別為一位母語為英語且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和八個英語水平處在中級階段(B1)的學生。該課堂的課程安排主要分為:熱身部分:該教師采用“誰是說謊者”的游戲幫助學生復習過去式和過去完成時;主課部分:主要針對《停車(parking a car)》進行理解和學習;課后部分:集中該堂課新學的相關語言知識進行練習和鞏固。
三、結果與討論
問題1:該教師在課堂中使用了哪些提問類型?老師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在三個教學版塊中,穿插靈活運用三種提問類型。這是由于教師問題的提出會受到具體教學目標,教學流程和課堂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換言之,教師提問不能被獨立和特定在某個教學環節中使用。例如,因為熱身活動的目的在于控制課堂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所以在“誰是說謊者?”游戲中,該老師交替使用探究性提問和修辭性提問以幫助學生融入多元文化交流活動,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該游戲過程中,有一個學生羞于在公眾面前描述鱷魚在中國某動物園被殺害的故事,因而該老師向她提問“How did the person kill it?( 這個人是如何殺害鱷魚的?)” 來鼓勵引導該生在全班面前表達自己觀點。
問題2:該教師如何使用提問技巧去輔助學生運用所學語言知識?該老師在此部分運用展示性問題和探究性問題,著重處理解答基本詞匯知識問題。在此部分,學生需要依次說出答案以及選此的原因。節選三的題目是考查詞組搭配:用 no one(沒有人), not one(不是所有人), no (沒有)and even one(甚至一個)填空: of them has been turned to stone(變成石頭). 這是教學中的重點,較多的學生不清楚這些短語的搭配,尤其是 no one(沒有人), not one(不是所有人)。因此,該教師結合了探究性問題,解釋了這些詞語搭配要點的同時,還進行了相關知識的衍生。由此可見,教師在幫助學生完成他們的學習目標時,應著重于觀察學生的表達并針對他們的闡述給予引導(Teo, 2015)。例如,該教師都提及了相似的問題:“Why do you choose A here?”, “I wanna ask why you choose B?”(為什么選擇 A/B?). 即使這兩個學生選擇錯誤,老師也沒有直接簡單地給出正確答案,而是詢問出他們選擇錯誤的原因。這種方法可以幫助老師提供更有針對性,更有效的解答,同時也能讓學生自己發現學習目標的差距,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四、結論
為了了解教師如何輔助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這篇論文就一節英語閱讀理解課,著重觀察了母語為英語的老師如何提問并啟發學生思考。通過分析部分代表性師生對話,結果表明該老師靈活運用了大量的問題去完成教學目標。在未來教學過程中,語言教師應該作為輔助者使用提問的教學手段去啟發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在實際生活的運用以及現實生活問題的思考,從而避免‘填鴨式教學。同時,為了增強提問的有效性,教師們應接受相關培訓,進一步結合教學大綱,學生的語言水平情況,提高提問技巧。
參考文獻:
[1]Chin, C. (2006). Classroom Interaction in Science: Teacher questioning and feedback to students respon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8(11), 1315-1346 DOI: 10.1080/09500690600621100.
[2]Teo, P. (2015). Exploring the dialogic space in teaching: A study of teacher talk in the pre-university classroom in Singapore.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56(2016), 47-60 http://dx.doi.org/10.1016/j.tate.2016.01.019.